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人,悠悠眾口。
北昌城,並沒有因為葉梟的離開而產生動亂。
原因也很簡單,當朝廷的力量足夠強大,是不存在說有人敢去叛亂的。
而且即便是葉梟,在整個國家運行體係之中,也主要是把握整體走向,不可能事無巨細的處置。
換句話說,大方向定下,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下,政務交由蘇銘軒這種老手處置,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隻是當葉梟離開一段時間之後,很多言辭,又開始議論起來。
最受讀書人議論關注的,依舊是吏治!
畢竟老百姓是沒有時間議論這些東西的。
家長裡短,自家孩子的武道天賦,學業,這些才是大多百姓關注的事情。
甚至說,那些破事都不如聽聽前線傳回來的戰報來的激動人心。
但是讀書人和官員則是不同。
他們研究的東西,是製度,是政策。
而對官員管製之嚴苛,懲處之嚴厲,亙古未有。
很多時候,官員們本身便是政策的製定者,所以曆朝曆代,對於貪官汙吏,其實大多數時候,懲處並不是說太過嚴厲。
至於原因,那是懂的都懂!
北昌城,法場之上。
又是一家貪官被滿門抄斬。
圍觀人群散去之後,在酒樓裡,許多人也議論起這件事。
“哎,方才那個孩子,何其可憐,又何罪之有?陛下...這律法,太過分了一些。”
“就是啊,對主犯淩遲,並無錯處,哪怕便是將其子嗣家眷,貶做奴籍,也好過這般啊!殺伐甚過啊。”
“那群愚民百姓,居然還紛紛叫好,更是離譜。”
“那些朝中大人,也不知道勸勸陛下!長久以往,陛下豈不是要背上暴君之名號?”
讀書,為了什麼?
明理?
拯救蒼生?
為國為民?
實現理想抱負?
其實不管是什麼,其中繞不開的一點,就是要讓自己過上好日子,出人頭地。
最終目的,也隻有一個。
就是當官!
因為長久以來的吏治汙濁,甚至說,在很多人眼中,當官貪錢已經是天經地義。
可是呢。
一個個案例,下場淒慘。
震懾之力,不僅僅是讓官員們害怕,便是這些預備官員,也都是膽戰心驚。
隻是葉梟的威望,還是極高的。
縱然這些人在私下議論,言辭中也沒有對葉梟的半點不尊敬。
隻是在從各個方麵,去說這些事情。
其實這種議論,並沒有錯!
隻是呢,有些時候,言辭是可以被引導的。
比如人群中一個時不時發言的書生,便是如此...
“老師多次談及吏治嚴苛,亦有扼腕,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這般,確實過分....”
書生名叫李育恩。
正是當朝翰林學士之弟子。
甚至已經中了秀才,算是有功名在身。
隻是說呢,他這話裡,多少也是有些私心的。
因為他的老師就曾多次歎息,說現在官員清苦...
吏治又過於嚴苛,儘可能想辦法去稍微改動一下。
也能給一些犯錯之人,一個改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