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來就有以農為本,無農不穩的說法,農業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如果沒有農業出產,那麼整個國家的國民就連飯都吃不飽了,更談什麼發展。
現在宋國的農業人口數量嚴重不足,僅僅不到五千人從事農業,這個比例實在是低的嚇人。要知道在大明本土,哪怕是這些年大明大興工商,可農業的人口比重依舊占有絕對地位,就算在江南這些商業發達地區,農業人口比例也遠超過工商,這是實實在在的數字。
而在宋國卻是相反,農業人口反而成了少數。而且移民所分配的土地中大部分都未能開墾出來,就這樣白白擺著浪費著。哪怕就算是開墾的農田,所獲得的產出也根本支撐不起整個宋國暴增人口對糧食的需求,現在宋國的糧食很大部分還是從本土或者通過和南方的歐羅巴移民地交易而來的,以此來彌補需求,無法自給自足。
之所以會是這個緣故,關鍵就在於金礦的存在。因為金礦的發展雖然給宋國短時間帶來了巨大財富,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移民來到這邊。可同樣是因為金礦,使得來到這裡的移民很大部分並沒有甘願種地為業,而是拿了安置的土地後帶著家人跑到金礦那邊淘金去了。
想想也是,麵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靠著種地又能獲得多少收益呢?可淘金卻遠比種地強太多了,運氣普通的話,一年淘金下來的收益就是種地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假如運氣好,幸運撿到了大塊的狗頭金的話,那麼一夜暴富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種例子不是沒有過,最初淘金的人中就有好幾個成了有錢人的,就連現在也時常有人在金礦那邊獲得大收益的。在這種情況下,誰甘願去辛辛苦苦種地呢?淘金不好麼?
隨著淘金的火熱,就算不爆富的人日子也比種地強太多了,而且這些錢來的容易,也使得他們花起錢來大手大腳,從而促進了新京商業的進一步繁榮。
現在新京城中隨處可見的娛樂場所包括酒樓什麼的幾乎日日客滿就是如此,隻要進去仔細看看就能明白,來的客人大部分都是通過淘金發了財的。
這些人揮金如土,有錢就夜夜笙歌,如此一來新京怎麼可能不繁榮?再加上新京的人口越來越多,本身就無法自給,更需要大量的物資進口,更進一步使得新京的商業迅猛發展,可這一切完全都建立在金礦存在的基礎上,一旦未來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王爺,您就不想想,萬一哪天金礦再也挖不出金子了呢?沒了金子,宋國也就沒了收益,到時候非但那些人失了營生,宋國也失去了收入來源。此外,依靠金礦得到的收益終究是飛來的財富,這些財富一旦用完了,宋國還能依靠什麼呢?”
“到時候連糧食都不足,假如一時間大明本土運不來糧食,又或者南方的歐羅巴人中斷供給,宋國會麵臨什麼樣的情況,難道王爺您就不覺得驚心麼?”
朱敏澄一時間無話可說,他沉著臉翻閱著孫鎬給他的這本冊子,裡麵詳細記錄了許多數據。這些數據的出處在一旁備注的清清楚楚,除此之外還有孫鎬親自摸查得來的數字,一筆筆一處處,讓他觸目驚心。
一直以來,朱敏澄都信心滿滿,自覺得他是大明最有本事的王爺,甚至在這兩年中因為宋國的高速發展更讓他感覺到了一個假象,那是治國根本不像自己父皇所說的那麼難嘛。自己的宋國僅僅牛刀小試,就被他治理的如此之好,假如自己不是次子而是嫡長子的話,說不定他就能取代太子哥哥成為儲君,等日後登基為大明皇帝,在自己的治理之下,大明肯定比在父皇手中更為強盛。
但今天孫鎬這番話和拿出來的證據如同一盆涼水直接澆在朱敏澄的頭上,讓他從飄飄然的幻覺中猛然清醒。
一直以來,他根本就沒想過這個問題,就連他手下的官員也沒想到,更沒人為此提醒他這些。
假如不是孫鎬,他絕對不會考慮到這些,更不會發現其中存在的嚴重問題。正如孫鎬說的那樣,他的宋國看似繁榮強大,可這一切完全就是空中樓閣,一切都是建立在畸形之上的。
而這一切的來源就是成就宋國的金礦存在,一旦金礦被開采完了,那麼必然會產生崩塌。哪怕金礦還沒開采完,隨著移民的數量繼續不斷增加,農業始終無法自給的話,一旦大明那邊的供應出點問題,再加上南方歐羅巴諸國殖民地中斷供給,宋國肯定會出大事。
想到之前大明因為天災人禍爆發的內戰,朱敏澄就不寒而栗,他可不想自己的宋國也因為糧食的問題爆發內亂,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他就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堂堂大明親王,外封的藩王居然因為國民沒飯吃導致叛亂最終滅國,假如這樣的話,就算是死了,他朱敏澄又有什麼麵目去見列祖列宗呢?
