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徐達、夏元吉等人也都看過來,想知道劉寬是否有好辦法。
劉寬道:“既然知道問題是怎麼產生的,自然可以針對性地去解決。”
“其一,是讓有司加強民間購買蒸汽機器資格的審核,適當收縮對各類蒸汽機器,尤其是紡機、織機的售賣。”
“這樣,便可以規範紡織業,減少大明紡織業內部的競爭,從而緩解布匹價格下跌、貨物積壓等問題。”
“其二,便是設法提振百姓的購買力以增加國內市場對布匹的需求——在微臣看來,大明如今不過暫時解決了百姓的吃飯問題而已。”
“說暫時,是因為人口的增加需要時間,而在人口增加到大明糧食產量所能承受的上限前,吃飯方麵基本不會有大問題。”
“那麼穿衣呢?大明百姓如今真的不需要更多布匹做衣服嗎?微臣上個月到城外視察某研究所時,曾經過一村落,記得村民大多穿著粗棉布衣裳,且不少都是有補釘的舊衣服。”
“京師地區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比如說陝西、甘肅、貴州、廣西這等偏僻且窮困的的地方就更不必說了。”
“微臣曾聽聞,以前百姓因為家中缺少衣物,有父子兄弟共用一身衣服,若一人出去做事,其他人隻能躺在家裡躲著的;還有些地方,百姓擔心乾農活讓衣服受損,因此白天睡覺,等到晚上光著身子去乾活。”
“大明這些年是發展得更好了,但微臣方才所講的這類事真就沒有了嗎?隻怕未必。”
聽了劉寬這番話,不論是朱元璋、朱標,還是徐達、詹徽等人,都沉思起來。
尤其是朱元璋、徐達、湯和,他們原本都是窮苦人家,縱然不是最窮苦的那一批,卻也了解底層百姓窮困之極時的生活狀態。所以他們很清楚,雖然如今是大明朝,而非蒙元,但肯定還有如劉寬所講的那般窮困的百姓。
劉寬則接著道:“如果京郊那些村民願意買幾件不錯的衣裳在日常生活中穿,如果那些偏遠貧困地區的窮苦百姓有錢給全家人都買一件甚至幾件衣服,那全國百姓一年得需要多少布匹?”
“那時候,如今大明官營、民營紡織廠即便再多一倍,所生產的布匹也未必賣不完。”
“而想要達成此事,就需要朝廷設法讓偏遠地區的窮困百姓富裕起來,讓應天、蘇州、杭州這些地方的普通百姓變得更加富裕才行。”
“當然,與此同時,也當設法引導風俗、觀念,讓人們舍得買布匹、穿新衣。”
“說得好!”朱元璋忍不住擊案讚賞,“咱大明如今有八千多萬人口(三佛齊內附及分割了滿者伯夷部分人口),隻要百姓富裕起來,何愁無人買布?”
詹徽雖然已經被劉寬方才一番話說服,但還是忍不住提醒道,“陛下,讓百姓變得富裕本就是這些年朝廷及地方官府一直在做的事,雖說如今大明科技屢出成果,各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可想要數千萬百姓富裕起來,卻仍難得很。”
聽這話,朱元璋確實想起了年初二劉寬所放視頻中,後世中國讓超2億貧困人口脫貧之事。
他不悅道:“難就不做了嗎?若是如此,朝廷養那麼多官吏做什麼?隻讓他們騎在百姓頭上當老爺?!”
詹徽不敢再說了。
他可是吏部尚書,是負責選拔、培養官吏的,若是大明官吏都是無能之輩,那多半是他這個吏部尚書的鍋——這鍋太大,他可背不住。
朱元璋哼了聲,才看向劉寬,“你繼續說,除了剛提到的兩點,還要怎麼做?”
劉寬道:“除了提振內需,還可以開拓海外市場——據微臣所知,咱們大明每年銷往海外的布匹都不少,可仍供不應求,為何這兩年反倒出現貨物積壓的現象呢?”
“此事主要有兩方麵原因。”朱標接過了話頭,“其一,不論是陸地運輸還是海上運輸,運貨量都有限;其二,便是金帳汗國、帖木兒、奧斯曼等國家把持商路,讓咱們的貨物難以大量傾銷到歐洲去。”
劉寬對這方麵信息了解得還真不錯,於是又問:“太子殿下,如今咱們大明之物賣往歐洲究竟走的那幾條線,大概環節又是怎樣的?”
朱標命宮人抬來一座掛著亞歐非大陸輿圖的大屏風,就著輿圖講解起來。
“主要有海陸兩條商道——陸路是經西域,過金帳汗國、帖木兒國,進入東歐、西亞地區,然後再進入西歐地區。”
“因為這條商道都是陸路,且需要經過山嶺、沙漠等地形,所以隻能用馬隊、駝隊,連車輛都隻有小部分路程能用到。”
“所以,雖然陸路商旅眾多,可貨物運輸量卻不算太大,而且往來一趟耗時頗為漫長。”
“海路則是從蘇鬆地區、杭州、泉州、廣州等地出海,經南洋至印度。”
“說起來,在咱大明開海之前,大明商船最遠也就抵達南洋蘇木達剌、爪哇等大島,能到印度去的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