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宮。
在一場盛大的歌舞落幕後,李世民也有了幾分微醺。
誰能拒絕享受呢。
美好的事物,自然會有人追求。
而對於皇帝來說,這天下的一切,都是他的,予取予奪。
如今的大唐,即便一直處於他跟太子的鬥爭中,但這並不影響盛世的繁華。
或者說,更加璀璨了。
因為大唐的強大,因為天可汗,更因為那萬國頌德之柱。
如今的大唐,已經沒有明麵上的敵人。
最為強大的東西突厥,已經徹底破滅,
當年頡利可汗在陰山被唐軍擒獲,東突厥滅亡,到達長安後,他被賜予田宅,授右衛大將軍。
貞觀八年,頡利可汗去世,追贈歸義王,諡號曰“荒”,其遺體按照突厥習俗進行火葬後,骨灰埋在灞水之東。
而現在乙毗咄陸可汗替代了頡利可汗。
突厥主體覆滅,至少現在來說,草原的部落已經徹底臣服,有些小打小鬨,無傷大雅。
還有那令隋朝滅亡之因的高麗,也已經徹底平定。
李世民達到的成就,已經超越了自身的曆史,甚至於一個界限。
這是時代的界限,因為信息傳播的速度,大唐實際掌控的地域有限,不過這並不影響大唐無與倫比的影響。
是以萬國來朝,經濟空前繁榮。
更甚的是,竹紙的出現,曲轅犁的發明,邸報的傳播,讓大唐文化的影響與日俱增。
哪怕是升鬥小民,亦是能有自身的驕傲。
因為他們是大唐之民。
到了這般情況,李世民覺得自己也該是要好好享受一二了。
人怎麼能不貪圖享樂呢。
七情六欲誰能避免。
聖人無欲,可皇帝又怎麼能是聖人。
“陛下,房玄齡拜見。”
張阿難輕聲說道。
李世民略微停頓後微微點頭:“宣。”
不多時,房玄齡入殿覲見。
“拜見陛下。”
“免禮,賜座。”
李世民自然知曉房玄齡的來意,不過他沒有第一時間去說那些事情,而是有些感歎道:“房相莫要太過辛勞,當多多歇息。”
若是其他官員,聽聞此言自然誠惶誠恐,會想著是不是陛下要敲打自己。
但房玄齡不會這麼想,因為他真的已經年邁了。
曆史上的房玄齡,便是在貞觀二十二年去世,享壽六十。
而今已是貞觀二十年。
實際上現在的房玄齡,已經感受到身體大不如從前,一些小病小痛,都有熬不住的感受。
這讓房玄齡已經生出了致仕的想法,但他很清楚,這個時候,無法請辭。
因為陛下需要他。
隻是房玄齡自己都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謝陛下關心。”
房玄齡沒有多說什麼,便也直接坐在椅子上,少許輕鬆了些。
因為陛下恩賜,所以房玄齡可乘轎入宮。
但也感覺很是體累。
靠在椅子上,要放鬆不少。
這讓房玄齡想起,這椅子的發明,還是太子。
頗有些感覺到命運的戲弄。
“右金吾衛,如今已在太子掌控之中,分設五十四坊中郎將,對整個萬年縣管製,提俸祿,設食堂,以收諸將士之心。”
房玄齡簡單的說了一下,李世民對此並不驚訝。
這些事情,他自然是早就知曉了。
便也隨口說了一句:“看來太子在遼東,確實搜刮到不少錢財。”
房玄齡繼續說道:“太子在遼東根基已深,現正不斷鑄造海船,聽聞消息看,說是要開設海上絲綢之路。”
李世民嗬嗬一笑:“海上絲綢之路,倒是有幾分氣概。”
這個時期的海上貿易尚未形成大規模的財富積累,整體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李世民推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致力於恢複隋末戰亂後的經濟,鼓勵中外交流。
大唐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西域、中亞保持密切聯係,而海上貿易則依托前朝開辟的航線,逐步拓展與東南亞、南亞乃至波斯、阿拉伯地區的往來。
大唐初期的造船技術較前代有所進步,能建造載重量較大的“蒼舶”,但遠洋航行仍依賴季風和沿岸導航,尚未普及指南針。
因此,貞觀時期的海上貿易以近洋短途為主,遠洋貿易風險較高、規模有限。
貿易主體,以朝貢為主,民間商業為輔。
周邊國家如林邑、婆利國等以“朝貢”名義向唐朝進獻香料、珠寶、奇珍異獸,大唐則回賜絲綢、金銀、瓷器等,這種“厚往薄來”的模式更多是政治象征,而非追求經濟利潤。
少量民間海商經廣州等地出海,販運絲綢、茶葉、瓷器至東南亞,換取象牙、犀角、香料等奢侈品,但規模較小,且受官方嚴格管控。
出口商品,以絲綢如“繚綾”“蜀錦”,瓷器則是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再是茶葉,主要滿足海外貴族的需求。
進口商品以香料,如乳香、沒藥、珠寶則是琥珀、瑪瑙、藥材是犀角、龍腦、稀有木材如沉香等為主,多為奢侈品,與民生關聯不大,對國家財政直接貢獻有限。
海上貿易帶來的財富集中於皇室和貴族階層,如宮廷收藏的奇珍,尚未形成惠及民間或國家財政的巨大財富。
經濟重心仍在陸上絲綢之路。
因此在李世民看來,太子要開設所謂海上絲綢之路,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錢財,更多是為了傳播自身的威名,以及收集各類奇珍為主。
不過房玄齡卻說了另外的事:“太子的船隊,在林邑國帶回大量稻種,據說能一年三熟。”
聽到這話,李世民麵色出現了驚訝的變化。
要知道如今大唐的水稻,都是一年一熟。
北方無霜期較短,水稻主要分布在關中、河東等地,需春播秋收,生長期通常為四到五月,僅能滿足單季種植。
南方雖氣候溫暖,但受限於水稻品種,仍以一年一熟為主。
部分水利發達地區,可能嘗試稻麥輪作,但尚未形成穩定的兩熟製。
不過現在邸報上,在太子東征前,已經在進行推廣稻麥輪作的方式,但還沒有徹底普及。
畢竟對於百姓來說,貿然嘗試新的作物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
一旦失敗,可就是一年勞作虧空,且大多數家庭一年到頭都是指著田地過活,稍有意外便會導致全家餓死的情況,他們沒有試錯的本錢。
“果真如此?”
李世民詢問道,一年三熟的水稻對於大唐這樣農業為基的國家來說,意義太過重大。
這意味著在同樣一年的時間裡,糧食的產量將會翻上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