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平日裡跟隨在自己身邊,忠厚卻辦事不打折扣的朱能,朱棣萬萬沒想到,其後代竟然會對自己的後代做出那種事。
朱元璋則冷笑道:“老四,瞧瞧你封的好功臣!”
朱棣回過神來,趕緊道:“父皇放心,回頭兒臣就找個由頭,狠狠揍那朱能一頓,給您出出氣!”
朱元璋:“咱需要你幫忙出氣嗎?咱隻怕你那燕國管不好,多少代後又讓你封的功臣給出賣了。”
聽朱元璋陰陽怪氣的話,彆說朱棣了,朱標、劉寬都覺得無語——都是後世曆史上的事,至於這樣嗎?
回過神,朱棣便道:“兒臣保證絕不會出現此事——回頭兒臣便弄個《燕藩祖訓》(秘冊),讓子孫後代提防此事。”
聽這話,朱元璋便知道朱棣沒有除掉朱能的打算。
他也知道為了原曆史上兩百多年後發生的事罪及朱純臣先祖很不理智,於是便沒再多說了。
劉寬則繼續道:“總之,朱由檢能騎馬射箭,兒女也多健康成長,擁有不少前幾任大明皇帝沒有的優點。”
“然而,相對於這些優點,他性格上的缺點對於皇帝這個職業來講卻弊端更大。”
“後世人認為朱由檢誌大才疏、剛愎自用、急躁多疑,而且沒有擔當——這些性格放在普通人身上沒什麼,可放在一個皇帝身上卻很致命。”
“後世甚至有些人認為,朱由檢哪怕像朱由校一樣,躲在宮裡做木匠,將國事交給太監或者內閣,大明都不至於崩塌的那麼快。”
“因為就他的性格而言,很多事在明末真的是越做越錯,可以說加速了大明的滅亡。”
“而且,哪怕到了最後一刻,他都沒意識到自己在皇帝職業上的缺點有多麼致命,認為是群臣辜負了他,悲忿自縊而亡。”
說到這裡,劉寬就停下了。
朱元璋等了陣,見劉寬沒繼續講下去的意思,便問:“怎麼不講了?”
劉寬無語道,“陛下,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中間發生的事太多了,並且都屬於一個王朝末世的‘正常事’,沒有發生像‘紅丸案’、‘移宮案’、‘天啟大爆炸’那樣的奇事。”
“而那些正常事,若一件件將來,隻怕講幾日都講不完,對陛下、太子殿下、燕王殿下而言也沒多少有用的信息,講來無益。”
“你小子啊,就是疲懶。”朱元璋搖了搖頭,隨即卻道:“你方才講崇禎都說後世人如何認為,可有自己的想法?”
劉寬道,“就微臣個人而言,對崇禎皇帝是同情居多的——首先,他性格上的缺點是天生和後天養成的,並非他自己選擇的。”
“據說移宮案後,朱由檢就被交給東李照顧,東李為人端莊、明事理,我想這是朱由檢性格沒像朱常洛、朱由校那麼畸形的主要緣故。”
“再則,朱由檢並沒有被當做皇帝培養,可卻要接手一個爛得不成樣子的大明。”
“彆的不說,朱由校亡故後,他要以藩王之身入主宮中,就得麵對朱由校留下的魏忠賢、客氏等人——這些人把控宮中多年,若是狠下心來,是可以讓朱由檢也迅速亡故的。”
“而朱由檢不僅讓自己和後妃等安全地在皇宮站穩腳跟,更是僅用幾個月的功夫就除掉了魏忠賢、客氏一黨,也清除了他們在宮中的爪牙。”
“雖然這裡麵可能有不少東林黨人等外朝文臣的助力,但朱由檢以十七歲的年紀,能做到這點已然很不錯了。”
“除此外,朱由檢雖然在即位之初,受東林黨等部分朝臣蠱惑,做了諸如廢除東廠、削減錦衣衛權力等自廢爪牙之事。”
“但等一兩年後,他發現文臣們不可靠,便又重新開設東廠,並在朝中扶持不同黨派,以控製朝堂——隻是他沒操作好,如此舉動反而讓大明江山崩塌更快而已。”
“在為政的十七年中,崇禎雖然做出了不少錯誤決定,冤殺了不少忠良能臣,但也曾出台過不少於大明而言切實有用的政策。”
“比如重視武舉,甚至科舉考試也可以通過騎射、軍策等方麵的考試加分;又不拘一格,任用了不少舉人乃至優秀生員。”
“僅是這兩項政策,就讓明末多出了好些個既有能力又相對忠貞的文臣武將。至於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革新舉措,也不少,微臣就不一一敘述了。”
“如果當初崇禎接手的大明沒那麼爛,又或是他性格方麵的短板沒那麼短,再或者接受過更多更好的帝王教育,我想即便不能中興大明,也不至於讓大明在他手上亡國。”
“另外,其實哪怕到了崇禎十七年,他也還是有機會的,那就是舍棄北方,果斷帶著太子等遷都南京。”
“再不濟,提前派太子去南京坐鎮,南明也不會出現數帝並立、號令不一的局麵,以至於讓清虜輕易拿下江南。”
聽到這裡,朱標、朱棣一時都沉思起來。
他們都在想,對於一個皇帝而言,究竟哪方麵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甚至就連朱元璋都在思考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