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1 / 2)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三麵,戊四結示二本。

古人常常說是: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什麼叫開悟呢?從佛法的角度,我們每一個人在沒有經過佛法教育之前,我們是活在無明當中。所以我們平常生活…是閉著眼睛在生活,完全沒有智慧的光明,就是跟著感覺走。我想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反正全世界沒有人管得到你。問題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付出代價,問題在這裡。很多事情不是說你不知道就沒有事,所以這當中我們一定要先打開我們的眼睛,這一點非常重要,修行你眼睛沒有打開,你智慧眼沒有開,你怎麼修都不對。今天這件事弄好了,明天那個事出事了,你就是疲於奔命,所以在整個開悟的楞嚴當中,第一個先安住。

我們今天為什麼會起顛倒?

心住在外境!就是這個根本思想在這裡。心在外境當中,就產生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象,然後就心隨境轉,一輩子就這樣過了。有些人住在財富,一輩子就為財富而活;有些人住在名聲,他的生命就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活,那你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打開眼睛在過活。所以我們在看人生之前,第一個法法銷歸內心,你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人生,這個很重要。不要站在外境,外境隻是你生命的過程,一個曆練的過程。所以你今天想要開悟,你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你要站在心的角度,來看整個人生的緣起,你才看清楚。所以我們在《楞嚴經》當中:破妄顯真。就是要你把心帶回家嘛。任何事情站在心的角度來看,站在一念清淨心的角度來看事情。

當你把心帶回家之後,怎麼看人生呢?

空、假、中三觀。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這個觀呢,其實天台宗在修止觀,觀心的時候,分兩塊,它把人生分兩塊:

第一個,你從什麼地方來?

第二個,你將往哪裡而去?

一、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過去造了什麼因?今生會產生什麼感受?什麼樣的境緣出現?這一部分不能怪你。佛法是既往不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示佛法是不追究過去的,過去追究不了的。無量無邊的生死,正如有一個﹝唯識學﹞大師他說:你去看阿賴耶識,我們的那個生命的根本,你造了無量無邊的善業,像虛空一樣大,我們也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像虛空一樣大。所以你要去執著過去,你的生命就沒完沒了,有無量無邊的人要報你的恩,有無量無邊的人要報你的怨。所以這個佛教是活在未來。所以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隻是了解我們的根源,但是過去的因緣要放下,所以我們今生在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任何的感受快樂痛苦,認命就好——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所以在天台宗在修止觀的時候,過去跟現在這個互動這一塊啊,這個業力所變現的因緣果報這一塊是放下認命。

二、但是你現在跟未來這部分你將往哪裡而去?這是你要經營的。來生掌握在你今生,什麼叫做未來?就是很多的現在、現在……現在,就有未來。你今天是從什麼地方來?從昨天而來。明天從什麼地方來?從今天而來嘛!

三世因果是互動的。所以你要注意你的來生,你就先要注意你起什麼念頭。

關於即空、即假、即中——

空觀從勝義諦來觀察,我們的整個因緣造作,都是因緣的假相,都沒有真實的體性;但是我們入假觀的時候你要小心,你每一個念頭都有它的因緣果報。比方說,你今天你的生活,一天是花三百塊,但是你有五百塊,你多了兩百塊,那你跟這個多餘的兩百塊接觸的時候,你產生什麼想法?這個思想決定你的生命嘛!有些人說:誒!我願意跟人家分享,布施。你從這個思想當中,你就可以看得出來,你來生是富貴的,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你說:這兩百塊我自己要用的,你來生大概是不會太有錢。彆人刺激你的時候、障礙你的時候,你會選擇包容?還是選擇嗔恚反抗?你平常習慣性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麵對這樣的所緣境?你喜歡包容,來生莊嚴。你遇到人的時候,你是選擇謙卑?還是選擇高慢?你選擇高慢,你來生生長在卑賤的地方;你選擇謙卑,就是貴族。所以這個假觀,你一看你平常心、境的互動的起心動念,你大概知道你將往哪裡而去了,這很清楚的!

