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就把我們修行的障礙,我們之所以修行不能夠突破進步,是自己的問題,那麼這個就是把這個賊啊,煩惱賊給標出來。
辛二、陳那答
這當中的五比丘的上首,陳那比丘,阿若橋陳那的回答:
自陳得悟
【時橋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以喻發明
明&bp;客: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這個時候橋陳那比丘他就站起來了說:我身為僧團當中戒臘最高的長老。因為佛陀第一個度化的是五比丘,他是僧團的第一個成立。五比丘當中又以橋陳那第一個開悟,所以他獨得解名,他的名字叫做最初解。
那麼他是怎麼覺悟的呢?因為他觀察這個客人跟灰塵這二個字的義理,而成就阿羅漢果。所以這個斷煩惱啊,可以看得出來,斷煩惱是靠智慧,觀照智慧。你不是靠苦行,也不是靠禪定。這兩個隻是一個助行。那麼他是覺悟了從客塵這兩個字的義理去覺悟,就把煩惱給息滅了:
一、客
他先講出一個譬喻說:世尊!這就好像是一個從事長遠旅行的客人,他經過長遠的旅行,就暫時投宿在一個旅館當中。為什麼呢?或宿或食,或者是住一夜,或者隻是吃一餐飯。那麼等到這個時間一到,吃完飯睡完覺,他就要俶裝前途,俶就是整理,整理行裝繼續的前進,他不可能長久安住。但是這當中身為旅館的主人,他就一直的住下去了。所以他從這個主人跟客人之間的對比,他就思惟來來去去的、生滅變化的叫做客人。永久安住的叫主人,以不能夠長久安住的就是客義。
客人在蕅益大師的解釋說:這個地方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整個三界的果報。
三界的果報,怎麼就是客人呢?
我們過去生造了一個業,這個業力今生得一個果報。可能是一個男人或者是女人,這個果報就是讓你暫時住一住,就像旅館一樣。那麼你住完以後,這個業力不斷的釋放,到了結束的時候,你又去得另外一個果報。所以我們在三界當中,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轉輪聖王,一下子做螞蟻。其實就好像我們住旅館一樣,今天住一個很好的旅館五星級的,下一個到一個地方,很破舊的旅館。有時候住一個好旅館,有時候住一個破舊的旅館。所以:
三界的果報,沒有一個人可以長久安住。即便是釋迦牟尼佛來到三界,他也一定要示現滅度!
因為三界本來就是一個旅館的施設,沒有一個人,也沒有一個聖人,能夠長久在三界安住,不可能。都是暫時住的,而且都要變來變去的。你這一個旅館住到一個時間,它就要趕你走了,不管你願不願意。說:欸我今生的果報住得不錯,不可以。即使你的福報再大,你說:我把所有的善業,都回向到今生繼續住下去,不可以。你一定要離開,這跟善業沒有關係。時間一到,這個旅館就要遷單了。那麼這個地方,當然它所詮釋的是一個苦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果報的痛苦。
他是怎麼覺悟的呢?所以這個四聖諦,第一個是知苦。佛陀在詮釋苦諦,不是說我們三惡道的苦,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三惡道的苦,它不普遍,人天就沒有三惡道的苦啦。身為苦諦它必需要普遍在三界當中都具足。
無常是苦——因為無常讓我們受不了,我們的心喜歡安定嘛。你看我們現在,為什麼我們大家一成家以後,一定要買個房子?為什麼不租房子?租房子實際上更便宜,你拿這個錢去放在銀行,租房子更好。因為我們受不了整天在那邊搬家,我們要求安穩嘛。
追求安穩是人的本質——
快樂基礎在安穩,這個安樂嘛,不幸的是,我們接受的果報是不安穩的。你好不容易來到三界,剛開始還不適應,小時候慢慢慢慢…這個成長過程,欸,這個環境你適應了,你有很多的朋友,事業也做得很大,欸,它把你趕走了。等到你適應的時候,你四五十歲的時候,你覺得今生也還不錯啊,準備要趕人了。等到你到了來一個果報,你又不適應,等到你適應的時候,又把你趕走,這個就是苦,那種不安穩性就是苦。
所以你看我們在三界當中,就是一個旅館住一個旅館,一個旅館住一個旅館…那麼橋陳那比丘就知道說:哦!原來我們這個地方是住旅館的,是客人。所以他覺悟到三界是一個苦惱的處所,從這個地方他產生了出離心。有了出離心當然還有智慧,下文看他真實的智慧是:
明&bp;塵: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前麵的客人是約果報,這個地方是約著我們三界的因地,發明我們的攀緣心。
所有的生死的業力,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我們的攀緣心。
又如新霽這個新霽就是雨後天晴,這個時候在這個清暘,就是清澈的太陽緩慢的升天,這個時候陽光透過門窗隙縫照入到房間當中,透過陽光的照射,我們就能夠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塵,這個灰塵上下左右搖擺不定,但是虛空卻是寂然不動的。所以這個時候他思惟:澄清寂靜的叫做虛空,搖動變化的是灰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前麵的橋陳那比丘,是看到整個廣大的三界果報是生滅的,這個時候他是向內觀察他的心也是生滅的——你內心生滅,所以你招感生滅的果報。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注解說:灰塵,我們一般看不到灰塵,你看我們現在看不到灰塵,但是你要有陽光照進來,你才看得到灰塵。也就是說,你一個人要不回光返照,誒…我也沒妄想啊。你不是沒有妄想,你跟妄想打成一片,當然你就感覺不出有妄想。你看打佛七,打佛七你第一天充滿了自信,我這個人從來不打妄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就知道怕,哎呀!妄想這麼多。因為你打佛七,你開始回光返照,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這個時候慢慢脫離妄想,這個時候你看到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得了啊。刹那、刹那的生滅,有無量無邊的感受、妄想現前。所以我們是透過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虛空中很多的灰塵。當然這個灰塵就是我們的攀緣心,當然我們一般人就是住在灰塵。
