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既是以東爪哇作為領土重心,卻覺得當地土人太多,那就將土人遷徙到婆羅洲,或者乾脆遷徙到澳洲大陸去。”
“爪哇人也都掌握著不錯的農耕技術,完全可以成為楚國開墾婆羅洲、澳洲大陸的先驅。”
“而東爪哇的土人減少,再加上附屬移民增多,等數十年後作為基本盤的漢人也增多,土人教化也有了一定成果,楚國在東爪哇的統治自然就穩固了。”
劉寬將完整的建議道了出來。
朱楨先是頗為高興地點頭,隨即想到什麼,看向一旁朱棣,道:“四哥,我能不能用爪哇土人和你交換印度土人?”
“方才妹婿的話四哥也聽到了,在大明移民和當地土人之間增加一個附屬移民,可以緩衝彼此之間的矛盾。”
“另外,爪哇人農耕技術不錯,某些方麵甚至直追咱大明百姓,可是頗為難得的農夫。”
朱棣其實並不覺得燕藩需要什麼附屬移民作為緩衝。
但他看好朱楨和楚藩,有心交好,為長遠謀畫,便笑著道:“可以交換一批,但不用太多,另外同等人數下,你能否給予一些補償?”
“都是人,而且爪哇人還精通農耕,四哥怎好意思問我要補償呢?”朱楨聽了有點不樂意。
不建藩不知當一國之主的難啊,這也要錢糧,那也要人力,錢糧人口物資再多都不會嫌多的。
朱棣同樣不肯吃虧,道:“六弟若不願就算了,反正俺燕藩本也不需要什麼附屬移民。”
“彆呀。”朱楨妥協了,“補償就補償吧,不過四哥可不許獅子大開口。”
朱棣笑道,“放心,俺不會讓六弟太吃虧的,每交換一批人口隻需補償俺一些香料就行了···”
就這樣,朱棣、朱楨竟當著劉寬的麵談起生意來。
···
···
燕藩、楚藩離大明較近,因此朱棣、朱楨是回來較早的。等到三月份,齊王朱榑也回到了京師。
至於遠在非洲的晉王、代王,以及遠在美洲的秦王、魯王,回來的會更晚,甚至拖到下半年也可能。
這些海外藩王回到京師後,會為馬皇後守孝四十九日——他們畢竟都是在海外建藩的一國之君,就好像朱標,不可能說拋棄國事不管,為父母守孝三年,連守孝三月都不可能。
倒是禁酒肉、穿素服這類不影響他們處理國務的孝舉,可以向民間看齊。
守孝四十九日後,朱棣等人也並未急著離去。
他們藩國離大明京師最近也有萬裡之遙,好不容易回來一趟,當然要順帶辦一些事。
比如招募更多願意前往他們藩國建立功勳的人才,與之前投資他們建藩的大明“股東”做當麵交流,尋找更多的富賈為藩國“招商引資”,乃至了解大明如今一些前沿科技,等等。
而京師也因為幾位藩王的回歸、外地富賈入京等事更繁華了幾分。
時間一晃到了五月初。
這日,朱棣向朝廷申請參觀火電站並獲得允許後,便帶著隨從來到京師火電站。
朱棣是六年前出海建藩的,此次回京對他而言,除了城內城外樓房更多之外,京師最大的變化莫過於通了電,甚至街頭巷尾都安裝了路燈,而朝廷也徹底開了宵禁,到了夜晚整個京師都會化為一座不夜城。
因此,他很想了解下能向整個京師供電的火力發電站什麼樣。
可惜的是,他拿著朝廷的公文來到火電站後,雖然受到火電站官吏的熱情接待,可到裡麵參觀一番後,對於火力發電的某些科技問題仍是一知半解。
等參觀完離開了火力發電站,朱棣不禁衝左右隨員感慨道,“咱們燕國如今各種人才都缺,可最缺的,還是一位科技大能啊。”
“此番若是能有一位科技大能隨同參觀火電站,說不定過幾年咱們燕國也能建立起咱們自己的火電站。”
作為護衛將官的朱能撓了撓頭,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隻能傻笑。
另一邊同為護衛將官的張輔因為學習了一些科學、科技知識,聞言不禁道:“大王,俺們燕國要發展科技,也該想辦法先搞出蒸汽機、修建鐵路,火電站、電燈這些東西感覺對燕國沒多大用處。”
張輔才二十歲,生得挺拔英俊,又頗具軍事天賦,再加上其父張玉如今戰功堪堪位於諸將之首,為燕國軍方柱石,因此朱棣對張輔也很看重,幾乎是當自家子侄培養。
當然,若論信任的話,他大約還是對朱能這個父輩即為燕藩護衛將官的“家生子”更信任些。
此時聽見張輔的發言,朱棣不禁拍了下張輔後腦勺,道:“你小子懂個屁——你以為發電站不重要,那是因為你不知道將來電力會有多少奇妙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