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頁。
前麵我們講到本經的經題,那麼在本經當中,它把整個生命分成兩個根本:一個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就是我們心中的妄想;一個是涅槃功德的根本,就是我們真實的心性。如果我們今天找不到涅槃功德的根本,我們永遠不可能成就真實的功德、真實的涅槃。我們頂多就是在人生當中積集善業,如此而已,智者大師說這叫緣修:跟三寶結個緣。雖修善業心不安穩。你永遠活在這個階段,你的生命永遠存在不確定。因為我們的心住在外境,外境是變化的,諸行無常;更可怕是諸法無我,它要怎麼變你作不了主,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我們今天要突破過去的業力,你隻有一個方式:
把心帶回家沒有其他的辦法。修不迷、不取、不動。
所以在本經當中的止觀,我們有四個重點,諸位要記住,所謂的:內、外、真、妄四個主題。正式到實修的時候有四個主題:
(一)、內外:我們在看人生的時候,本經是把它分成外在的環境跟內心的世界。你要把它分清楚。外在的環境是你不能決定的,外在的環境叫做什麼?兩個字認命。對啦。不要在外在的環境下太多時間,因為你改變不了。身為一個佛陀,他來到人世間,他的家族被滅亡的時候,佛陀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根本沒有用嘛。因為因果業力不是佛陀創造的,是佛陀發現的。所以我們花太多時間去改變外境,隻有浪費時間,因為你去改變一個不可能改變的東西。
人生要經營的是你的內心,人生要注意的是你的未來;所以人是活在未來,不是活在過去。
首先,你現在要把還在外境活動的心,趕快拉回來,先將向外攀緣、住在外境的心,把它拉回到你的內心世界。人世間會有痛苦出現,會有快樂出現,這一部分都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一個人不能夠學會認命,你就很難安定下來,因為你老是隨外境,當你的善業起現行,你就很快樂;逆境現前,你就很痛苦,那你什麼時候得到安定呢?
我覺得一個人要改變命運,首先第一件事情認命——過去的業力顯現今生的果報叫認命,今生的因緣創造來生,這不能叫認命,叫主動積極。所以佛教徒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人說:佛教徒很消極,這句話講對一半,佛教徒對於今生的果報,非常消極、認命。但是佛教徒對於未來,比誰都主動,我們要設定目標、發願,然後去實踐我們的理想,我們對來生是主動的。
所以我們今天不要把心力放錯地方,不要去改變一個你不能改變的東西。如果連佛陀都不能改變,你可以改變嗎?所以今生業力成熟所現的果報:你身體健不健康、你今天是貧窮還是富有、你的眷屬是不是美滿?這一部分完全認命,因為當這個業力在釋放的時候,誰都作不了主,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你要看透人生,首先,把心從外境活動的心,拉回到你的內心世界,這是第一個,你要處理內外的問題。
(二)、真妄:當你把心拉到內心的時候,你要處理第二個問題:真妄的問題。你不是拉到心就沒有事,你的心有妄心、有真心。你怎麼能夠遠離妄想,安住不生不滅的真如?所以整個《楞嚴經》的修學,有兩個主題,第一個內外的問題,第二個真妄的問題。
蕅益大師他在《楞嚴經》的注解當中,他講出一個非常有名的譬喻,他說:
凡夫眾生是什麼相貌呢?
