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幾天,止不住的拉,好像把積攢了一年的屎都拉了出來。
說來也怪,隨著肚子變空,女孩變得渾身清爽,肚子也越來越小,不到十天就恢複了原樣,也願意吃飯了,吃了也不再難受,慢慢就好了。
後來他父親給道士送去錢他也沒收,就給送過去一筺紅薯。
我們聽得十分驚奇,不知道這是什麼原理,魏大叔也不知,更驚奇的還有。
有一個姑娘,快到出嫁的年齡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她的右邊大腿內側生了一個膿瘡。
由於位置特殊,姑娘一直沒好意思給大人說,直到膿瘡越來越大,疼得受不了了才給母親說。
母親很擔心,要帶她找大夫看看,可姑娘害羞,說什麼也不去。
後來聽說了道士治病的事,沒辦法就帶著姑娘找來了。
道士聽姑娘說了膿瘡的位置,大致多長時間了,怎麼個疼法,並沒有看,而是在一張黃表紙上畫了一個圓圈,讓姑娘看,問她,可有這麼大?姑娘點點頭。
道士便把這張紙貼到了院子裡一棵大樹的樹乾上,然後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張紙,嘴裡念念有詞,過了一會,又用小刀在那張紙上的圓圈裡劃了幾下,把紙取下來燒了。
然後對姑娘的母親說,膿瘡一天內會潰爛,我給你開個藥方,到藥房按方抓藥,回來後把草藥切成小段,用石臼搗碎,再加點水成糊狀,塗在潰爛的傷口上,用乾淨布包裏,五天後取下就沒事兒了。
後來姑娘的母親拿著一小袋糧食來感謝道士,說到家沒多久膿瘡就爛了,流出好多紅黃的膿水,敷上藥就不疼了,現在五天過去,傷口已結痂好了。
聽了魏大叔的描述,我很感興趣,於是回去就找了關於祝由術的資料看。
“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傳說上古有一個叫苗父的醫家,醫術高超。漢代劉向《說苑》記載了苗父為人治病的一些場景,以野草編織成各種東西,麵向北方,口中念念有詞,不論是走過來還是坐車過來的病人,都能康複如往日。這也是關於祝由的較早記錄。
自苗父開始以祝治病後,這種治療方式開始廣泛流傳。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方書》中,記載了許多通過咒語禱告等方式治療外傷、精神性疾病的方法。巫祝祈禱方多達30條,在書中占了十分巨大的比例。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書中對中醫基礎理論做了詳細論述。祝由在上古之時經常運用,因為“內無眷暮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因此采用祝由的方式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魏晉時期,道教興盛。從東漢末年張角以道起家,走向了農民起義的道路,將道教的思想廣播天下。葛玄、葛洪爺孫倆、陶弘景都是有名的修道之士,葛玄人稱葛天師,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人稱小仙翁。陶弘景更是有山中宰相之稱。
正是有了這些有名的修道之士,借助強大的民間基礎,祝由術開始走向民間,與道教文化結合,被學道之士所用。
道教引入祝由術後,加入了符水、桃木劍等道具。並且許多道士都精通醫術,在保養生命、強身健體、診治疾病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
經過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數百年的發展,到了宋代,國家將中醫分為十三科,而祝由術便為其中一科,後元明基本相類似,明代前期十三科分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祝由。祝由位列第十三位,故又稱為“祝由十三科”。
到了清朝時,出於種種原因,祝由術在官方機構瀕臨失傳,僅在民間興盛。這是社會因素的影響,就連針灸也一度衰落,因為當時社會上層認為拿針在身上紮來紮去,非常不符合禮儀,於是漸漸棄之不用,專用湯藥。(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