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寬略感意外,沒想到朱元璋竟然會注意到視頻中的這句話,實在是敏銳。
他想了想,道:“回陛下,後世新朝建立之初便有5.4億人口,而十年後人口更是逼近7億。”
“但後世的雜交水稻卻是在新朝建立差不多25年之後才研究培育出的,推廣更是等到了28年之後。”
“另外,清代人口雖然突破了四億大關,可實際上從清朝中葉時,中國便經常出現饑荒,到了晚清時期內部吏治腐敗、外有西夷勒索,民不聊生到了極致,即便清末已經開始向近代工業國轉變,仍舊弄得餓殍遍地。”
“到了新朝,縱吏治清明並積極發展工業,促進農業,可養活七億人口差不多已經到了極限。”
“更何況,彼時國家內部穩定,正是人丁滋生之時,可以預見再過十年、二十年,人口必然更多。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到新朝建立三十年後,人口已逼近十億大關。”
“陛下不妨想一想,倘若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以及新朝對諸多原本不適宜耕種之地的改造等農業成功,屆時背負十億人口重擔的國家將會麵臨何等局麵?”
“更不要說,那時國際局勢複雜之極,國家可以說在毛熊與白頭鷹的夾縫中求生存了。”
聽劉寬這麼一說,朱元璋、朱標、朱雄英等人想象了下後世農業若在新朝建立後停滯不前的場景,不禁毛骨竦然。
隨後,朱標便吸了口涼氣,道:“外有強敵、強鄰,內有十億人口重擔,若是沒有農業上的一係列突破與成就,隻怕中國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境地啊。”
劉寬神色複雜的微笑了笑,又忍不住道:“微臣在後世出生較晚,彼時百姓雖貧窮,但已經解決了口糧問題,故而從小並未感受過真正的饑餓。”
“不過新朝建立前三十年中,饑餓感其實一直籠罩著全國百姓,以至於深深刻入骨髓。”
“像微臣的父母輩還好,爺爺奶奶輩大多都十分珍惜糧食,哪怕後來家中糧食多得吃不完,可以頓頓吃肉,他們仍舊對糧食珍惜無比。”
“至於比微臣更晚出生幾年的人,更是完全不知饑餓為何物了。不過,這或許是一種幸福吧。”
朱元璋、朱標沒想到後世新朝那般強大,竟然都有二三十年籠罩在饑荒的危機之中。
同時,朱元璋也算是明白,為何視頻中說後世的農業成就不是順風局,而是逆天改命了——在那種危急局麵下,最終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可不就是逆天改命?
而且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逆天改命!
隨後,老朱一家子又談論了幾句視頻中的其他事物,朱元璋這才示意劉寬播放下第三個視頻。
這個視頻標題是——“人類是如何邁出科技發展第一步的?”
科技有多重要,如今彆說老朱、朱標等人,便是常年處於深宮中的嬪妃、宮女都知曉。
因此,看到這個標題,眾人注意力都從前一個視頻上抽離,期待起這個視頻的內容來。
“科技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
“因為科技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且它涉及的時間跨度也非常大。從人類先祖第一次用石頭敲開堅果,到今日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都屬於科技範疇。”
“在人類上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每一次飛躍幾乎都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或者說,正是由於科技的進步,才反過來推動了人類的發展。”
“因此了解人類的科學發現、科技發明究竟是如何演化、如何進步的,是了解人類曆史的重要一環,也是指引我們看清未來大陸的重要一環。”
“因為在當今世界,科技的更新速度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人更新知識的速度。”
“虛擬現實、無人駕駛、基因編輯、大數據、區塊鏈、核聚變、人工智能等不斷出現的科技新名詞讓人們眼花繚亂···”
虛擬現實?無人駕駛?基因編輯?
自認為對後世科學、科技已經有頗多了解的朱元璋看得直瞪眼,心想:彆說後世人眼花繚亂,咱也眼花繚亂啊。
他偏頭看了眼朱標,見朱標也皺著眉頭,麵有驚疑之色,心裡這才舒坦了點。
‘看來標兒也不了解這些名詞啊。’
‘咱以為這些年應該把劉寬腦子裡關於後世科學、科技的知識掏得差不多了,可如今看來,隻怕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這些後世前沿科技,就算咱大明現在摸不著,也可以記在《皇明祖訓》(秘冊)中,留給後代當做指引嘛。’
視頻開始用各種後世科學發現、科技成果誕生的場麵,配合解說,來說明人類認知科技本質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更新很快的當代。
“···實際上,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一切科技成果,從始至終都有一條很清晰的發展線索,那就是更有效率地獲取能量,和更快速的傳遞信息。”
“可以說,正是不斷追求這兩個目標的過程,才持續地推動了人類科技的進步,以及文明水平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