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麵。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本經的緣起,講到阿難尊者的托缽遇到了摩登伽女,結果造成了婬室的誤墮。而使令佛陀來宣說本經的這個回光返照的法門。
智者大師說一部經它這個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智者大師說: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就像蜂蜜的甜度,邊緣的跟中間的甜度是一樣的。這比喻說呢,一部經,你不要小看緣起分啊,這個整個序分啊,你從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出一些消息出來。我想我們從這個地方可看得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從緣起當中我們會找出病根。佛教是把整個生命分成兩塊:一個是外境,一個是內心。
一、外境是沒有錯的,因為外境在《唯識學》叫做唯識所現,阿賴耶識,外境是阿賴耶識第八識主導。第八識是把業力如實的顯現出來,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這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該還的就還嘛。所以外境永遠沒有錯啊。
二、但是我們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誒,這個你要注意了。修行是修你的內心這一塊,外境這一塊是認命的。我們很多人去改變外境,弄到自己這個問題更複雜,因為你那個方向錯誤了。所以它整個病根,整個緣起當中的問題,在於阿難尊者一念攀緣心,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讀緣起要知道,問題不在摩登伽女,問題也不在那個大梵天咒,為什麼文殊菩薩去那個地方,摩登伽女,大梵天咒對文殊菩薩沒有效果呢?因為文殊菩薩心沒有動嘛。所以我們從緣起當中可以知道:
整部《楞嚴經》要對治的——就是我們一念攀緣的心。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取相,取著那個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謂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個假相。然後開始分彆打妄想,然後帶動你的愛憎、取舍,就開始造生死的業力,是這樣來的。所以整個《楞嚴經》的整個緣起,就是一念的妄動引生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消息,整部《楞嚴經》它的法要,所要對治的就是眾生的仁者心動。怎麼把這個妄動的心把它調伏下來,隻做這件事情,這個是我們從緣起當中所得到的啟示。
我們不是去改變外境!你改變外境,你一輩子改變不了,你來生還要繼續過來,肯定的。你這個造成惡性循環,過去的煩惱產生一個業力,今生創造一個果報,這個果報又帶動你的攀緣,又帶動另一層的煩惱,又產生一個業力,又產生果報...那你就落入一種惑、業、苦的惡性循環,你能夠從這個時候把心帶回家,就從這個地方,生死業也從這邊切斷趕快跳出來,這個問題在這個地方。
乙二、理論篇(分二:丙一、破妄顯真以明安住;丙二、發明三觀以示調伏。)
前麵阿難尊者提出了啟請,就是修學空、假、中三觀之前的最初方便,它所需要具足的教理是什麼。這當中分兩段:一、破妄顯真以明安住;二、發明三觀以示調伏。就是,你要知道你雲何應住?第二個雲何降伏其心?先把這兩個道理弄清楚,你才有資格修止觀。
丙一、破妄顯真以明安住(分二:丁一、破除妄想。丁二、開顯真心。)
佛陀破除顛倒妄想,開顯我們眾生的真心,來說明我們生命的依止處。這個安住就是我們一個修學的目標。目標是以無住為住,或者說以一念的本來無一物的一念心性為住。這個地方的安住有兩個:第一個破除妄想,第二個開顯真心。安住是約著目標,調伏是過程,你要趨向目標,你要不斷的調整自己,讓自己慢慢的跟目標接近。
丁一、破除妄想(分四:戊一、破計身內。戊二、破計身外。戊三、破計中間。戊四、結示二本。)
戊一、破計身內(分四:己一、征起緣心。己二、喻明調伏。己三、牒其內執。己四、正破非內。)
阿難尊者執著那一念攀緣心,是有真實性的在身體之內。
己一、征起緣心
佛陀在破妄心是沒有自體之前,他就問這一念心,說:你這一念攀緣心,好!我先承認它有實體。那麼這一念有實體的心,一個有實體的東西,它一定有它的時空,它是過去呢?現在呢?未來呢?它一定有它的處所,它從什麼地方來?將往哪裡而去?它有一個時空。
佛陀就是從這個時空當中,來破除這個妄心是無自體的。所以佛陀就徵問說:你這一念攀緣心,既然是有實體,那它到底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呢?提出這個疑問。
徵&bp;問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好,這是一個問、答,先看問:
佛陀問阿難尊者說: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當初隨佛陀出家,你是什麼原因出家?事出必有因啊!因為你的心攀緣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產生了好樂,所以你願意舍離世間的恩愛而隨佛出家。那麼你當初在緣這三十二相的時候,第一個、將何所見?你能見的心是誰?第二個、你以什麼為愛樂,愛樂心是誰?
