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不論是唐朝,還是宋朝、明朝,乃至後來的清朝,都沒能擺脫建設軍隊的種種桎梏,甚至連後世的白頭鷹等西方姿本國家也沒有。
論軍製及軍隊建設之優秀,還是得看後世新朝。
不知是否是為了轉移老朱注意力,朱標忽然道:“不知咱大明曆史上有無‘安西白發軍’那樣的軍隊,若有,那可是真···”
真是什麼朱標一時說不出來——作為大明皇室之人,他既希望有這樣對大明忠貞不移的軍隊,可又知道,朝廷有愧於這種軍隊,皇室更有愧於這種軍隊。
劉寬道:“原曆史上,大明中後期領土並不大,也沒出現安史之亂那樣的巨變,所以並沒有什麼飛地,自然也就沒有孤守飛地的軍隊。”
“倒是滿清入關竊據天下後,歸降於大明朝廷的海盜鄭氏及農民軍中的大順軍、大西軍都堅持高舉大明旗幟,抗清許久。”
“明鄭延平王在東藩島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683年,差不多是北京城破、崇禎殉國的40年後。”
“至於為大西軍李定國等人實際掌控的永曆朝廷,則在西南堅持了二十餘年,這個微臣是講過的。”
“而大順軍所遺留的數部,因與南明朝廷實在合不來,最終轉入川東崇山峻嶺中堅守,不過他們始終都舉的是大明旗幟,被稱作夔東十三家、西山十三家。”
“清廷曾多次招降,但夔東十三家的數任出自順軍的首領,如袁宗第、郝搖旗、劉體純以及最後一位首領李來亨,都堅決拒絕降清。”
“至1664年,這支軍隊最後一部分被清軍圍困於茅麓山,彈儘糧絕,突圍無望,李來亨遂焚妻子,自縊而亡。”
聽劉寬講完,老朱一家子又沉默了。
尤其是曾聽劉寬講過部分明末曆史的朱元璋、朱標,一下子就想起了那句話:海盜守國門,流賊死社稷!
可笑!可悲!可歎!
劉寬這時又道:“其實自秦漢之後,咱們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除了魏晉,還有隋朝,漢唐宋明滅亡時皆有令人分外惋惜、感慨的事情。”
“東漢末年,劉備欲三興炎漢,奔波數十載,身邊聚集了諸葛亮、關羽等眾多優秀的文臣武將,兩三代人奮力,可最終仍功虧一簣。”
“唐朝則有‘安西白發軍’、‘歸義軍’等例子,便是宋朝,也有嶽飛北伐被冤殺、陸秀夫抱宋末帝蹈海、文天祥誓死不屈的事跡。”
“可以說,漢家王朝的每一次倒塌,都轟轟烈烈,悲歌無數。”
又是一陣沉默。
過了大約一分多鐘,朱元璋注意到馬皇後麵有倦色,便道:“妹子倦了吧?讓人送你去後麵歇息,咱正好跟孩子們到偏殿議事。”
馬皇後確實累了,便點頭:“好。”
隨後幾名宮女過來,攙扶著馬皇後去往後麵。
朱蕙蘭和幾位公主也去了——餘下年幼的皇子皇孫等雖然有想讓朱蕙蘭留下播放之前那些歌曲的,卻沒人敢說出口。
朱元璋帶著朱標、劉寬等到了偏殿,待眾人坐定,便說起國事。
“自老三與西海都司合力滅了那北非的哈夫斯國,又與阿拉貢、東羅馬簽訂了一係列條約,咱大明的海上絲綢之路也算初步打通了。”
“接下來,無非是派遣戰艦、商船前往法蘭西、英格蘭等西歐國家,直接向這些國家傾銷咱們的商品。”
“當然,若是可以的話,最好讓這些國家都如那阿拉貢一般,跟咱大明簽訂一係列有利於咱們傾銷商品乃至傳播儒學的條約。”
“對此事,你們可有什麼建議?”
代王朱桂迫不及待地起身,抱拳道:“父皇,兒臣願提前到歐洲建藩!”
啥?
到歐洲建藩?還提前?
朱元璋幾乎認為他聽錯了,愣了愣,才笑了聲,道:“老十三,你倒說說,怎麼個提前到歐洲建藩法?”
朱桂還以為朱元璋欣賞他的建議,咧嘴笑道:“父皇,兒臣目前的軍功離建藩標準不是就差一點嗎?咱帶兵到歐洲滅一兩個國家不就夠了?”
“之前兒臣看電報,三哥是滅了哈夫斯,痛揍了那阿拉貢兩頓,才讓阿拉貢同意簽訂那一係列的條款。”
“咱大明若想讓英格蘭、法蘭西等西歐國家也同意簽訂協約,肯定也要先揍他們一頓才行。”
“兒臣帶著建藩兵馬借道三哥的地盤去歐洲,揍完英、法等小國,讓他們簽訂條約順帶割地,這樣兒臣軍功夠了,建藩的地方也有了,豈不是一箭三雕?”
朱桂方才提建議其實隻是忽然冒出的念頭,此時卻越說越順,也越來越得意——他覺得自己真是太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