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1 / 2)

《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麵,戊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

整部《楞嚴經》的修學宗旨,主要的就是引導我們一個生死罪障凡夫,如何來修學《首楞嚴王三昧》。這個三昧的修法,它的觀念隻有一個,那就是引導我們能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回光返照是約著我們因地的修行,正念真如是一個果地的功德,透過回光返照而能夠正念真如。所以對我們來說,回光返照就是整個《楞嚴經》的根本思想。當然這樣的一個觀念,從本經的修學次第,它勘出了安住力、調伏力跟堅持力三個次第。

我們看經文的結構,佛陀是先破妄顯真,來說明安住的問題。這個安住的意思,在整個經文當中,佛陀是把生命的現象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我們生命當中暫時的因緣。一個是我們生命當中永恒的功德。這就好像一個大海,它被這外麵的風一吹,產生一個波浪。當然風很多,風不斷的吹,波浪也不斷的創造,一個波浪接一個波浪。但身為波浪,它不會持久的,因為它產生以後,它沒有多久又回到大海之中,這叫夢幻泡影,它是一個水泡嘛。

這種水泡——暫時的因緣又比喻什麼呢?

一、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產生一個感受:

當我們是一個善業力表現出來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美好的感受。你看有些人福報大,他吃什麼東西都感到快樂,他聽到的音聲都是美好的音聲,他的色聲香味觸法,一接觸的時候完全是樂受,這種人善業力強,過去生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力特彆強,他一生當中,快樂的感受是遠遠超過痛苦的感受。當然也有些人的受是痛苦的,他一生當中,他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痛苦的感受是比較多的。

那麼這一部分叫做什麼?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部分隻有認命,你沒有其他的方法,因為這是過去的業力的一個種子的顯現。佛法麵對過去就是認命,沒有其他的方法,我們不能去改變過去,佛法是重視未來的,因為過去不能改變嘛,隻有承當、隻有認命。

二、這個感受下一步會讓我們產生想像:

當然想像就有所謂的善惡,因為這個想像做主你就要準備造業了。有些人遇到快樂的感受,產生鼓勵,我要繼續的修善;有些人產生快樂的時候,產生墮落,所以這個麵對感受的想像就有善惡的差彆。當然這個想像從什麼地方來?也是你過去的種子啊。你平常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你看:有些人他很小的時候,你給他一個玩具,他就知道把這個玩具跟人家分享,他就有那種布施的想像,他的心跟玩具接觸的時候,他就願意跟人家分享。有些人就是從小就看得出來他喜歡占有,這就看得出來過去生啊,有些人是打布施的妄想,有些人打慳貪的妄想,等流性。

所以我們今生不但把前生的業力繼承下來,也把前生的思想也繼承下來,就構成我們今生當中主導我們兩大因素:第一個、我們心中的感受;第二個、我們心中的想像。我們一般人大概就是會被這兩個所主導。為什麼呢?就像本經說的,以攀緣心為自性者,因為感受跟想法都要跟外境碰撞才能夠產生。隨境而生,也隨境而滅。

那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們的問題在本經上說:我們的心就住在這個感受、住在這個想法,這就糟糕了!以攀緣心,攀緣心沒有太大的錯。因為攀緣心這個是過去生的感受跟想法。但是當你住在這個感受跟想法的時候,我們開始啟動了無始生死的業力。所以本經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住在感受、住在想法的時候,我們的心變成落入了生滅心。

生滅心有兩個很大的過失——

第一個、你不得自在:因為你沒辦法操之在我。你的感受、想法是從什麼地方來?過去的業力顯現的。你順境的時候,你內心是安定的;你逆境現前的時候,你心是躁動的。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很久,他的心還是一樣起起伏伏,他就是永遠找不到一個家,雖修善業,心不安住啊。為什麼呢?因為他住在自己的感受、住在自己的想法。所以為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弄到自己很多的掛礙跟恐怖?臨命終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我們內心當中的感受、今生所累積的想法,全部破壞的時候,我們受不了。因為我們平常跟它緊緊的咬在一起,突然間,我們今生所依止的受想行識要被破壞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感到很大的恐怖、很大的痛苦,這就是一個人臨終起顛倒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平常就已經把自己弄到心有千千結,打不開了。