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能見是誰?第二個、能愛是誰?提出兩個問題,我們看阿難尊者怎麼回答:
回&bp;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心中愛樂的過程是有二個:第一個用心,第二個用眼睛。怎麼說呢?我首先用眼睛去觀察如來三十二相,然後再用內心去產生愛樂,所以我才願意舍棄世間的恩愛,而發心出家。為什麼出家呢?我希望透過出家來舍離生死輪回的痛苦。
這個地方阿難尊者的回答,當然是有問題的。比方說,他說眼睛能夠見,這個地方是錯誤的。眼睛是一個色法,它沒有明了性。
實質上是這樣子:我們的心啊,了彆外境主要是前六識,這當中前五識是明了,第六意識分彆。比方說:我現在看到這個花,我非常歡喜,我心就住在這個花。那麼我為什麼見到這個花呢?
第一個、眼識去取這個相狀:這一部分沒有錯。前五識是把我們過去業力所變現的影像,把它取到你內心來受用,所以這個前五識這叫做受。福報大的人他的內心經常是快樂的,去到哪裡,他看到的東西都是如意的,善業強嘛。當然福報薄的人,他看到什麼事的都是苦惱的,因為他過去罪業。這個叫做循業發現,這一部分沒有錯。你的眼根所見、耳朵聽到什麼聲音,這一部分,都是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這一部分沒有必要改變,其實你也沒辦法改變。
第二個、問題在第六意識:當你取到相狀以後,你開始分彆,就開始產生顛倒想,問題出在這裡。佛陀所問的關鍵在這個其實是:誰為愛樂?關鍵在第六意識的愛樂。那個顛倒的分彆,佛陀是要把那個病根抓出來。醫生要用藥之前先抓病根嘛。你說你鼻子過敏,問題不在鼻子,肺部有濕氣嘛。把病根抓出來,你在鼻子上對治。那麼這個我們對境產生的這個影像,這個是過去善業、惡業所顯現的,這一部分沒有錯。第六意識的愛樂、攀緣出了狀況,先把這個病根抓出來,這一段是講這個意思。
己二、喻明調伏
佛陀講到調伏妄想的時候,先講出一個譬喻,看佛陀講出什麼譬喻,看經文就清楚了:
徵&bp;問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這裡,佛陀就講出一個譬喻說:正如你所說的,你當初愛樂我三十二相的過程,的確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說的目是指前五識)。依止前五識來取這個相,由第六意識來加以攀緣分彆,那麼你假設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調伏第六意識所產生的煩惱,這個攀緣心在哪裡你都不知道,你怎麼調伏它呢?
譬&bp;喻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譬如說一個國王,他有很多的珍寶,但是可惜這個盜賊侵入,把他的珍寶奪去了。這國王受不了,發兵討除,帶著軍隊討除盜賊。那麼在討除盜賊,在對治煩惱之前,你要弄清楚啊,這個賊在哪裡?
國王就比喻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這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常樂我淨四種功德。我們心性本來是恒常不變,樂者,安樂寂靜;我者,自在無礙;淨者,離相清淨。我們本來是常樂我淨,但是怎麼會弄到現在這個樣子,苦苦惱惱呢?問題出在哪裡呢?先把這個病根找出來。
我們本來的麵目是常樂我淨,弄到現在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個現在的麵目跟本來的麵目這個落差這麼大,這個是誰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問題找出來。所以說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你要去改變你的生命,從痛苦中轉成安樂,你要知道是誰讓你痛苦,要先找出來!
合&bp;法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我們生死為什麼會一次一次的輪回?
就是:我們的前五識去取相狀,第六意識去攀緣。結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輪回。當然這個地方佛陀所要說的,是一口道出我們的攀緣。我們以前沒有學佛之前,用攀緣心去攀緣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業。學佛以後還是用攀緣心來攀緣三寶的境界來修善,當然好很多了,但問題還是攀緣。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件事情說: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很多。但是他越修行煩惱越重,看誰都不順眼。問題出在哪裡?問題不在拜佛。誒你看這個人拜佛拜這麼多,煩惱還這麼重。問題不在拜佛,問題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錯用心嘛。他用攀緣心來念佛,你念一萬聲,我念兩萬聲超過你。那這個人是阿修羅法界。
你的心是決定你整個生命的本質!
