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8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8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1 / 2)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七麵,庚二、現相證成。

前麵的這一大段文,就是把生命分成生滅跟不生滅差彆。當然佛陀在講道理的時候,他喜歡用譬喻的方式,因為道理是很深,但是如果我們用日常生活容易理解的事相,我們就容易怎麼樣藉事顯理。你看虛空是不生滅的,灰塵是生滅的,這個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現實的狀況,所以佛陀講譬喻,就是用淺顯生活的相貌,來譬喻深妙的道理。

這裡,從虛空跟灰塵我們知道兩個真理第一個、灰塵是生滅的,第二個、虛空是不生滅的,這第一個道理。第二個、虛空跟灰塵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一)在小乘的止觀當中,他們的思考模式,虛空跟灰塵是對立的,漢賊不兩立,有我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我。有生滅就不準有不生滅,有不生滅就不容許生滅。所以小乘聖者認為,涅槃,就不允許有生滅現象。有生滅現象就障礙涅槃。

(二)大乘佛法不同意。佛陀也來到人世間,他也示相八相成道,他也示相生老病死,但是也不障礙佛陀的大般涅槃,佛陀還是常樂我淨。大乘佛法是認為生滅跟不生滅是不二的,問題是你不要顛倒、不要執著、不要住,你一住…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你一住啊,風雲變色,整個全部的涅槃完全消失,就是苦惱的生死。所以在這個地方,在虛空跟灰塵的抉擇,的確是有大小乘的不同。

這個不二思想——其實在這一段,佛陀用現前的相狀來證明空、塵之義,前麵是阿若橋陳那比丘個人的體驗,佛陀基本上是認同的。但是這以下是佛陀親自出手,來發明什麼是生滅、什麼是不生滅。蕅益大師說,佛陀所發明的生滅跟不生滅,比橋陳那比丘所發明的更加高明。因為前麵的橋陳那發明生滅跟不生滅,是用對立的方式,但是你看這段經文,佛陀是從一個不二的生滅中有不生滅,不生滅中有生滅。從一個不二的角度來發明。從這一段你可以看的出來,佛陀親自在發明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的確是比橋陳那比丘來得高明多了。我們看下麵的經文就容易清楚

庚二、現相證成

光引頭動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前麵的橋陳那比丘所發明的空塵、主客二義,佛陀講如是,是加以肯定。但是這以下是佛陀親自來發明,看佛陀是怎麼說,在這個時候佛陀不是用說的,佛陀是用行動,以實際的行動來發明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他從他的手掌當中,以他的神通力,發出一道寶光,往阿難尊者的右邊飛過去,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就回過頭來,向右看過去;接著佛陀又放一道寶光在阿難尊者的左邊,阿難尊者又往左邊看過去。

審問動由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這就產生兩個動作一個左、一個右。那麼佛陀就假借這樣的因緣問阿難尊者說你的頭為什麼會左右搖動呢?阿難尊者說因為我看到如來的光,跑到我的左邊,跑到我的右邊,所以我就隨順這個光明左右搖動啊!

這個也是個人之常情嘛。我們看到有一些特殊的東西,在我們的眼前閃過去,我們想要去捕抓、想要去了解,就會搖動。

辨定動者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阿難,你看見佛光是左右的,往你的地方飛過去,那你就搖動,那麼是你的頭搖動?還是見性在搖動呢?

因為我們要捕抓光明當然用眼根,眼根跟頭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你眼根想動,當然是頭要動。這也就是說能見的眼根是動,但他的意思是說,那你的見性有動嗎?當然見性要見東西,要假借眼根當工具,但是真正你的本來麵目、你的主人翁,那個見性有在動嗎?

佛陀是問他說你的本來麵目,那個真實的明了的心性它有動嗎?

