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2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2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2 / 2)

二、佛陀說:你的善根是透過佛法道理的思惟,經過聞、思而產生的——這是真實的。

印光大師文鈔有一段:有人問大師說:大師啊!你一輩子勸人家念佛往生,你有沒有真實看到有人往生啊?印光大師說:就算全世界的人,統統沒有往生,我還是照樣要往生!你看他那個信願是真實的,不是借來的。說:因為有人往生,所以我才念佛,那糟糕啦,沒有人往生,你就不念佛?所以佛陀說:你的善根是依止事相的因緣而有:生滅心。嚴格標準來說,以本經從一個不要講善惡、講真妄,從本經這個安住真如的角度來說,一個菩薩的發心,你不能夠說:我為了要讓三寶久住而發心,不可以。那三寶不久住,你就不發心啊?外在的因緣都不能當依靠,當然你說初學者,假借一下可以,但是最後一定要知道:

你為什麼發心修學?隻有一個理由——為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這就是真實的善根。

諸位,你在修《楞嚴經》的時候,你要很清楚的看到你內心的世界,你哪些是借來的?哪些是你真實擁有的?哪些東西臨命終的時候,它會忠實的陪伴著你;雖然你身體敗壞了,你在加護病房插滿了管子,它還不會離開你,它會引導著你趨向光明的,這叫真實的善根,它永遠不會離開你,外在的因緣怎麼變化,它永遠都不離開你。有些東西它暫時存在你的心中,臨命終的時候,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的善根哪些是借來的。你真的現在就要知道了,等到臨命終你來不及了!所以佛陀說,你要知道什麼是主人?什麼是客人,暫時掛單的?

這一句話,在後麵的經文,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的重複:什麼叫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就是我們跟因緣暫時借一些善根,但是你必須把善根最後向上提升。你必須把善根跟真如把它做一個安住,當你安住在真如的時候,這就是真實的。

觀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在整個生滅、去來的假相當中,不能了知它的本源,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它是常住的、妙明的、不動的、周圓的一個真實的心性。在一念的真實心性當中,求於生命的去來,求於因地的迷悟、果地的生死,統統了無所得…這一句話太重要了!這個了無所得,當然佛陀在十番顯見七處破妄十番顯見,開顯真性的時候,就在發明這四個字,我們一念心性是本來無一物的。

我們會對很多的人事、對於過去業力的支配…比方說,你現在很喜歡你這個小兒子,對小兒子特彆喜歡。那怎麼辦呢?怎麼靠智慧觀察?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修持《楞嚴經》的第一件事,先不要管外境怎麼樣,把心帶回家。空觀嘛!空假中,第一個是先空觀,把空觀帶到你的心性本體,你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本來沒有怎麼會有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就是因緣的和合,出現一個暫時的假相。

修學《楞嚴經》的人生觀——

你看任何人、任何事情,你都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時候,你對那個執取就淡薄了;但是淡薄當中,你不能斷滅。空觀是破除我們的執取,假觀又從空出假,你不要否定你的因緣,找到你的定位。假觀又建立一個假相,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嘛!你還得扮演好角色。所以大乘佛法的空觀是不壞世間的假名、假相、假用,你不能否定你的責任跟義務。蕅益大師常說:流轉三界中,流轉者誰?是誰在流轉呢?就是——妄想在流轉。妄想帶我們到天上去,妄想又帶我們到人世間;跟善法相應的妄想升到天上去,如果這個妄想是跟惡法相應,就到三惡道去;直到有一天,你的妄想被破壞了,回歸到真如的時候,你那個大般涅槃才顯現出來。

消滅妄想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

你要觀想:人世間所有的東西,你本來是沒有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即空、即假、即中─本來沒有,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產生假觀,那麼空、有無礙就是中觀。所以《楞嚴經》的人生觀啊!是觀察即空、即假、即中,是站在現前一念心性的角度來觀察人生,從本來無一物,來建立一切法的假相。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賺了很多錢啊。晚年的時候也學佛,就買一個很大的花園成立一個念佛堂,給大家一起來念佛共修,他自己也念佛,對淨土法門的信心、願力的善根也覺得很強啊。後來他臨命終的時候,因為他護持大家念佛,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幫他助念,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又有外在的開示跟引導,很快的,他信願行的善根就表現出來了,臉色紅潤,身心安詳。突然間,在這助念過程當中,他的小太太,他特彆喜歡的小太太,這時候衝進來,又哭又鬨說: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啊!林居士一聽到他小太太的哭聲,就觸動他心中的妄想,結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壞了;他本來紅潤安詳的臉色,就轉成黑色的,後來就墮落變成一隻小狗。這個故事我們不再詳談…後來,變成一隻小狗,托夢給他的家人,就把這隻狗找回來,送到寺廟去放生。