什麼叫本質?後麵佛陀會說,說你拿那個沙去煮飯,你一輩子就是變成一個沙嘛。你本質沒有改變啊。你用沙去放在電鍋煮了一天,它叫做熱沙,它不可能改成飯。你要煮飯,你要拿米去煮飯,不是拿沙去煮飯啊。所以你的心態不改變,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隻是在一個顛倒妄想的本質過程當中,增加一些善業,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質,你過去是什麼習氣,過去做什麼事,你以後還做什麼事,本質沒有改變,換湯不換藥嘛。以前是攀緣惡法,現在是攀緣善法,攀緣的本質沒有變。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說:你現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著加行,先怎麼樣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錯了,後麵全部都錯了。也就是說,你要先調整你的心態,而不是趕快去做一些善法,問題不在這裡,是這個意思。
佛陀講這個譬喻:就是你這個國王,你現在先要把這個盜賊趕出去,你這個國王以後才能夠強盛興隆的。這個國王比喻真如本性,這個盜賊比喻攀緣心。
己三、牒其內執(分二:庚一、正牒,庚二、立例)
佛陀就牒示阿難尊者內的執著,
庚一、正牒
徵&bp;問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好,我們看經文,這當中有一個問答。
那麼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那你的心目是到底在哪裡呢?你當初緣佛的相好而出家,你也是依止這一念攀緣的心,於摩登伽女的相狀而墮落,那麼那個能緣的心它到底是在哪裡?把它找出來。
回&bp;答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麵。我今觀此浮根四塵,隻在我麵,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阿難尊者回答說:這個道理很簡單的啊,一切世間的這些十種的凡夫眾生啊,他們的共同想法就是:這個明了分彆的心就在身體之內。比方說,你看佛陀如來的青蓮華眼,就在佛麵上麵,佛陀的眼根在臉麵上,那麼我的浮根四塵,這個四塵指的是四大,地、水、火、風,它是能成;浮根就是眼根,眼根是所成。這個四大所成的眼根,也就是在我的臉上啊。這個是回答這個眼根所做的處所。那麼心呢?我的心就在我的身體之內。
妄想本來是不存在的,它要存在,有一個條件——必須依附一個影像。
我們前麵說過,妄想是離開影像就沒有自體。古德有一句話叫離塵無體。離開了塵境就沒有自體,所以它一定要有所住。當然我們一般人對外境的境緣的執著是比較輕,因為我們對色身的執著特彆重。你看我雖然很喜歡這個鬨鐘,鬨鐘摔壞了我會心痛,但是我要手摔壞了我更心痛,是不是?所以我們的住,最嚴重的住,當然是注重身體之內,這個是合情,合乎凡夫的心情。所以他說,一般的凡夫都是認為,我這個心是住在身體之內啊。有這樣的想法。看佛陀怎麼去破斥:
庚二、立例
佛陀在破斥之前先舉一個例子。
所見之境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佛陀舉出一個例子啦。佛陀先把所觀的境,把它分成內、外的差彆。
佛告阿難:你現在坐在講堂當中,這個講堂我們解釋一下:
這祇陀精舍它是一片的樹林,那麼在這廣大樹林的中間,佛陀蓋了一個講堂,就在這樹林的正中央,所以叫做說法的講堂。那麼往外觀察是一片的祇陀樹林,那麼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這祇陀樹林到底在哪裡呢?阿難尊者說:世尊!這個廣大的樓閣的一個清淨講堂,它的位置在給孤獨園樹林的中間,那麼這祇陀樹林就在講堂之外。這樣子就分內外,講堂叫做內,樹林叫做外,這個地方先把內、外把它標出來。那麼標出內外是乾什麼呢?這以下就說明他的道理:
所見次第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你在講堂當中,你先看到什麼?
阿難尊者說:這很簡單啊,我在講堂當中,我先看到房間裡麵的如來、看到文殊菩薩、看到法會的大眾,然後再透過窗戶,看到外麵的祇陀樹林。我一定是先見比較近距離的內,再見到外嘛。
遠見之由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佛陀又再進一步問:阿難,那麼你見到整個樹林的時候,你是依止什麼能夠見到呢?你為什麼能夠見到外麵呢?
阿難尊者的回答:世尊,因為這個大講堂有很多的戶牖。戶就是大門,牖是窗戶。有大門、窗戶都是開通的,所以我透過門戶,我可以看到講堂當中,這遠遠的樹林,都看得清清楚楚。
從這個比喻當中呢,我們可以知道一個道理:所謂的見,它有內外、遠近的差彆。一定先見內,再見外,先見近處,再見遠處,沒有人說你近處看不到,看到遠處的,沒有這回事情。所以它這個地方,先把內外、遠近的這個整個見的軌則,先把它標出來。這以下正式的破除:心在身內是不合道理——正破非內。
乙四、正破非內(分二:庚一、引例。庚二、正破)
庚一、引例
佛陀先引一個例子,再正式的破除:
難&bp;問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佛陀就有一個問難說:正如你所說的道理,一定是先見近再見遠,先見內再見外。那麼你身體在講堂當中,你透過整個門戶的開通,看到遠處的園林。亦有眾生,這個亦有就是一個疑問啦說:是不是會有一種眾生,他居在講堂當中,但是他卻沒有看到講堂之內的如來?而卻能看到講堂以外的樹林?有沒有這種人呢?他人在講堂當中,裡麵見不到,卻能見到外麵?有沒有這種人?
回&bp;答
【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