除去雲南的問題外,就是雲南周邊的問題。
雲南的土司和少數民族之所以難以解決,這除了當地的民族結構特殊性和沐家這麼多年的私下放縱外還有周邊幾個藩屬國的原因。
僅以民族結構來論,周邊幾個藩屬國中緬甸、暹羅、老撾和安南四國的民族結構和雲南包括廣西西南部的民族基本是同族。其中緬甸尤其如此,緬人的主體民族和雲南少數民族結構是一樣的,隻不過稱呼不同罷了,而且這麼多年來雲南的土司和少數民族時不時爆發叛亂,其中許多事件背後都有緬人的影子在,換句話來說,緬甸表麵上是大明的屬國,但實際上卻一直暗中企圖占據雲南的想法。
這麼多年中,緬甸暗中扶持雲南的土司,挑唆其和大明朝廷的對抗甚至叛亂,甚至在有些情況下還親自下場,領兵侵入雲南,占據大明的領土和掠奪大明的子民。
至於暹羅、老撾和安南類似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大明雖名義上是宗主國,可這個宗主國卻被自己的屬國私下裡擺上一道,這如何能夠容忍?
而且這些國家往往極其無恥,表麵對大明恭恭敬敬,實際上卻小動作不停,雖因其國力的緣故對大明造成不了太大的損害,可時不就冒出來搞點事,挑唆雲南、廣西等地的土司作亂,趁大明虛弱的時候來撈點好處。
一旦大明為之震怒,擺開架勢嚴厲斥問,這些國家的國主就會立即表態這些事完全不是他們所為,而是他們手下的臣子或地方官員私下所為,然後弄幾個替罪羊出來消除大明的怒火,再派遣使者來大明認罪並說幾句好話,如此一來大明有了麵子,就輕飄飄地把這件事揭過,這些國家就此安然無恙,等消停些日子後,之後再有機會,他們依舊會故伎重演。
大明開國近三百年,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而大明這邊對這些國家也毫無辦法。
畢竟這些國家名義上都算大明的屬國,再加上西南那邊的氣候和地形原因,大明就算出兵攻打這些國家從軍事、經濟等各方麵來看也是得不償失的。
早在大明開國初年的時候,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先後在緬甸、老撾兩國設置了宣慰司,實際上把兩國納入明朝的統治體係。可這個做法並沒起到什麼效果,雖然大明當時想以統治雲南的方式,把兩國的國主以土司名義確定統治權,並且對其領土進行有效統治,可畢竟兩國所處的位置太過邊緣,再加上那時候朝廷就連對雲南的統治也頗為吃力,更何談更遠的緬甸和老撾?
就這樣,所謂的緬甸宣慰司和老撾宣慰司僅僅隻是一個名義,實際上大明從未真正對這兩國進行有效統治,而且宣慰使的擔任也從最初的大明派遣官員轉為由地方土司政權的頭領來擔任,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謂的宣慰司早就名存實亡,兩國除名義上作為大明的屬國外,完全擁有了獨立性。
安南就更不用說了,早在永樂年間,大明就曾經占據安南,直接改安南為交趾,設三司,十五府,分轄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把這片地區完全收歸於大明所有並成為實際的行省。
可到了宣宗時期,因為交趾布政司的疏忽和政策問題,當地爆發叛亂,當時大明在交趾的情況有些不好,朝廷又在北方用兵正和蒙古人乾架,根本抽調不出足夠的兵力南下鎮壓,幾仗下來非但沒有取勝反而接連戰敗,宣宗覺得交趾一地要有效統治難度太大,采取了戰略收縮的決定,再加上當時楊士奇、楊榮等人趁此機會進言,最終打動了宣宗,決定從交趾全麵撤兵,就此交趾布政使司被撤銷,交趾一地脫離大明實際統治,從而重新獨立,並改稱安南。
這些國家的問題一直存在,大明也沒什麼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在雲南內部本身不穩,朝廷沒有真正實際控製雲南各地的情況下,更談不上針對這些國家采取什麼行動了。
朱慎錐在逐步解決了遼東建奴問題和蒙古問題後,就把目光投向了南方。大明最強盛時不僅在緬甸和老撾設置宣慰司,還把安南變成了大明的一個行省,除此之外,大明還在南洋地區設置了舊港宣慰司,直接掌控了海上要道馬六甲,可惜這個行政機構在正統五年被滿者伯夷所接管,舊港宣慰司名存實亡,正統八年,英宗意圖恢複永樂年間下西洋的做法,準備打造海船再出兵掌控舊港和馬六甲,可惜遭到了朝中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最終這件事不了了之。