那麼阿難尊者下麵的回答,非常的正確,他說我的頭是左右搖動,但是我的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這句話很重要!止就是一個寂靜的相狀,動是搖動的相狀。

心性它是什麼相狀?它不是搖動,但它也不是寂靜。諸位要知道哦!如果心性是寂靜,那心性就不能夠生起妙用,就落入兩邊了。

心性是離一切相——它本身不是寂靜的相狀,也不是搖動的相狀,當然它也可以隨緣顯現寂靜、隨緣顯現搖動,它本身是離寂靜、離搖動,說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它離一切相。

如來印許

【佛言如是。】

佛陀聽到這個回答非常滿意,如是,的確如此。

這一段的經文,整個思想就在這一句話則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幾乎所有古德在解釋這一段經文的時候,重點都扣在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會讓我們對心性的了解更深層的了解,我們想要安住真如,你一定要了解什麼是真如,要不然你怎麼安住呢?這一段蕅益大師說,叫做

真心不墮妄境——

就像一個鏡子,鏡子它可以照了整個外境,但是它跟外境沒有真實的結合。你看你一個男人&nbp;站在鏡子麵前,它就隨順因緣,顯現一個男人的相狀出來,這個男人走了以後,站了一個女人,就顯現女人的相狀;但是身為鏡子,它本身不是男人,它本身也不是女人的相狀,它本身無相,但它隨順外在的因緣,顯現男人相狀、女人相狀。真心亦複如是,它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相狀,但它本身來說,它是無相,因為它離一切相。所以它在經典上這叫什麼呢?我們心跟外境叫做非和合,但是又非不和合。所以這個地方,我個人有個小體驗給大家參考一下

我有一段時間,到一個道場去上課,是上下午的課,中午吃飽飯休息一下。但是它那個地方經常有很多的噪音,非常吵。但是我必須休息,因為我下午上課要有精神,但是外境不是我可以決定的啦,所以剛開始我的心接觸噪音的時候,我感受非常不好,當然也打很多不好的妄想。但是我想,我的《楞嚴經》想說其實我們這個明了的心,跟外境沒有真正的和合。如果說音聲它是真實的跟我的心性和合,那我就彆無選擇了,那我肯定要受它乾擾,問題是我們的一念心性,其實跟聲音是沒有真正的和合,那沒有真正和合,它為什麼乾擾我們呢?因為你有所住,所以它對你產生乾擾。為什麼阿羅漢在這個地方,音聲對他不能產生乾擾?因為他無住,他選擇無住嘛。

灰塵在那個地方,我們選擇虛空嘛,我們不一定要選擇灰塵。灰塵要不要出現,我們沒有決定權,但是我們選擇安住在灰塵或安住在虛空,這一部分是我們做主的。釋不釋放音聲,這個我作不了主,我過去有這個業力,循業發現嘛!我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方,我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剛好有工程在施工,那肯定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過去生有造作這個業力嘛,我認命。但是我麵對果報的時候,我可以選擇不受、選擇無住,這一部分是我們有選擇權。我們的生命,有些是你作得了主的,有些你真的作不了主,你要把它區分出來。

所以我後來就慢慢…誒,調整我的心態,我想說,我的心本來就沒有這噪音的相狀,我不一定要隨你而轉,誒,我很快就睡著了,真的啊。

心態決定你的狀態!真的是這樣。一念心轉,一念心轉,整個生命的因緣都轉。臨命終的時候就是這樣;你看一個人起顛倒的時候,夢裡明明有六趣,醒過來的時候─覺後空空無大千。你往生淨土也就是一念的覺悟,一念的回光返照,皈依佛陀,顯現極樂世界。你一念的顛倒執著,那就出現了三界果報。

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說心性本身是沒有寂靜相,也沒有搖動相,它是離一切相的。這一點對我們有很大的信心,原來我們無始劫來起了很多煩惱,造了很多的罪業,但是都沒有真實染汙我們的心性,我們隨時可以恢複我們本來清淨的麵目。為什麼呢?因為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它根本是離一切相的。所以

一個生死凡夫憑什麼能夠說我們能夠恢複我們本來麵目?因為我們本來麵目,本身是不受染汙的。

這個思想就說明真如它的一個的相貌是離一切相。

戊三、約標指顯見性無還(分二己一、陳情。己二、開示。)

前麵是講到生滅跟不生滅的問題,這個地方講到歸還跟不歸還的問題。

佛陀約標指,約標月指;這個標月指是說佛陀在詮釋真理,因為這個真理是佛陀自己覺悟的。佛陀心中有一個聖道,但問題是佛陀有大悲心,他要把這個聖道傳遞給我們,當然禪宗就以心印心,就不假借文字,這個困難度很高。我們一般的方式就是借教來開顯道理文以載道。就文以載道,文以載道就好像一個標月指,月亮在哪裡呢?在這個地方。我們透過指頭的方向找到月亮,指頭本身不是月亮,但是你透過指頭可以看到月亮。但是你如果執著在指頭上,你就找不到月亮。你要執著名相,你就永遠找不到真理,是這個意思。佛陀用標月指的道理,來開顯有些東西是要歸還的,有些是不歸還的。

