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一家子跟此時大多數讀書人一樣,雖然知道大明的農耕水平很高,遠超周邊列國,卻不知道居然比同時期的歐洲都超出這麼多。
須知,那歐洲在原曆史上可是率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地方。
如朱標,就認為既然曆史上歐洲能產生工業革命,農業水平必然不會差,有可能比中國還要強。
沒想到真相是:中國的農耕水平竟一直在全世界範圍內遙遙領先!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用骨耜和石犁翻土挖地;春秋戰國時期,鐵犁和耕牛的出現讓耕地效率斷層式提升。”
“漢代,一日可播種百畝地的耬車,是現代播種機的雛形;唐代曲轅犁能讓耕牛省力一半以上。可以說,中國比地球上任何一個文明,都更早地認識到深耕細作的重要性。”
視頻上,解說配合著各種古代農具的圖片及先民耕種圖畫,讓朱元璋等人知道了這些農具誕生的時間,也為先輩們的智慧感歎、驕傲。
“從神農嘗遍百草以識五穀,到壟作法讓耕種成為田間藝術;從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事,到西漢‘代田法’輪耕保墒,再到輪耕複種、間地套種、一地多用。”
“世上再也沒有如中國人這樣,將種地天賦點滿,在耕種上卷到極致的民族···”
看到此處,老朱、朱標不禁心中感慨:看來中國的農具到耕種技術,一直都是在慢慢前進的。而能擁有人如今的耕種水平,乃是無數先輩智慧累積而來的成果。
好在不論是曆史上的大明,還是如今的大明,對中國耕種水平的提升都是有所貢獻的。
如今就不說了,曆史上棉花的真正普及就是靠明初朝廷強力推廣,而紅薯等美洲作物的引進也是在明末之時,為後來那清代所謂的“康乾盛世”開辟了道路。
而視頻接著又列舉了中國人對各種土地的改造,以便耕種之事。
“兩千年前,中國人建起了都江堰,將水旱頻發的成都平原,變成富饒肥沃、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我們還在湖灘上構造圩田,在丘陵上構築梯田,在江河邊建造櫃田,在沼澤上鋪設架田,在海岸邊開辟塗田。”
“與山爭地,與水爭田,中國人用兩千餘年將耕地麵積從漢代的4.8億畝,擴大到清後期的9億畝。最終在清代迎來人口大爆發,一舉突破4億人口大關。”
聽到此處,朱元璋不禁想起曾看過的後世中國登月計劃中,有在月球建造地下基地,在其中種植糧食、蔬菜以達到基地食物自給自足之事。
如果後世新朝能辦成此事,後來人再議論中國人耕種能力時,隻怕就要加上一句“與月爭地”了。
也由此可見,哪怕後世新朝邁入了工業社會,那種對田地、耕種的熱愛依舊不曾改變。
在朱元璋想著這些時,視頻內容卻是一變。
“這就是中國農民的力量,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稼穡之力,也能夠撼天動地!”
“然而,這些以涓滴血汗托舉起一個個封建王朝的中流砥柱,卻也遭遇了深重的剝削和壓迫,敲骨吸髓,不遺餘力。”
“自虞夏以降,課稅之重猶如碩鼠食粟,從什一稅、井田製,到均田令、租用調製、兩稅法,再到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縱使是以輕徭薄賦著稱的漢初,在田賦之外還有人頭稅、免役稅、獻費、戶賦等層層盤剝···”
聽到此處,朱元璋卻是微皺眉頭,覺得視頻對此事的理解大有問題。
田賦等加之於農民身上的種種稅收乃至徭役,是直到後世新朝才被免除。
可若從古往今看,這與農民、田地有關的耕種製度總體上卻是一直在進步的。
另外,在工業時代到來前,朝廷若不從國家最大生產主體的農民身上征收稅賦,財政從何而來?
若無財政維持朝廷,何來國家?
至於什麼敲骨吸髓、層層盤剝,則大多是王朝政治混亂、吏治腐敗之時發生的事,豈能以此怪責朝廷征收稅賦這件事本身?
視頻接下來則講起了後世新朝在農業方麵取得的一係列成就。
“揮手百年,掙脫束縛,天地任馳騁的中國農民做了什麼?”
“如果我們將時間回撥到85年前,那時中國每人每天隻能得到1.14斤糧食。”
“而今天,中國糧食產量已經實現了曆史罕見的‘二十連豐’,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之上!人均占有量達到940斤,連續多年高於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中國人飯碗已經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3萬億斤是多少石?
朱元璋下意識地在心裡換算起來。
可惜他終究老了,數學方麵本也沒那麼擅長,於是下意識看向旁邊朱標。
不知是父子心有靈犀,還是朱標恰好也在想此事,低聲道:“大概是六十五億石!”
六十五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