他說:身為一個凡夫,就好像是輪王夢為蟻子。一個轉輪聖王,他有七寶千子,多麼的富貴自在,但是他睡午覺的時候,在夢裡麵,他認為自己是一隻螞蟻;這螞蟻是很卑賤,彆人吃剩的東西它去撿,看到人就怕。那麼輪王是他的本來麵目,但他作夢的時候,他明明感覺他是一隻螞蟻,這兩個同時存在。
這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安住真如的時候,我們就變成轉輪聖王,我們慢慢的往轉輪聖王的方向走,我們開顯轉輪聖王的功德。如果我們還是習慣跟著妄想走,那我們一輩子做螞蟻,就是這樣,誰也救不了你。
佛法的修學,你一定要自覺——
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可以改變你,一個人要改變隻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佛陀不能改變你,佛陀是出世說法,他創造一個讓你改變的因緣,他把道理告訴你,但是還得要你自己吸收以後,你發自你內心的覺悟,你自己告訴你自己——我要改變,這個時候生命才真實的開始改變。所以自覺是很重要,你自己不覺悟,誰拿你都沒有辦法。佛陀出世對你也沒有用,那是一個助緣而已。所以古德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當我們起顛倒的時候,我們感覺到真的有生死輪回,就跟真的一樣啊!我前生是一個人、是一個男人,今生變成一個女人,持戒修福,來生就到天上去,天上享完了,來生又變成一隻螞蟻,就是這樣子,六道輪回。在顛倒心生,妄想生起的時候,真的有輪回。
但是你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你觀察,達妄本空,妄想隻是一個生滅的假相。你開始不隨妄轉以後,它自然消失掉了,結果是沒有輪回。所以從佛的角度來看,沒有生死輪回,從眾生的角度看有生死輪回。那我問你,到底有沒有生死輪回?答案隻有一個:你說呢?你要跟著妄想走,你就有;你回光返照,它就沒有。這個諸法因緣生的道理就是這樣,你隨順染汙的因緣,它就出現如夢如幻染汙的果報;你隨順清淨的因緣,它就出現如夢如幻功德莊嚴的果報;而這兩個果報,都是依止這一念心而生起的,一個是迷,一個是悟,就差在這個地方。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真實情況:你不覺悟,誰拿你都沒有辦法。你念佛,佛也救不了你;所以你看念佛法門,它是用心力來帶動佛力,你一定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才可以去啟動佛陀的力量、對你的加持,你一個人臨終起顛倒,誰救得了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救不了你。
諸位要知道,我們的心念在法界當中、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它永遠居於主動的地位。你的心釋放出一種正念的因緣、訊息,佛菩薩給你一個加持力;你的心釋放的是一個染汙的因緣,你跟生死輪回感應道交。我們的心永遠是主動,外在的因緣完全是被動。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有可能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我們有可能變成轉輪聖王,也有可能變成一隻螞蟻。關鍵就在於你的心——你想跟著妄想走?還是要跟著正念真如走?《楞嚴經》講了這麼多,就在講這個觀念。當然我們跟妄想非常熟悉,一時半刻要跟它切斷關係也不容易,所以我們今天隻是總說,我們後麵的課會不斷的引用佛陀的開示,讓我們看清楚:什麼是妄想?什麼是真心?在後麵的經文其實都是在描繪這個講表。
乙二、經文要義
整部《楞嚴經》的修學就是破妄顯真,那麼在整個過程當中,就是修學: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個字。不迷:這個是關鍵,是個理觀。智慧觀照。這個不迷在蕅益大師的開示注解當中,是開展出空、假、中三觀。就是你用空、假、中三觀,你就可以把妄想的心轉成真如的心,所以這段經文是很重要:
真妄不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儘;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這當中有兩段,我們看:真妄不二
佛陀招呼了阿難說:汝現在尚且未能真實的明了一切。這個一切指的是我們的五陰身心,就是我們的果報體。那麼這個果報體可能是一個男眾的果報,也可能是一個女眾的果報,但是它具足兩個相貌:第一個浮塵,它就好像飄浮在空中的灰塵,它飄來飄去、上上下下,是刹那刹那變化的,你作不了主的。有時候今天健康,明天馬上生病,因為它這個空中的灰塵,它沒有固定的位置。第二個它是虛妄不實的,它沒有真實的體性。而這個變化而不真實的東西,它是怎麼一個相貌呢?
