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妙清你對禮部的事務有什麼想法?”朱桂問。
徐妙清想了想,道:“所謂教育、禮儀、宣傳乃至法蘭西人的歸化,其實都是一體的。”
“這裡麵教育是基礎,雖然說需要數年乃至十數年才能見成效,且投入很大,卻不得不做。”
“不過代國初建,不論是財力還是人力都很有限,因此臣妾建議,先在代京、西平等幾座重要城池開設學校。”
“像大明那樣搞義務教育咱們現在還辦不到,因此不妨將學校分為兩類。”
“一類為有錢人的學校,讓咱們代國的文臣武將將孩子送入其中,對外宣傳說是貴族學校,隻要繳納一定學費就能入學。”
“另一類則為慈善學校,建築及老師等配置肯定差不少,但需要管學生們一頓午飯,以此鼓勵平民送孩子去上學。”
朱桂聽得點頭,“這主意不錯——那學校該教些什麼?學製如何?”
徐妙清道,“學校自然以教授漢語、儒學為主,算學為輔,至於自然科學,現在不宜教授。”
“科學、科技乃國家發展之利器,咱們代國在歐洲初建,立足未穩,人心未附,若是冒然教授自然科學,隻怕讓西夷學了去,倒過來反製咱們。”
“而且,咱們代國如今似乎也沒什麼科學方麵的人材,甚至對自然科學知識了解較深的都沒幾個。”
朱桂聽了不禁苦笑,“若論對自然科學的了解,大概數咱這個大本堂學渣,和妙清你了——妙清你的自然科學應該學得不錯吧?”
徐妙清微微一笑,高深莫測。
朱桂見此,更加寶貝這個正宮王妃了。
隨後徐妙清接著道,“學製可以簡單些,暫定小學三年、中學三年、大學四年,加起來十年足矣。”
“不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必須以儒學為主——儒學既可以幫助法蘭西孩童加深對漢語的了解,更可以培養他們忠君之心,乃至從根本上讓他們自認為華夏人。”
朱桂道:“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
徐妙清笑道,“大王竟然記得韓昌黎(韓愈)這句話,也不算學渣嘛。”
朱桂哈哈笑道,“當年在大本堂念書,討論華夷之辨時,兄弟們多次提到這句話,咱自然記得住。”
徐妙清又道:“除了辦針對孩童的學校,還可以將軍中的識字班推廣向社會——聽說如今很多商賈及稍微有錢的平民,都在找途徑學習漢語。”
“大王可以授意伊妃(克洛伊)父親辦一個供成年人學習漢語的學堂,或者說教育機構。”
“如此,既可以讓他多一項生財途徑,也可以作為表率,讓其他商賈也跟著辦班。這樣,自然有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學習漢語。”
“學了漢語,再了解到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國文化,自然有相當部分法蘭西人歸心。”
朱桂聽得點頭,忍不住道:“不需要出台什麼政策鼓勵嗎?”
徐妙清道:“咱們代國高層用漢語交流,對人們學習漢語本就是一種很好的鼓勵。”
“不過,大王可以發布政策,會說些漢語的可以優先擔任官員。這樣的話,法蘭西人必然趨之若鶩。”
朱桂點頭,隨即問:“那禮儀、宣傳方麵該怎麼做?”
徐妙清道:“要讓法蘭西人歸化,僅學習漢語、儒學肯定還不夠,所以漢家禮儀同樣需要教授——可以將其融入學校、成人學堂的教育之中。”
“可以告訴外界,這是大明的貴族禮儀——法蘭西平民向往貴族的一切,聞言必然熱心學習。”
“至於宣傳,臣妾聽聞西歐有吟遊詩人,跟咱們大明的說書人差不多。可以招募一些吟遊詩人進入禮部,讓他們編一些誇讚大王既代國統治的詩歌,四處遊曆吟唱。”
“除此外,臣妾聽聞法蘭西有戲劇,就跟咱們那邊的戲曲差不多。禮部同樣可以招幾個班子,讓他們專門做有利於代國的宣傳。”
“另外,等將來從大明招募來了道士、僧人,也可以利用道教、佛教進行一定有利於咱代國的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