己一、陳情

阿難尊者的陳述疑情,還有請佛開示。

聞法雖悟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我們看這一段阿難尊者的心態

首先,我們看到阿難尊者他承受佛陀慈悲的教誨,他已經知道什麼是生滅的,什麼是不生滅的。但是這個時候他內心當中是悲從心來,合掌表達對佛陀的感恩。他說我雖然聽聞到這個相妄性真的道理,我知道所有的相狀都是生滅的,隻有那一念的心性,才是真實而不生滅的,這樣微妙的道理,我覺得已經對我的微妙心性有所覺悟,這個心性是本來圓滿、本來常住而不生滅。

看這個意思,阿難尊者對心性的相貌已經有所了解,但這個地方的障礙哪裡呢?看下一段

仍依妄心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但是雖然我能夠了解我的心性是本來圓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但這地方有個問題就是說我現在之所以能夠去覺悟佛陀說法的音聲,我還是用我這個攀緣心啊,我用這個攀緣心來分彆佛陀的音聲,才去覺悟真理的啊!

未認本心

【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那麼現在您告訴我說,這個攀緣心不是我真實的心,而那種不生不滅的心性才是我真實的心,我實在不能夠直下承當啊!

請佛除疑

【願佛哀湣,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所以這個時候,阿難尊者他希望佛陀的慈悲哀憫啊,希望再一次開顯圓滿的法音,來拔除我心中的疑根,使令我在生死流轉當中,回歸於無上的菩提道路。

這段話的重點在於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前麵是因為道理的問題,他道理沒有清楚,但這個時候道理全部清楚了,他知道說這個生滅心是不好的,是生死的根本;不生滅心是好的,是涅槃功德的根本。他這個道理完全清楚了。但是他怎麼樣呢?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積迷已久啊。跟妄想在一起太久了。

阿難尊者在經文上說佛陀啊,我從出家的時候就是用攀緣心,攀緣您相好才出家的。你看有些人他學佛是唱爐香讚,很高興才出家的啊。那也是攀緣爐香讚的音聲才感動的嘛。我出家以後,我吃飯睡覺、做早晚課都是用攀緣心啊,那您突然告訴我說,這個攀緣心不是我的真心,我怎麼能夠承當呢?所以這個已經不是道理的問題,他道理雖懂,但是他沒辦法直下承當,這個是怎麼樣?疑根猶在。

我們跟攀緣心的曆史,那追溯到無量劫前,看每一次的生命都是靠它來生活。每一次得果報都是靠內心的感受,靠內心的想像來引導我們。我們這件事該做,那件事不該做,用什麼標準來判斷呢?我們一般不依止真理的,而是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跟了這麼久,你要我放棄感受、放棄妄想真的做不到。這個是阿難尊者的心態,就是徒獲此心─我知道真如本性如此的好,但是我實在是不敢承當啊!

這是十番顯見最後麵的關卡,看佛陀怎麼去破他,怎麼開導他?

己二、開示(分二庚一、近就音聲分彆以明無性。庚二、廣曆諸法分彆以示可還。)

庚一、近就音聲分彆以明無性

首先佛陀在整個六塵當中的所緣境,先選用音聲,然後再廣曆其它的五塵。這六塵有色聲香味觸法,但是我們對音聲的感受是特彆強烈的,所以先用明顯的音聲,來發明這個妄想是沒有真實體性的。它隻就是在耳根跟音聲碰撞的當下,才暫時的顯現,等到根、塵分離以後就消失了,它是離塵無體的。我們看經文

離塵無體


最新小说: 無限再生的我,交易諸天 你的骷髏兵怎麼會聖光? 末世降臨:我靠抽卡無限資源 喂養祖宗後,我打造了頂級豪門 瑾瑤編年 我宗門弟子都在種梗 潮濕咬痕 退!假千金的道侶們賴上真千金了 我在迪迦世界造EVA 玩弄陰濕年下後,嬌美人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