當處出生,隨處滅儘——
蕅益大師在解釋這一段的時候,是把它分成兩段來看:
(一)從體性來說叫當處,處指的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一念的心性會受到業力的熏習,所謂真如受熏。它就會所謂的因緣具足。它就會出現很多很多的果報。當因緣結束了,這個果報也就消失了。
所謂的循業發現——每一個人循著過去的業力,而發現今生的果報。在一念心性當中而出生,也從一念心性中而消失,這個就是我們生命的假相。你看我們本來麵目是清淨本然的、沒有生死,但是一念妄動以後開始造業,你看前生可能是一個男人,今生變成一個女人,來生又變成一隻螞蟻,這叫當處出生,隨處滅儘。當處出生,隨處滅儘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這一句話在本經的七處破妄,佛陀有詳細的說明。
佛陀看人生:他是用回光返照。他經常問阿難尊者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諸位也可以問:我的身心世界從什麼地方來?如果:我從前生而來。這個思想在本經不成立。你怎麼從前生而來呢?你今生跟前生完全長得不同啊?色身也不同、想法也不同。你前生是一隻螞蟻的時候,你有螞蟻的色身、螞蟻的想法,你今生是一個人,有人的色身、人的想法,完全不同。A創造了B,不可能說A跟B完全不同,這不合邏輯。
所以:當處出生,隨處滅儘的意思就是說:人生是沒頭沒尾的。沒頭沒尾諸位懂嗎?我們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從空性而來。沒從什麼地方,本來就沒有,因緣和合突然顯現出來,就像那魔術師拿一個手帕,變成一個兔子,然後再把兔子收回來,又變成一隻螞蟻。你說兔子從什麼地方來,它又往哪裡而去?它從本來無一物而來,又回到本來無一物。
人生是怎麼樣?隻有中間的過程,沒有頭沒有尾——
如果人生是有一個根源,而我有一個從什麼地方來。所以生命如果有一個根源,那生命就不能改變。因為它有自性嘛,怎麼能夠改變呢?生命有一個來的處所,那就糟糕了。你今生是這樣,你來生還得這樣子,因為它有真實不變的體性,但事實上不是。比方說:我釋淨界,我從什麼地方來?我從本來無一物而來。等到有一天,我過去支持我身心世界的業力,那個能量釋放完了,我的色身消失了,我內心的感受、想法也消失了。那我問你,我到哪裡去了呢?我到了本來無一物的地方去了,就這樣子叫做:當處出生,隨處滅儘。人生是沒頭沒尾的,隻有中間那一段過程,那就叫假名、假相、假用。
沒頭沒尾諸位可以體會得到嗎?你要懂得什麼叫沒頭沒尾,你才知道什麼叫緣起性空。但是沒頭沒尾這個假相,你不能否定哦!你要借假修真!你要假借這樣一個沒頭沒尾的假相、這種生滅的假相,去追求一個不生滅的功德。所以佛陀的開示,對人生是不完全肯定,但也不完全否定。
你沒有今生,你就沒有來生。但是你執著今生,你就毀掉來生。
一個人太重視今生的人,你的來生不可能美好。因為你追求今生的快樂,你肯定犧牲來生的安樂。所以對於今生,你是一個中道的不取不舍。那怎麼知道不取不舍呢?就是這一句話:當處出生,隨處滅儘。人生隻是一個中間的過程,所構成的一個假名的幻妄稱相,它隻是一個名、相、用,暫時的名稱,他叫做人,他有人的相狀,他有暫時的作用,叫幻妄稱相。在整個生滅變化的假相當中,它內在的體性是妙覺之體、是妙明之體、是一個我們真實的安住處。靈靈覺覺的清淨本性——妙覺、妙明。
這一段的總說講出了生命的兩個部分。第一個觀相元妄,相狀是虛妄的;第二個它的心性是真實的。
觀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
如是乃至,乃至就把它開展出來。整個五陰身心、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十二處(十二處就是有能、所,能分彆的六根跟所分彆的六塵,加起來就是十二處。)開展出來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其實這些都是在講身心世界,隻是開、合的不同。我們今生的身心世界,不管你是一個男人的身心,或者女人的身心,它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它是假借因緣而有。假借因緣而有這一句話,本經有很詳細的說明:
佛陀講真實跟虛妄——
意思就是說:我這個人很有善根,我每天拜八十八佛,我也認真的持戒啊,我遇到三寶也知道布施啊;但是從從本經的角度,善根有二種:一種真實的善根,一種虛妄的善根。那你怎麼知道你內心當中所栽培的功德、善根,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呢?
一、佛陀說:假若你內心當中的功德,是借來的——這就是虛妄。
比方佛陀說:我們現在講堂有光明哦。為什麼有光明?光明跟電燈泡借來的。你不信,把電燈泡關掉,光明就消失了。佛陀又說:你看這個樹會動,這動相是怎麼來的呢?跟風借來的,風要停止了,樹就不能動。所以動相是虛妄的,因為它要假借風的因緣才有。
假設我們今天修行的善根,是跟外境借來的,就像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怎麼出家呢?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我起歡喜心啊!所以我出家。佛陀說:你的出家的善根,是假借我的相好而來,那我有一天衰老了、醜陋了,你出家的善根也就沒有了,因為你的善根是假借外相而有,這個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假設我們的善根是要假借外在的因緣而有,這種善根,臨命終的時候,對你完全沒有幫助,因為它要討回去。諸位要記得,你借來的東西是要歸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