現在舊港宣慰司早就沒了,最初這片區域被從歐羅巴來到遠東的葡萄牙人所占領,可在十多年之前,由於葡萄牙的國力衰敗再加上當時被西班牙統治的緣故,使得荷蘭人趁虛而入,爆發了一場戰爭。
荷蘭人聯合柔佛王國組成聯軍,進攻葡萄牙人駐守的馬六甲,最終葡萄牙人不敵荷蘭和柔佛王國聯軍,從而丟掉了這個要地,就此荷蘭人成為了掌控這個海上要道的主人。
現在的大明已有了改變,在朱慎錐掌控的大明開始向外發展,同時著重於海洋的開拓。
作為東方的大帝國,遠東地區從來就是大明傳統的勢力範圍,卻因為之前的原因大明失去了提前進入大航海時期的機會,再加上後期百年來的收縮政策,更一步步丟失了對南海和周邊南亞各國的控製。
相反歐羅巴諸國卻遠渡重洋來到遠東,通過堅船利炮用武力逐步征服和占領了南洋大片領土,還設置了所謂的東印度公司來進行有效管理,甚至還打起了大明的算盤,意圖以武力征服大明,獲得巨大利益。
這其中就包括所謂的西班牙殖民者意圖派兵征服大明的軍事計劃,還有大明和荷蘭王國自天啟年就爆發的福建海戰再加上前不久剛打完的小琉球之戰。
大明雖然在同荷蘭人的兩場戰爭中先後獲得了勝利,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打痛對方,從戰爭的損失來看,荷蘭王國在這一仗的損失也不算大,遠稱不上傷筋動骨的地步。
而且對方在巴達維亞的實力依舊強大,再加上又占據了馬六甲這樣的海上通道,遏製住了東西方要道,等於控製住了亞洲和歐羅巴航線的命脈。
至於西班牙也是如此,西班牙以國力而論比荷蘭更強些,東南亞地區上荷蘭和西班牙聯手進行瓜分,兩國已達成了默契,反而是最早來到這裡的葡萄牙人卻在失去了馬六甲後一蹶不振,如果沒有澳門作為基地和大明為後盾,再加前不久葡萄牙王國和大明正式建交後獲得的政治優勢,恐怕葡萄牙人要被荷蘭和西班牙聯手從東亞趕出去了。
這樣的情況是朱慎錐無法忍受的,強大的大明的怎麼可能讓區區歐羅巴諸國把自己限製在家門口呢?尤其是這些國家肆無忌憚地占據原本屬於大明的屬國領土並且進行統治?
在朱慎錐看來,南海隻能是大明的南海,東南亞諸國全都是大明的傳統勢力範圍,絕對不允許其他人染指。可惜大明自鄭和下西洋後就全麵收縮,兩百年來再也沒怎麼踏足海洋,雖然大明在東南亞地區依舊擁有一定的影響力,可這個影響力早就不如從前,就算是一些屬國表麵對大明俯首稱臣,他們的目的也是不純,無非打著藩屬進貢的幌子從大明這邊撈點好處,或者利用大明來對抗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歐羅巴國家罷了。
朱慎錐已有意圖逐步恢複大明在東南亞的統治地位,包括重建舊港宣慰司的想法,甚至緬甸宣慰司和老撾宣慰司也會重新設立,還有重新把安南歸屬於大明行省統治的打算。
可要做到這點是極難的,舊港宣慰司的重設還算好些,畢竟在整合了鄭氏集團的福建水師後,大明已在其基礎上設置了南洋海軍,此外這些年大明一直在打造海船,王夫之和鄭鴻逵從歐羅巴帶回來的造船技術包括西方匠人起了不少作用,但船隻的打造和艦隊組成包括戰鬥力的形成還有海軍培養不是馬上就能辦到的,這需要時間,朱慎錐想用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等到時候一舉恢複大明在東南亞的統治地位,重建舊港宣慰司。
此外就是緬甸、老撾這些國家了,可要解決這個問題更為困難,最關鍵一點就是先要解決雲南的問題。後方如果不穩,連雲南問題都沒解決,大明是沒能力也沒把握重建緬甸和老撾宣慰司的,這也是朱慎錐這一次把沐天波喊來京師見麵,先處理好雲南和沐家問題,然後再著手對付這些國家。
現在來看,沐天波對朝廷還是有著忠義的,既然是這樣解決雲南問題就有了可能。解決雲南的關鍵就是要解決當地土司問題,同時想辦法改土歸流,隻有做到這點雲南才能真正歸屬於大明。而現在,朱慎錐做的就是這件事,這件事直接做是不成的,隻能用其他手段來逐步進行,至於後續就看雲南那邊的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