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為什麼林居士他平常念佛念得這樣好,臨命終的時候,這佛號的善根會失掉呢?因為他沒有把所有的善根安住在真如,而是安住在妄想。妄想是變化的,隨因緣而變化的,誰也不敢保證說,臨命終的時候誰不來刺激你,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妄想,你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會被討回去,隨時有點風吹草動,你的善根就動搖,因為你安住在妄想。

假設你現在安住在妄想,你會感覺到一時的風平浪靜,但是等到你逆境現前的時候,臨終障礙現前的時候,你就來不及了。就好像一棟房子,你蓋在地震帶,你也覺得不錯啊,但是等它發生事情的時候,你來不及了,因為你沒有找到真實的安定的地基,沒有找到真實的因地。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觀相元妄,觀性元真。我們安住於真如,再來觀察這一切的假相,借假修真、曆事練心,慢慢的開顯真如本性,這個就是本經的整個修學的思想。

這兩篇事實上,我們從前一段的彆明到這一段的經文,這兩段我們要講。後麵的十五堂課都在講這兩個觀念。好,我們正式進入經文。

甲二、正文(分五:乙一、緣起篇。乙二、理論篇。乙三、修行篇。乙四、破障篇。乙五、功德篇。)

有了前麵的基本概念之後,我們來看整部經文的結構:

佛陀在發明正念真如這個思想,是先有一個緣起篇,然後再講理論,再講修行的方法、講破障的方法,最後才讚歎本經的功德。先看緣起:佛陀的出世,說法都要仗緣而生,佛陀不能夠說沒有因緣就說法,不可以。好像說一個醫生,眾生沒有病,醫生主動拿藥給病人吃,不可以。所以佛陀的說法一定要仗緣而生,一定要有人示現。本經的緣起當中有五段:

乙一、緣起篇(分五:丙一、佛僧應供。丙二、淫室誤墮。丙三、神咒護攝。丙四、當機悔請。丙五、大眾願聞。)

丙一、佛僧應供

這一段講到佛陀跟大眾師在結夏圓滿時,應居士的供養,首先我們看佛僧應供這一段:

國王齋供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複親延諸大菩薩。】

時是指什麼時候呢?就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那一天,等於是大眾師的結夏安居圓滿了,大家的戒定慧功德增上,所以居士們就來供養。這當中是誰先來供養呢?是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王,他為他的父親死亡的紀念日,來承辦種種豐盛的飲食,來供養大眾師,以這樣供養的功德來回向給他的父親。

那他怎麼辦呢?請佛宮掖。他把佛陀跟大眾師請到他的宮掖。宮掖是說當時的國王有三個殿,正殿跟左右的殿,正殿是他跟大臣討論事情、處理國家大事的正殿,左右二個殿是迎請貴賓的。這時候他就請佛陀到他的二邊的左右兩個邊殿,叫宮掖。他是怎麼做的呢?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他親自為了表達他的恭敬,他親自來到精舍請佛陀,而且他又廣泛的、準備了很多的珍羞,珍羞就是煮熟的美好食物、具足無上妙味的食物。他不但禮請佛陀,也請了很多的大菩薩,在經文當中提到有:文殊師利菩薩,還有很多阿羅漢像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這個是講到波斯匿王他去齋僧的情況。

臣民齋供

【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當然除了波斯匿王以外,在整個舍衛國當中,還有很多很多的長者居士,他們對三寶有信心,還是用很多的飲食,來期待佛陀的應供。所以佛陀慈悲,就命令文殊菩薩,分彆的派遣很多的菩薩、阿羅漢,就平均的到各齋主家應供。就平均的到各齋主去應供。

這是佛教的一個規矩: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因為七月十五那一天的意義特彆的殊勝,因為大眾師九旬用功,戒定慧的增上,所以居士在七月十五那一天,這天齋僧,功德是加倍的(印度如此,台灣也是如此),也因為這個齋僧因緣,當然就啟動了本經說法的因緣:

