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朱標,也暗歎了一聲。
劉寬則繼續道,“清軍進了南京城,要接管各處要地,聽聞孝陵衛指揮使梅春和麾下數百衛所將士不願投降,大怒,派兵去攻。”
“根據當時一些記載估測,梅春手下正兵實際隻有三百人不到。他們先在孝陵外拚死抵抗清軍,奈何清軍人多勢眾,很快他們就死得隻剩18人,不得不退入孝陵衛,依托地勢繼續抵抗。”
“這十八名孝陵衛都算是精銳,又熟悉地形,再加上在孝陵衛中提前布置了一些機關陷阱,於是又殺清軍兩百多人,直至最後一人戰死,也不曾降清。”
聽劉寬講完這段明末曆史,老朱一家子一時都沉默了。
寧國公主更是不由握緊了梅殷的手,眸中含淚。
隨後,朱元璋起來,轉身道:“梅殷,你後人真的很不錯,沒有辜負咱的信任。”
梅殷趕緊起身抱拳道:“陛下既選我梅氏後人為孝陵守衛,這便是他們分內之事——隻可惜最後依舊沒能守得住孝陵,竟讓清虜進去了。”
朱元璋道,“彼時大明都亡了,更何況後繼皇帝辜負梅氏——梅氏能做到死守孝陵衛,乃至最終戰死,已經對得起咱家了。”
說完,朱元璋示意梅殷坐下,他也坐了回來。
“那清虜攻打孝陵衛死傷許多人,難道也不曾掘咱的陵墓?”
劉寬微微一笑,反問道:“陛下拿下北平及草原後,可有派人去尋找蒙元皇室的陵墓並挖掘?”
朱元璋:“咱乃大明天子,怎會做那掘人墳墓之事?蒙元雖然酷烈,奴役漢人百年,但畢竟也算是中國正統王朝之一,咱如何能以掘墳辱之?”
話沒說完,朱元璋便已明白清廷為何沒挖掘他的陵墓了。
果然,劉寬笑著道:“陛下都不掘蒙元皇室陵墓,滿清進入中原,以少禦多,又如何敢掘您的陵墓?”
“事實上,清廷統治者很清楚,他們要坐穩江山,必須籠絡漢人,為此用了一係列手段。”
“這些手段中的一類,就是肯定大明,肯定陛下您開創大明的功績,甚至頗為尊崇。”
“所以,清廷雖然在接受孝陵時死了些人,但後來不僅沒有挖掘、毀壞孝陵,還派駐軍隊進行保護。”
“甚至後來的康熙、乾隆到江南後,都曾來孝陵拜祭陛下。還有傳言說他們在拜祭中行三叩九拜大禮的,雖不好說真假,卻足以證明清廷確實將保護孝陵及祭拜當做一項籠絡漢人的麵子工程去做。”
“畢竟當年他們本就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入關的,且那努爾哈赤本也算大明邊關的少族將領。”
聽到這裡,上至老朱、馬皇後、朱標,下至剛懂事的皇孫、郡主,都神色莫名,一副沒想到的樣子。
道理雖簡單,但也確實令人意外。
隨後,朱元璋哼道,“這清廷之人倒也聰明,知道借咱陵墓籠絡漢人是件很劃算的事。”
朱雄英則道,“彼輩若不叛亂,當大明的忠良,讓咱大明江山能繼續存續下去,孝陵又哪裡輪得到他們保護?”
聽此,朱標、劉寬都不禁看了朱雄英一眼,因為他這話實在有些牽強、霸道了。
大明之亡,根子還是在於本身朽爛了,終究是要被新王朝替換掉的。
劉寬想了想,決定把這事講完。
“說起來,清末時太平天國曾占據南京十餘年——但太平天國也尊重陛下,念您驅除胡虜的功績,因此同樣對孝陵進行保護,其天王,嗯,也即是皇帝同樣到孝陵進行了祭拜。”
“當然,除了真心尊敬陛下外,天王洪秀全還重新提出了大明驅逐蒙元時的口號,以凝聚漢族人心。”
“再後來,太平天國失敗,戰亂中孝陵地麵部分建築在戰火中被損壞。而清廷奪回南京後,宣稱都是太平天國毀壞的,並對地麵建築進行翻新維修。”
“但彼時清廷也是財政困難,因此隻是做做樣子,修複的不怎麼好。”
“再往後又經曆兩個臨時政府,再到後麵的新朝,也都對明孝陵采取了保護措施,並定期修繕地麵建築。”
聽劉寬講完,朱元璋是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格外舒爽——他嘴角的笑容甚至都掩飾不住了,又或者本就沒有掩飾。
“哈哈,這些後來的朝廷竟都搶著保護咱的陵墓,看來挺認可咱‘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功績的嘛。”
朱元璋笑著說出這番話,一點都不謙虛。
朱標道,“父皇之功業確實值得尊重。”
朱雄英則道,“皇爺爺放心吧,孝陵不僅原曆史上能保存到後世,咱們這一時空更是可以由咱大明保護個五六百年!”
劉寬心道:五六百年?看來雄英對延續大明國祚也頗有執念,並很有信心啊。
說完,劉寬忽然想起一件事,於是待其他人也恭維了老朱幾句後,他便壯著膽子問:“陛下,後世有個關於您陵寢的傳言,說是您效仿曹操,設立了諸多疑塚。您覺得這傳言會是真的麼?”
朱元璋聞言笑容微微收起,瞥向站著的劉寬,“怎麼,打聽這事,難不成你對咱的陵寢還有什麼想法?”
“微臣隻是好奇而已。”
朱元璋哼了聲,“好奇?那你小子就慢慢琢磨吧。”
說完,觸屏,讓視頻繼續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