從《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像一個鏡子本來無一物,但是你有所住,你就產生一個灰塵。住久了,你整個心就被灰塵全部蓋住了,現在要透過《楞嚴經》─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鏡子的灰塵全部掃乾淨破妄顯真,才能達到真實的安住。
辛三、如來印可
【佛言:如是。】
佛陀說:如是、如是。佛陀對於橋陳那比丘三界果報的描述,對於我們內心生滅心的描述,佛陀是認同的,說:這個橋陳那比丘說的是正確的。
不過,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他提出一個觀念說:他說這個其實在微細處來說,這個灰塵跟虛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認知還是有所不同的:
小乘佛法:對灰塵,是完全消滅,他認為虛空——不允許有灰塵,他的思想是滅色取空,當然這個思想會有問題的。
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認為,灰塵是不會障礙虛空的。灰塵有什麼關係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問題不在灰塵,問題是你不要住在灰塵,你有選擇性嘛!大乘佛法是認為產生灰塵的原因不能怪我們。當然所謂不能怪我們,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塵創造出來,它今生就要釋放出灰塵。但是你今生有選擇性啊,你可以選擇不住灰塵啊。不產生灰塵這一部分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安住在我們的生滅心,我們可以不隨我們的感受妄想而轉的,所以這個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台教觀的判定,小乘佛法滅色取空,把生滅心消滅以後,這個是會有後遺症的,錯損菩提。所以有些人對於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斷滅,你就沒辦法發菩提心了。你看阿羅漢,阿羅漢對外境─於一切法不受,他沒感受,阿羅漢他的身心世界,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他的內心世界…是什麼世界啊?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鳥從虛空飛過去,它完全沒有感受。沒有感受好不好?當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是這個人不會起煩惱,不好是這個人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的人,他看到眾生的苦,他完全沒有感覺,這就糟糕了,沒有辦法發大悲心。
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你一開始就要走對方向,小乘佛法叫斷煩惱,大乘佛法叫轉煩惱。一個轉,一個斷,這個不同。
大乘佛法是煩惱你要去升華,你要跟自己溝通,你要用智慧來告訴你自己,不要住在煩惱。因為大乘佛法認為煩惱本來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變成煩惱,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斷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無住,小乘佛法叫斷滅,所以麵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當然結果也不一樣,這一點我希望大家要清楚,我們用小乘的方法斷煩惱的確很快,但是有很嚴重的後遺症,你到最後菩提心發不出來。
所以我們從天台教觀的判教,你這個成佛之道,你要長遠的布局,你不是說,誒…我先離開三界再說,那你後麵的路怎麼走呢?你不能斷了你的後路啊,所以你一開始方法就要走對!這個乘,你要選擇一個──我從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我這樣走不會影響後麵,所以最好的斷煩惱的方法是無住。你後麵才能夠生心嘛。所以這個地方它說明了,虛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塵,我們一念心性,清淨心,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種選擇:
第一個、你選擇住在感受跟想法——生死凡夫,那你未來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
第二個、你把灰塵全部弄乾淨——小乘的學者。
第三個、你不要去管灰塵,你隻要不隨妄轉,安住在虛空——這是大乘學者。
三種選擇,有三種不同的結果。那麼本經當然它的思考是,你不要去管妄想,你隻要正念真如,妄想自然消失,因為它沒有自性。
大乘佛法是用真實的心性來感化、來升華煩惱;是用真實來改變虛妄,用改變的方式,不是用斷的方式,這一點大家能好好體會!
如果你有誌於成就佛道、你有誌於行菩薩道,你對煩惱的態度是很重要,隨順不得,斷滅不得。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不能斷也不能隨順。那怎辦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真實來轉變虛妄。等到《楞嚴經》後文修行篇的時候,它會講得很清楚,這個地方的理論篇就是建立一個你未來要怎麼修行的基本知見。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