丙二、淫室的誤墮

整個《楞嚴經》的啟動跟這個因緣是有絕對的關係。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曆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這段經文等於是,啟動了整個《楞嚴經》的大教。首先我們看,爾時,這個爾時就是說:阿難尊者因為他身為佛陀的侍者,人長得莊嚴又很慈悲,所以跟居士的因緣非常的好;那麼他在七月十四號,就是七月十五的前一天,他就應了居士的彆請…個彆請阿難尊者去應供;這彆請的地點,從經文來看,應該是相當的遙遠,離精舍有段距離;古時候也沒有坐車,出門都靠走路,所以等到他應供過後,走回到僧團的時候,佛陀、諸大菩薩、諸大阿羅漢,所有結夏僧,全部都去應供,隻剩他一個人,他隻好一個人拿著缽,以平等心去乞食。

這時候他走著走著…不知不覺的走到淫女的處所,結果遭大幻術─時遭遇到一個勢力很強大的、一種外道的咒術誘導。什麼叫遭大幻術呢?這以下經文有說明: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摩登伽女她跟阿難尊者,過去生有五百世恩愛夫妻的因緣,所以她看到阿難尊者很歡喜,就跟她母親說;她母親說:不可以!阿難尊者已經出家了,你怎麼能夠跟他結婚呢?摩登伽女說:我不跟他結婚,我生命就不能相續!她的母親愛女兒就沒辦法,就用外道大梵天咒─娑毗迦羅大梵天咒,把這個咒語加持在一條毛巾上,然後飲食再用毛巾蓋著送給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把毛巾打開的時候,就中了這個咒術,就不知不覺的被攝入到淫室當中,這時摩登伽女以淫欲心撫摸阿難尊者的身體,在這過程當中,阿難尊者是將毀戒體,將毀戒體當然就是還沒有毀戒體,但是即將要毀戒體。

將毀戒體這一段蕅益大師提出了三個說明:

第一個、阿難尊者在整個過程當中,他是被動的,不是主動,這是過去業力的牽引,他沒有犯罪的動機。第二個、阿難尊者在整個將毀戒體過程當中,他雖然起煩惱,但沒有起顛倒。這一點非常重要!他煩惱在活動的時候,他心中的觀照智慧沒有完全消失掉,所以他的抗拒力,他那種防非止惡觀照力還是存在的。在注解上說:阿難尊者這個時候是憶念佛陀。因為他沒辦法控製自己,他憶念佛陀如來大慈,寧不救護?佛陀的大慈悲,為什麼不趕快來救我?表示他的正念沒有失掉,所以他感應道交嘛!後來,佛陀命文殊菩薩將咒往護。第三個、阿難尊者從這個將毀戒體來看,他是示現一個凡夫。《楞嚴經》在《大正藏》有一百多個注解,到底阿難尊者在整個緣起當中,這個階位是一個凡夫?還是一個初果?學術界爭論不休,但是我個人同意蕅益大師的看法:從將毀戒體這四個字來看,阿難尊者示現是一個凡夫。

什麼叫將毀戒體?

佛陀如果沒有來救他,他是要毀破戒體,將要毀破戒體;初果的聖人,他已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咒語拿他一點用都沒有用的。初果有道共戒,怎麼能夠說將毀戒體呢?

從將毀戒體我們得知——

整個緣起的當機眾是一個生死凡夫。

這樣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啦。因為一部經的緣起,它會看出一個消息,這一部經它所加庇的對象是誰,對不對?你看《華嚴經》,請問的都是大菩薩,所以我們看《華嚴經》,隻能隨喜功德,我們做不到;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先隨喜一下,把這善根種下去。但是本經不同,他是一個生死凡夫,活生生的凡夫,因為一念的妄動而墮落淫室,然後回來以後請佛陀開示,要怎樣才能返妄歸真。所以它這個完全是加庇一個生死凡夫。從將毀戒體這句話就知道以下的經文,都是針對生死凡夫來宣說,這一段等於是正式的啟動整個楞嚴大教。所以《楞嚴經》的思想,是從染汙的因緣出現了,佛陀才產生一個對治的方法。

好,我們今天啊,第一堂課先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於來日。(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黑道風雲:我的京城姐姐 全世界覺醒者都聽著:老子是災厄 穿回九零,助力媽媽星途璀璨 結婚三年仍完璧,改嫁糙漢就多胎 殺死那個史蒂夫! 穿越三角洲,我成為GTI乾員 掏空仇家空間流放,親爹一家悔哭 神豪,但日常係 我們[暗戀] 惠妃不想養崽(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