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偶然回老家,聽村裡人說起,他們在部隊裡都是爬很高的樹木和鐵塔,都直說部隊真鍛煉人,佩服之情溢於言表。
而我總是不語,我知道他們都是因為有些功夫底子在,肯定比一般的兵更容易表現突出的!我相信表弟他們隻要好好發揮自己的能力,在部隊上走的路一定也會順利很多!
多年後,當我接到家裡父親的電話,才知道表弟負傷複原了。
那次是在秦嶺大山裡,表弟一個人麵對幾個拿著土槍的盜獵分子,勇敢出擊的時候,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身上那身軍裝。路見不平,寧死不悔!真是永遠讓人敬佩的子弟兵!
而我並沒有去參軍,我一直想的是考高中上大學,而不是走其它路。
所以那次初中畢業,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同學分彆,我有一半同學輟學,還有很多同學都去了技校和衛校,真正上高中的極少,而且除了一起上高中的同學,其他人基本上一輩子也沒有再見麵的機會了。
而也就在拿到縣高中錄取通知書之後,隔壁一個村的長輩帶著個紅本子到我家,正式在上麵寫下了我的名字“施修遠”。前麵是我父親的名字“施碩明”。
我看著那個叫家譜的東西,一時有點恍惚,是啊,我以前叫“施修遠”,從小學到初中都是,這個是我們當地的風俗,人們按輩分取名字,比如我爸爸和我,名字中間分彆是碩和修。
可是初三登記新戶口本和身份證的時候,辦事人員登記成了“施遠”,把輩分那個字漏掉了,從此以後在外麵上學工作我都隻叫新名字“施遠”了!
我以前也曾經見過一次爺爺拿過這個族譜,那次還是爺爺在上海的哥哥回來,一個我沒見過幾次據說在很遙遠大城市的親戚。
也是那次我爺爺跟我提起,說我們家祖上是常州的,鬨長毛那時候,也就是碰到太平軍作亂,一路逃難到了蘇北。因為會點功夫加上懂點中醫,所以才勉強在亂世中活了下來。
難怪我和爸爸常年生活在蘇北,卻都長的白白淨淨,一副文弱書生的樣子,以至後來到江南去上大學,初次見麵的人總會以為我是江南本地人。
而滿口的普通話,一直學不會的吳語方言,也時時會提醒我,蘇北某個鄉村那邊才是我生活的根!
也就是那天,韓莊的韓束同學過來叫我一起去看考古。現在說考古,當時的我們直接叫挖墳。
離我們鄉不遠的地方,有一排高高的大土堆,連綿幾公裡。這些大土堆,本地人叫墩,據說有近百個,分布在遠近的農田裡。
據本地人傳說,這是古墓。而關於這些古墓的來曆,有兩種觀點:
一個說法是,這些是漢代的古墓,是附近沉入洪澤湖底的泗水古國的王侯墓。
另外一種說法是,這些是唐代薛仁貴征東時候,為陣亡將士們建的墓葬,足足有七十二墩。
具體是哪種,對於幼小的我們來說興趣不大,我們隻是聽說有人盜墓,在其中一個土堆裡挖到了寶貝,很多人都去爭搶,而現在政府派人圍了起來,開始搶救性發掘保護,同時也容許群眾去旁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