感受跟想法沒有錯,因為我們是繼承過去生的業力、繼承過去生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不是去滅除感受跟想法,因為你也做不到。而我說:我從現在開始,我不要有任何感受,也不要有任何想法,這個是強人所難。我們會繼續的,有感想、感受,會繼續的打妄想,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無住,你可以把心帶回家。你觀察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它隻就是一個過去生的因緣、一個碰撞產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麵對過去,它沒有叫你肯定,也沒叫你否定,它告訴你無住,你肯定要把心帶回家,你才能夠得到自在。如果你想得到臨命終的自在,其實這個跟念佛多少沒有太大的關係,跟你心中的智慧是有關係的。你平常的時候就要注意,你麵對你的感受想法的時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離——不隨妄轉,你才能夠得到自在。所以這個生滅心第一個過失:就是臨終不得自在。當然你平常就不自在,所以臨終也不自在。

第二個、你修學不得圓滿:正如阿難尊者在本經的感歎:身雖出家,心不入道。我也是很努力的拜佛、誦經、持咒,但是我總是對出世的聖道進不去。為什麼呢?要知道:

聖道的功德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用一種生滅的心,沒辦法去契合不生滅的功德。

所以如果你堅持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注意你的想法,即便你今生努力的修學佛法,你還是不得自在,第二個您的功德不得圓滿。

改變我們的心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趕快去修行,不是。你問你自己安住了沒有?你的心態沒有調整好,你怎麼修都不對!正如本經說的,你因地的時候就是拿沙,你煮出來的叫熱沙,你不可能變成飯。所以找到一個解脫的因地,你的第一個因地沒有找到,你後麵全部都錯了,你第一步走錯,後麵全部都錯,你一定是要把米找到了,你才能煮出飯來。

有人問我說:這十卷《楞嚴經》到底講什麼?

它講的就是:找到你修學真實的因地,就是安住在不生滅心,這個最為重要!

你依止不生滅心,你才能夠成就所謂的修正了義。從自利的功德成就修正了義,從利他的功德成就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所以佛陀講了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就是在告訴我們自己雲何應住?慢慢的告訴我們,遠離妄想,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如。這樣子才是一個真實的因地,才是一個真實修學佛法的心態。

戊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分二:己一、默請。己二、正示。)

我們現在想要把心帶回家,當然我們要對家的相貌要有所了解。那麼這個家,我們應該以什麼心為住呢?以不動的心為住。見性是不動的,沒有動搖。佛陀用客塵,這個客是客人,主人是不動,客人是來來去去。這個塵是空中的灰塵,它也是搖擺不定的。從客、塵兩種的譬喻,來開顯其實我們所依止的心性,是沒有動搖、沒有變化的。

己一、默請

這一段,阿難尊者用默然的方式來請法: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阿難尊者聽到佛陀前麵的開示,前一段佛陀講到: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這段文說:在我們生命當中,主導我們見聞覺知的,不是你的眼根,也不是嘴巴,真正的背後的本來麵目,最終的主人翁,其實是我們的一念心性,那個不生滅心,隻是我們沒有去把它找出來。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聽到以後,口已默然。他心中對這樣子保持默然,但是內心還沒有真實的開悟,所以他希望佛陀能夠進一步的對於我們所要依止的不生滅心,能夠更加的加以開示。這時候他合掌,表示內心的虔誠,期待佛陀進一步的慈悲教誨。

關於這一段的請法,我們從蕅益大師的注解當中,我們看出了兩段消息:第一個,阿難尊者的狀態是:口已默然,但是心未開悟。我們先作解釋第一段:

阿難尊者在整個過程當中,他示現一個凡夫,所以他的心是住在生滅心,但是經過七處破妄以後,他破到這個時候,是言窮理儘,無話可說。所以他對於達妄本空,知道妄想是生滅的,是沒有自體的,它隻就是一個心境的碰撞,創造出一個感受,一個想法。所以當你問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根本找不到。

我們的感受跟想法是怎麼樣?是沒頭沒尾的,它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你問我剛剛感受跑哪裡去了?沒跑哪裡去。它隻就是從空性而來,又回到空性,它隻就是在過程當中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所以他對這個妄想沒有自體,已經完全認同,所以口已默然,表示對妄想是畢竟空,這一部分他認同,但是心未開悟。他對於我們真實的心性,還不能夠直下承當,因為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陌生。

