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奕和李鳳寧其實都有對付北蠻的經驗。
而像桓氏發家的戰役,就是靠在羌人頭上刷戰績,這才步步高升的,自桓奕的曾祖父桓起開始,他們家就屬於有事沒事打羌人,軍功哪裡打,羌人手裡拿。
桓起這個名將的身份,也是羌人賦予的。
在那個年頭,這些遊牧民族的實力,並不算有多強大,大周王朝想要應付他們是綽綽有餘的。
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軍事素養,大周王朝的軍人都遠勝一籌。
這就讓她們潛意識裡沒有把這些遊牧民族視為心腹大患,而這一次五胡亂華的局勢,是第一次讓她們意識到這些遊牧民族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好打。
唯獨使得李鳳寧想不通的,就是為什麼短短十餘年的時間,大周王朝的軍力就能衰退到如此的地步。
從她的視角來看,她認為是永晉帝對邊軍的限製和壓迫太強所致,可是李鳳寧也很清楚,大周王朝對邊軍基本是失控的狀態,永晉帝要是不限製邊軍,邊軍就會影響到中央的統治。
泰彰帝一朝開放了武夫當權的先河,他的兩個兒子,正光帝和永晉帝全都在奔波在收回這些權力的路上。
從過於尚武,再到限製武夫,僅僅是四十餘年的時間,就讓周人失去了對遊牧民族的絕對優勢。
但是李鳳寧和桓奕其實都疏忽了一點。
大周王朝在內部爭權的過程中,遊牧民族並非是一成未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個發展的周期。
不同於中原王朝這樣的農耕文明,它有很多很多發展的路線,大周王朝可以從文化上,農業上,甚至商業上有所規劃。
遊牧民族隻有一個核心目的——在草原上活下去。
任何時代的草原上,都不是隻有一家遊牧民族生存著的,而是由很多個不同種族的遊牧民族共同生存。
匈奴本身就是一個由多個部落組成的聯盟,其領袖被稱為單於,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是由多民族混雜出來的共生體。
基本上是哪家強,最後就取代一個整體。
突厥、蒙古、鮮卑、契丹、女真等。
每個時代,都有一支遊牧民族強盛起來,然後取代整體,成為新的草原主宰。
這就像是在養蠱一樣,最強者才能在草原上生存下去,才能繁衍族群。
而他們的路線隻有一條,那就是發展軍事力量,通過軍事力量再去搶奪彆人的資源,以此供養族群的生活。
這就導致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是有必然衝突的。
農耕文明具備遊牧民族沒有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恰恰是遊牧民族的必需品。
一旦自然災害嚴重起來,草原上沒辦法生存,過不了冬,為了活下去,遊牧民族南侵就是既定事件,無論怎麼樣都避免不了。
大周王朝內耗的那段時間裡,遊牧民族之間的鬥爭是打了一波又一波的。
要知道楚世昭的部隊,隻要經過三次大小戰役,就能從鄉勇青壯進化成真正的精銳之師。
那就更彆提從頭打到尾的遊牧民族了。
而且,中原王朝的打法和遊牧民族的戰法有著本質區彆,沒有長期對抗的經驗,是很容易失利的。
要是拿過去對付北蠻的經驗放在現在,顯然是不太適用的。
楚世昭先前模擬推演打得那麼順利,這一次模擬推演陷入了如此膠著的拉鋸戰,就是敵人的強度不一樣了。
匈奴人長期統治草原,貴族和貧民之間的關係早就固化,他們的內部同樣沒有想象中的穩固。
蒙古屬於是突然崛起,而且崛起的過程中,走的路線和楚世昭極其相似,都是在提純的狀態下,拉攏底層的即戰鬥力,將那些沒有戰鬥力還拖後腿的貴族先乾掉,將話語權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上,再考慮接手外戰。
兩者同時出現了貴族不滿統治的叛亂事件。
楚世昭早年,幾乎是三天一小亂,七天一大亂,那些利益受損的豪強大族,沒有一家是樂意看到自己就這麼被楚世昭給割草了。
但可惜,楚世昭建立的新朝,皇後都是起義軍出身的,這就導致楚世昭的長子有起義軍的血脈。
他和這些豪強大族不是利益共生體,而且對於楚世昭這個新朝而言,是非常需要現金流的。
戰亂時期,真正的農民是不生產的。
因為生產不了,他沒這個心情生產,活都活不下去了,誰還能為你工作。
能進行生產的,隻有那些活得下去的人,那些豪強大族會養一批奴役為他們生產,為他們提供生活所需。
楚世昭已經相對寬容了,他沒有趕儘殺絕的意思,隻要這些豪強大族願意給他糧食,願意讓地方百姓活下去,而地方百姓願意保舉這些豪強沒有作亂,在地方上沒有作福作威,楚世昭是願意讓他們生存下去的。
可是,對於豪強大族而言,這些底蘊,這些糧食,是他們自己積累下來的家產,憑什麼讓給楚世昭。
那楚世昭隻能打。
這次模擬推演,楚世昭的利益核心是基層的起義軍,是那些最貧困的百姓。
這些人活不下去,楚世昭就是任由豪強宰割了,而且不說彆的,憑什麼你們大族能活下去,那些貧民就沒有資格活下去了呢?
你聽話,你給點糧食,自己留那麼一點點,楚世昭認了,至少你是還有朝廷。
可就是有人看不清局勢,就要對著乾,楚世昭也隻能大開殺戒了。
十年的時間,楚世昭都在清算大周王朝的舊貴族,舊門閥。
這和蒙元朝廷的鐵木真有極其相似的地方,隻不過遊牧民族這樣的貴族也就存在幾十年的時間就成型了。
大周王朝的貴族,門閥,往前數,少說數百年的底蘊,清起來也不是那麼好清的。
楚世昭和鐵木真打到這種程度,其實都是在內卷自己的手段。
南宋、金國、蒙古大混戰時期,也是火器發展最迅速的時代,之所以能發展那麼快,無外乎於幾十年未平的戰亂。
天天打仗,武器發展自然慢不了。
同理,大景王朝的軍事力量,可以說是遠超於大周王朝,這些起義軍從不會打仗,到現在令行禁止,具備基礎的信仰,敢為人先,都是楚世昭長期熏陶下所致的。
曆代君王推崇儒家的道理,就在於儒家文化可以洗腦,利於統治,嚴格來說,這就是古時候人的信仰。
隻是越往後,出格的事情越來越多,禮樂崩壞以後,儒家這玩意就沒人當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