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講究四種助道法:財、法、侶、地。
“法”指的是修煉的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
逍遙訣六字真經傳承,就是我唯一的倚仗。
在修煉中,法門萬千,但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法”,十分重要。
這其中,既需要明師指點,又需要自己時刻精進,隻有幾個方麵相互提攜才能循規蹈矩,否則,不得法的修煉,就是盲修瞎練。
《道藏》記載:貧者患無財,有財患無地,有地患無物,有物患無侶。侶者,外護也。著意尋者,先聚法財而後擇地。
“財”即是修道過程中需要的財物支持。
古雲:“未聞道,難者在法;已聞道,難者在財。”
就是在修煉過程中,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條件。通俗地講,人生一張嘴,吃飯就屬頭等大事,而修煉中的眾生就算能辟穀肯斷食,可也總有個時間限製。
當具備一定經濟條件後就不必把過多心思花在錢財上,而能夠相應地最大程度修煉,所以古人常講:“無財不足以養道”。
“侶”指的不是俗世中所謂伴侶,而是指誌同道合的道侶、道伴。
正如儒家經典《禮記》中所記:獨學而無友,必孤陋寡聞也。
道教修煉也同樣如此,數個同道中人在一起相互激勵、探究、照顧,也更有利於彼此修煉的進步。
“地”即為適合修煉的場所。
道教有“洞天福地”之說,修行一般會選擇遠離塵世喧囂的清淨之地,這樣可以不受外界的乾擾,潛心修道。
古代的眾多高道莫不是選擇在深山修行的。
想想自己,“財侶地”一個不占,就靠一個“法”,竟然走到今天這地步,也真是不容易。
李翔臨走前,我跟他說:“看你們那麼可憐,剛才跟你說的兩個條件就算了。”
他疑惑的問:“北大不上啦?道場也不建了?”
“我覺得大學還是靠自己考上的比較好,再說我也不想去北京。”
“道場麼,我自己搞,你們的經費有限,就不麻煩你們了!”
“我就說麼,看你跟茅山武當生意做的挺好,撈了不少吧?通過了解你做的一些事,我發覺你賺錢也很可以啊!”
“小打小鬨的,哈哈,你們不會惦記我這點小財吧?”
“不是,我聽說你可以搞法器,我們也想搞點,出去辦事,有點寶貝事半功倍,我們也可以出錢跟你買,怎麼樣?”
“喔?有新生意來了,好說好說!回頭我們好好溝通下,你們都需要什麼?價格好說,不會比他們貴的!”
……
桃源鄉陸唐河,兩邊是高高的河堤大壩,很多村莊就建在河堤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