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了兩聲,屋裡便出來一個須發花白的老漢,可能五十幾,也可能不到五十。
這老漢打量了朱元璋一行人幾眼,見隻有一個壯漢,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先放下了些戒備,然後略帶拘謹地問:“這位員外有什麼事?”
朱元璋道,“咱姓黃,到北邊走親戚,中午正好走到你們這兒了。孩子們吃不慣乾糧,想吃口熱乎飯,能不能叨擾一下?”
說著,朱元璋掏出一貫寶鈔,遞過去道:“咱給飯錢,不吃白食。”
老漢聽說是來吃飯的,原本猶豫,待見朱元璋掏出寶鈔,立馬不猶豫了,笑道:“沒問題,正好咱家才做午飯,可以多做幾人份兒。”
“至於飯錢,這位員外給個幾十文就足夠了,要不了一貫。”
朱元璋笑道,“咱這外孫、外孫女挑食,老鄉就做些好吃的,錢都收下吧。”
“那行,咱就不客氣了,快請進來。”
老漢收了錢,笑嗬嗬地將朱元璋一行五人請進了院子。
“渾家,來客人了,多備些麵——黃員外吃得慣麵食吧?”
朱元璋笑道,“咱就是吃麵食長大的,哪怕搬到江南住,也是多吃麵。”
老漢道,“那咱今天中午就吃麵餅、白麵條配些其他的家常菜。”
說話間,將朱元璋等人帶進了堂屋,又給泡了幾碗粗茶。囑咐物種三四歲的小孫女幾句,便要去廚房忙活。
朱元璋讓李貴跟著去幫忙,老漢也沒拒絕——這麼多人的飯菜不好弄,多個人多個幫手。
見老漢離開了,劉若月這才道:“外公,我跟三哥不挑食。”
結果他才說完,劉長安就拆台,“你還不挑食,除了四弟,就你最挑食。”
“三哥!”劉若月臉紅,羞惱了。
朱元璋笑著道,“行了,咱知道若月不挑食,是外公想吃好的,行了吧?”
已經八歲的劉若月聽得出這是哄孩子的話,又不知該怎麼辯駁,乾脆轉移目標,跑到流著鼻涕的小女孩旁,問:“小妹妹叫什麼名字?”
“妞妞。”小女孩吸了口鼻涕道。
劉若月:“沒有大名嗎?”
小女孩搖頭,也不知道是聽不懂,還是沒有大名。
朱元璋則注意到堂屋牆壁上貼了兩張獎狀(劉寬協助禮部推行學校教育時順帶搞的),其中一張上書“學子李正於二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中榮獲班級第五名,特發此獎狀以茲鼓勵!”
下麵還書寫了該學校名稱,以及獎狀的發布時間,卻是去年年末。
很顯然,這戶人家還有個正小學二年的小男孩。
果然,沒多久就有個小男孩進了院子,看屋裡有陌生人,便直接進了廚房,稍頃才到堂屋裡來。
這小男孩兒比劉長安、劉若月矮了近一頭,卻帶著幾分緊張小大人似地施禮問候,“小子李正,見過黃員外,見過這位伯伯,見過這位兄台、姑娘。”
劉長安、劉若月還禮。
然後劉長安就道:“我叫劉長安,今年八歲。李兄幾歲?竟已上小學二年級?”
李正聞言有點窘迫,略結巴著道:“我也···也八歲。”
聽此,劉長安、劉若月都略感驚訝,沒想到李正這麼矮,竟然也八歲了。
不過劉長安倒是沒傻乎乎地問“你為什麼這麼矮”——他們在京師上的是“貴族學校”,孩子們都吃的好,大多數同齡人高矮不會差距太大。
隨即,劉若月好奇地問:“李兄的學校很近嗎?中午竟一個人回來,不需要家長去接?”
李正從沒見過劉若月這麼漂亮的小女孩兒,看了一眼就臉紅地低下頭——好在他曬得較黑,臉紅不那麼明顯。
但他接下來說話卻更結巴了,“不···不遠,就五···五裡地。”
劉長安、劉若月一聽人都傻了。
五裡地?
還不遠?
朱元璋在旁看著三個小孩聊天,隻覺得很有意思,老臉上的笑容都要兜不住了。
同時心裡也在想:劉寬的孩子在京師上貴族學校,不知人間疾苦。皇室子弟在大本堂上學,雖說也有各種磨礪,但跟真正的人間疾苦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
就像這個李正,走五裡地上學,皇室哪個孩子有這種經曆?
‘看來回頭得跟標兒、雄英商量,多給大本堂那些臭小子一些罪受才行。’
另一邊,李家老漢先是殺雞,又向同村的漁夫買魚,向獵戶買了臘兔子,與渾家在李貴的幫助下忙活了一個小時,才終於做好一桌頗為豐盛的飯菜。
吃飯時,隻有李家老漢跟朱元璋同桌。
李家老漢甚至啟封了珍藏的一壇老酒,跟朱元璋邊吃邊喝邊聊。
“李老弟多大年紀了?有幾個兒女?”
“今年五十有二了,年輕時家裡太窮,飯都吃不上,結婚比較晚,隻生養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