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我從一念心性而來!大家聽到這一句話很難接受,太陌生了。所以這時候他的確是覺得佛陀隻有一段的開示,沒辦法讓我們直下承當,所以這個時候心未開悟。所以從這個默請當中,看出阿難尊者的心態已經了知達妄本空,但是還不能夠承當知真本有。

己二、正示(分二:庚一、徵名驗解。庚二、現相證成。)

這個時候,佛陀麵對阿難尊者這樣的狀態,他就要開始慈悲的開示阿難尊者。

庚一、徵名驗解(分三:辛一、如來問。辛二、陳那答。辛三、如來印可。)

首先佛陀就徵問橋陳那比丘的名稱,來驗證諸位比丘開悟的過程。

辛一、如來問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我們看經文:爾時世尊,這個爾時,就是說阿難尊者聽到:如是見性,是心非眼以後,他就默然的在那個地方合掌,請求佛陀再一次的開示。就在那個時候,佛陀這個時候就先安慰阿難尊者,就展開了又柔又細的具足網縵相狀的紫金光手,那麼這個時候又張開了五輪指端,就來安慰阿難尊者。一方麵就教誨阿難尊者,他說:我回顧我最初成道的時候,我來到了鹿野苑,為阿若多,憍陳那等五比丘,來開演四諦法門。

這一段我們解釋一下:

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有很多說法,我們用一般性的說法,一般性的說法是:佛陀是十九歲出家,出家以後,他先到外道修行的地方,參學了五年。這五年當中的重點是修學禪定,以禪定來攝心。但他覺得不對,因為心中的顛倒妄想,你用禪定把它壓住,如石壓草,問題沒有解決。所以他就離開禪定外道的學者,一個人到苦行林修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麥。這整個過程當中,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太子出家,他的父親很舍不得,就派了在釋迦族當中的王公大臣,五個年輕人,希望把佛陀請回皇宮,叫他不要出家。但是佛陀出家的心非常的堅定,不成佛道誓不回宮。這五個沒辦法,回去也沒辦法交代,隻好陪著佛陀修行。但是佛陀後來覺得苦行雖然可以磨練身心,但也不是悟入聖道的一個真實的方便,他就離開了苦行林,後來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開悟。悟道靠的是智慧,不是靠禪定跟苦行。

那麼佛陀開悟之後,他第一件事情,就回到了苦行林去找這五位比丘,就度了這五比丘。他宣說的法門,第一件事情講到四諦法門,把生命分成了兩部分:一個苦集的流轉門,還有滅道的還滅門。生命就是苦集跟還滅兩個重點。

當時佛陀講出一句很重要的話說: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乃至於小乘的阿羅漢果,完全是因為你心中的客塵煩惱之所耽誤。這一句話很重要。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修行,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重點在哪裡。

我們今天修行不能進步,跟外在的人事沒有絕對關係——

你不能說:誒…我不能修行是因為你障礙我。不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障礙我們,完全是自己的煩惱障礙自己。即便我們現在有障礙,是外境的刺激,產生感受跟想法,但是我們有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不住,我們可以不要去選擇住在感受的那個想法。彆人給我們一個惡逆的因緣刺激我,產生一個很不好的感受,很不好、很邪惡的想法,這一部分我們不能控製,到這個地方凡夫做不了主,但是你可以選擇無住,這個想法你不要管它,讓它過去就好。那你要一住就糟糕了,想法讓你一住下去,觸在唯識學上說,觸,接觸外境。感觸、作意、受、想、思,到思心所就開始造業。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自己的障礙,完全是自己引生的。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是因為我們有所住,那麼這當中就指出了我們整個修行的罪魁禍首,完全是自己的妄想煩惱耽誤了自己。

這個時候佛陀就告訴與會的大眾說:你們當初是怎麼開悟的?又怎麼能夠成就聖道呢?看這個意思,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阿難尊者的問題,是請彆人回答。這個在大乘經典經常有的,叫轉教。佛陀要弟子們來教授弟子們,佛陀再加以印證:如是、如是是這種方式。


最新小说: 大G,咖啡機與哥布林 閃婚後,被豪門掌權人掐腰強寵了 1979戲夢人生 認了假爹爆紅後,親爹怎麼哭了? 從市委大秘到權力之巔 我在大明開超市 我和妹妹在末世開士多 全球帥哥稀缺,校花嫁我送房又送車 水滸後傳:九紋龍史進之龍騰天下 京夜低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