“這……這……。”臉色大變,朱敏澄雙手不由得微微顫抖起來,他下意識閉上眼睛,似乎看見了繁華的新京城已陷入一片火海,他這個宋王一身血汙麵臨叛亂的國民的恐怖景象。
“師兄教我!如此……如此怎能避免此事?”朱敏澄連忙起身,朝著孫鎬就是一禮,誠懇詢問。
“王爺不必如此,今日我來見王爺既然提及此事,自然會為王爺排憂解難。”孫鎬不等朱敏澄禮全連忙攔住,身子也往一旁避了避。
“師兄啊師兄,你今日可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如不是你看得透徹,或許我到最後還沒醒悟過來呢。”朱敏澄感慨道,並為剛才對孫鎬表現不滿而不由得羞愧。
孫鎬安慰了朱敏澄幾句,說自己因為是初來乍到,所謂旁觀者清這才能發現這點,這其實也不怪朱敏澄,更不怪王府的其他官員,畢竟從表麵來看,如今宋國發展的確迅猛,一切都表現得蒸蒸日上,誰又能在繁榮的表麵之下看到隱患呢?就算是自己也是在外人的角度才發現的,假如自己從一開始就來到宋國,或許也沒醒悟過來呢。
“師兄此言謙虛了,師兄之能我是清楚的,既然師兄看到了問題,還請教我才是!”
“王爺不必焦慮,其實如今問題還不算大,遠沒到嚴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安慰了朱敏澄一句,孫鎬道:“剛才我所說都是建立在金礦枯竭的基礎上,隻要金礦還在繼續開采,短時間內宋國不會出現大問題。可話又說回來,這問題的確又存在,要改變這些還是宜早不宜遲,如等不可收拾再想辦法,為時就晚了。”
朱敏澄連連點頭,詢問具體應該怎麼做。
孫鎬道:“其實要改變這個狀況,臣的建議就是立即鼓勵農業,暫緩接受新移民,或者說減少移民的輸入。”
“具體呢?”
孫鎬道:“原本移民宋國就有政策,按照每戶分撥農田和免減稅賦,這些宋國從一開始也是這麼做的。但做雖做了,可之後的實施卻不到位,從而導致所分的農田大量荒廢,新移民丟下田地跑去淘金,這完全背離了移民的初衷。”
“王爺可以下令對其進行強行限製,但考慮到目前實際情況,完全杜絕淘金也是不太可能。既然金礦擺在那邊,如果限製移民淘金,必然會產生激烈反對,這對於宋國也不是什麼好事。”
“按照限製,移民每戶最多隻能一人從事淘金,而必須在宋國衙門進行登記獲得資格,同時加強金礦那邊的管理,以發放淘金名額來限製。一旦超出這個數字,或者擅自在沒有名額的情況下私下淘金,就直接違背了刑律,王爺自然可以正當處置。”
“這樣一來,至少就能保證所發放的田地正常耕作,同時也能限製金礦那邊無限度的大肆開采,延緩金礦枯竭的時間。等過上幾年,農業恢複,能做到自給自足後,如此危機就能減輕。”
“那麼為何要減少移民數額呢?”朱敏澄問道。
孫鎬笑道:“王爺難道不覺得現在宋國的移民增長數太快了麼?雖說宋國初建的確需要人,但人一下子太多先不說宋國的承受能力,這些人良莠不齊也是個麻煩。不僅會帶來許多生活問題,尤其是對宋國治安更是壓力。這些日子臣在各處也時常見到打架鬥毆的情況發生,而以眼下宋國的衙門能力來說,對這些情況沒辦法完全治理,假如任憑其發展下去,等人口越來越多,更會進一步惡化。與其如此,倒不如先緩一緩,穩住根基後再逐步接納更好些。”
朱敏澄凝神想了想微微點頭,但覺得一下子減少移民恐怕也難,畢竟大明那邊移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他不可能直接拒絕。對此孫鎬建議可以把部分移民交由北方的永國,反正永國那邊缺人嚴重,巴不得有多些人呢。至於宋國這邊,能少些也好,而且對後麵來的移民限製更要嚴格些,編戶齊民的政策必須做到完善,人越多越要防備這些,如此就能減少影響。
此外,除了農業必須發展和保證自給自足外,對於工業和手工方麵也要想辦法發展。無農不穩,無商不富就是這個道理,北方的永國都能想辦法通過當地森林茂密木料不缺的現狀打起了建造船隻的主意,為何宋國也不能想辦法在其他方麵開掘財路呢?
金礦終究是會挖完的,可產業卻能持久。這些產業可不是什麼酒樓、妓院等娛樂場所,是指各種工坊和手工業。
大明本在這個世界是最先進的國家,大明的貨物在歐羅巴向來搶手的很。雖然新大陸這邊沒辦法自己種植茶葉,或者養蠶紡絲,可不代表不能乾其他啊!
大明的手工業多了去了,其他方麵的特產同樣也是歐羅巴諸國供不應求的,其中就包括瓷器和其他產業,這些在新大陸同樣可以嘗試做一做,反正朱敏澄手下不缺工匠,就算沒有這方麵的人才,以朱敏澄的身份從大明那邊討要一二來也是不難,一旦成功,不比未來坐吃山空來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