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聽了心頭一震。
自從幾年前大明開始推廣紅薯、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再加上地方都在大力修建水利,並在朝廷戶部有司的指導下教導農民用最先進的耕種技術,讓各地糧食產量都在連年上升。
在劉寬到來之前,大明一年的糧食總產量估摸在三千萬石左右;而截至去年,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七千萬石!
十年時間,大明糧食總產量翻了兩倍有餘!
朱元璋原本挺為此事驕傲的。
可此時了解到後世一年65億石的糧食總產量,頓時覺得大明被秒得渣都不剩,根本沒法比——可能連人家億字之後的零頭都比不上。
視頻還在繼續。
“這一碗飽飯來之不易,因為它不是順風局,而是絕地求生!”
“用不足世界10%的土地資源,養活世界20%的人口,這是由十四億中國人篳路藍縷,集體通關的史詩級成就,是全體中國耕種者的成就!”
“18億畝耕地紅線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不止要農田,更要良田。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南方紅壤酸化治理工程,大西北沙地整治工程···”
“而在18億畝耕地紅線之外,還有15億畝後備耕地。在焦裕祿滿含希望種下泡桐的河南蘭考,在蒸發量是降水量20倍以上的新疆克拉瑪依,在滾滾黃河奔騰入海的山東東營三角洲。”
“洗鹽改堿、膜下滴灌、控鹽培肥、鹽斑改良,無數耕種者的春耕夏耘,讓5億畝不毛之地變為大糧倉的夢想指日可待···”
聽到此處,朱元璋立馬意識到,這幾個從未聽過的四字詞語,皆是後世摸索出的改地種田之法,立馬偏頭對朱標道:“可都記住了?”
朱標點頭,“兒臣記住了。”
視頻接下來又講述了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的成就,以及各種後世農業機械的製造和使用,最後講起了新朝農業正由“機械時代”邁向“智能時代”。
而此時,視頻也進入了最後一節。
“今天,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超過了73%,全國安裝北鬥終端的農機已高達220萬台,植保無人機總量近20萬架··”
視頻中令老朱一家子都深感震撼的畫麵出現了。
隻見廣袤的平原上,一台台龐大的機械迅速收割麥子;數以百千計的無人機飛上天空,噴灑化肥、農藥;比洪武門前大廣場還要寬闊的大棚中,蔬菜瓜果無土而生,在個各種看著不明覺厲的科技設施下長勢喜人!
這讓不少人都下意識看向劉寬。
雖然他們知道劉寬是來自後世,而視頻中的場景都是科技造就,可如此種田的方式,還是難免讓一些人,尤其是那些長期居於深宮的老朱嬪妃,再次懷疑劉寬來的“後世”其實是天界,而非凡間。
畢竟那些種田手段簡直與仙家法術無異。
這時,視頻背景樂忽然一變,以嗩呐為主、鼓聲為輔,變得無比激昂,仿佛一首戰曲,令人聞之熱血沸騰。
“2021年,中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一場地球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宣告勝利,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
“在這條路上,三百萬中國扶貧人前赴後繼,1800人為此埋骨青山!”
“今天,當我們回首中國農耕文明史,那是一百年的改天換地,兩千年的戰天鬥地,和一萬年的逆天改命!”
或許是視頻感染力太強,又或許是“戰曲”太過熱血,一時間不少年輕的皇子、皇孫都控製不住地站了起來。
“當我們展開時空長卷,從雪域高原到海邊沙地,從崇山峻嶺到草原戈壁,從鄭和寶船上的豆芽到市民窗台下的小蔥,中國人種田的熱情一日未熄。”
“從神農、大禹、李冰,到王景、蘇軾、郭守敬、林則徐,再到丁穎、袁隆平、楊守仁,再到焦裕祿、陳永貴···這片土地從不天降神靈,這片土地每一位拒絕向命運俯首耕種者,都是自己的保護神!!”
視頻點題之後放完了,可老朱一家子卻久久難以回過神來。
大約過了去了一分多鐘,老朱才慨然歎道:“這個視頻製作的實在是好啊,可惜不能留下,不然咱非得讓老朱家的子孫後代都看看。”
朱標道,“父皇,宴席之後兒臣可根據記憶寫下一篇複述其內容的文章,錄之於《皇明祖訓》秘冊中,照樣可以傳之後世子孫。”
“好!”朱元璋笑著點頭,“那此事就交給標兒你了。”
此時朱雄英問:“老師,後世種田真像視頻中那樣使用諸多高科技手段?那農業的智能時代又是怎麼回事?”
劉寬道,“我在後世並未種過田,不過倒是去一處農業基地參觀過——那些設在平原上的農業基地,確實都是機械化耕種,又以智能係統操控。”
“往往十幾個人就能耕種上萬畝田地,甚至因為有各種高科技對作物狀態進行監控,定點、定時地澆水、施肥、噴藥,讓糧食畝產比人工耕種時高出一大截。”
“原來如此。”
朱元璋則問,“劉寬,視頻中曾說‘飽飯來之不易,不是順風局,而是絕地求生’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