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桂與徐妙清談論代國的宣傳問題時,在數萬裡之外的大明,尚處在文隆三年最後的臘月,隻不過離過年也不剩多少天了。
京師。
曾經的代王府,如今成了代藩駐京理事處。
理事處的一把手乃是當初朱桂幕府的一名得力參讚,名叫王明禮。
自得知朱桂在歐洲成功建立藩國,並且擴地四五百裡,代藩駐京理事處上下都很振奮,渾身上下充滿乾勁兒,做事效率也大大提高。
譬如這個冬天,理事處便通過登報及說書人的宣傳,讓大明很多人知道了代王在西歐通過一係列戰事成功建立藩國之事,也透露了代國如今求賢若渴,作為大明第一個建立在歐洲的藩國前途遠大,在代國為官大有可為。
同時,也向外宣傳,代國目前急需一批儒生、道士、僧人。
不過大明目前願意出海且能出海的儒生已經相當少了,因此這幾日,來理事處應募的大多都是道士、僧人。
明初不比曆史上的大明中晚期,此時道士、僧人都由朝廷有司管理,必須有度牒在身,且有司記錄在案。
若是沒有這些,非要說自己是道士、僧人,便有可能被衙門抓去治罪。
所以,代藩理事處雖然廣開門路,但前來應募的道士、僧人中卻也沒有騙子。
隻不過,雖無騙子,可王明禮在麵試後,卻發現大多是些死記佛道經典的呆愚之輩,很多人對佛道兩家經典的理解甚至不如他一個儒生。
王明禮雖然看不上其中一些人,卻也明白,代國目前需要的道士、僧人不少,故而他便放低要求,錄用了二十幾人——道士、僧人各十幾個,其中勉強稱得上高人的隻有三四人而已。
王明禮不知道這些人能否讓朱桂滿意。
他是可以用電報跟朱桂聯係,卻難以用電報向朱桂敘述這些道士、僧人的具體情況,那得朱桂親自麵試了這些人才能清楚。
所以,他如今還是期望能在離開大明前,為朱桂物色一個真正佛道高人的。
“參讚,外麵來個儒生打扮的中年人,卻說要應募去代國當道士。”王明禮正在琢磨事情,一名小吏便進來奏報。
儒生應募道士?
王明禮微愣之後,便問:“他可是沒有度牒?”
“額,這個屬下沒問。”
王明禮覺得,如果是沒度牒的道士,說出那麼一番話,起碼是個聰明人,於是道:“去將他請到我這裡來。”
“是。”
小吏應聲離去,不多時帶來了一個高瘦且相貌奇古的“中年儒生”。
這人見到王明禮,便施了個道家稽首禮,“貧道玄虛子見過王參讚。”
王明禮直問:“玄虛子?閣下隻怕是沒有錄入朝廷道籍的野道吧?”
玄虛子絲毫不慌,微笑著道:“道在心中,是否入了道籍又有何關係?王參讚著相了。”
“我看閣下不像是道士,倒像是善打機鋒的禪宗僧人。”王明禮仔細審視著玄虛子說道。
玄虛子依舊微笑,“實不相瞞,在下本是儒生,後師從席應真真人之大弟子歸龍子,但同時對佛理也有涉獵,勉強可以說是通曉儒釋道三家。”
席應真此人王明禮似乎聽說過,卻又記不清其事跡,多半是元末的道家高人。
但通過這一番談話,王明禮已經確定,眼前之人要比他前麵招募的那些僧人、道士都強,甚至可以充當智謀之士、輔國之臣。
他於是鄭重地問:“敢問閣下姓名?”
“俗名李成文。”
“閣下確實有些水平,隻是為何會想到應募去代國當道士呢?無道籍而來應聘道士,就不怕我報官抓了你?”王明禮問出了心中的疑惑,也是進一步試探李成文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