生命是由我們很多、很多的念頭創造出來的,我們從感受看到過去,我們從想象看到未來。所以你要調整、調整你的心態!

我們講空觀是安住當下,安住不生不滅的清淨本心,不要亂動,不要被境所轉。所以空觀是安住當下,假觀是開創未來。所以《楞嚴經》它的重點是兩個:第一個是安住當下,第二個開創未來。你隻有安住當下,那你就偏空,就跟阿羅漢一樣,阿羅漢他也不管未來的,他來生就到無生的涅槃去了,他根本是厭惡生命的。大乘佛法認為生命沒有錯啊,生命哪有錯呢。五陰身心沒有錯,錯在你的妄想,你把妄想拿掉就好了。極樂世界也是有生命現象,它也是有一個色身,有一個感受、有一個想法,隻是這個想法是清淨的想法,如此而已。所以在整個《楞嚴經》當中:第一個安住當下;第二個開創未來。這兩個同時重要,你當然先求安住再求開創。

戊四、結示二本

佛陀講完七處破妄以後,破除妄想沒有自體,要我們遠離妄想,但是真心還沒有開顯,這個中間,佛陀講出了生死跟涅槃兩種根本:

舉過出由

凡夫之過: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二乘之過: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彆成聲聞緣覺。】

外道之過: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指出原由:

【皆由不知兩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這裡佛陀舉出了,我們修行當中三種人的過失:

一、凡夫的過失——這個地方的凡夫,指的是造惡凡夫:

一切的凡夫眾生,他的特性就是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他想乾什麼、他就去乾什麼,也沒人可以管得住他。那麼這種人他的生命是什麼相貌呢?從無始劫來,是種種顛倒,業種自然。這種人他內心當中,基本上是住在五欲:財、色、名、食、睡,住在五欲當中,他就會生起顛倒,這個顛倒指的是煩惱、起惑、貪欲。貪不到就嗔恚,就是這樣子。貪得到就是享受、就是放縱自己;貪不到就是嗔恚,這兩個都是煩惱。那麼業種煩惱活動以後,當然他要造業了,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自然是果報,造了罪業當然就到三惡道受果報了。

這種安住五欲的顛倒眾生,他的惑業苦就像惡叉聚。惡叉聚是印度的水果,它一生,生出來就長三顆,這三顆連在一起。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住在五欲的人,他就是為什麼生活?就是為了追求五欲嘛!那麼這種人他是怎麼情況呢?他是起煩惱,造了一個業力,這個業力得一個果報,這個果報又帶動另外一個煩惱,又造業力又得果報,所以他的生命當中,隻有三種事情會出現,第一個煩惱,第二個罪業,第三個痛苦,就這樣。他的生命曆史就不斷的重複,直到他有一天遇到佛法,才可以做改變,否則他也沒辦法改變,這第一種人。

二、我們先看外道之過(先跳過去二乘):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這種人算不錯,造善凡夫。這種人他也知道因果的道理: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造惡招感痛苦的果報,他有因果的思想。但是他的心沒有安住真如,還是根據攀緣心。所以他就變成外道,外道就是道在外麵,心隨境轉。他是心隨境轉,但他有善心啊,他也布施、持戒、忍辱,所以他成就諸天,或者變成魔王跟魔王的眷屬。依止妄想嘛,造善業就變成天魔外道,這個是住在善法。前麵是住在五欲,這個是住在善法。

三、二乘之過: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彆成聲聞緣覺。這個是住在空性。二乘人他依止出離心修習四諦、十二因緣,知道這個生命有苦集的流轉門,跟滅道的還滅門。這當中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我,生命就是一個緣生緣滅的一個假相而已,所以從四諦十二因緣成就我空的真理,就住在我空,而變成聲聞緣覺。

那這三種人,一種人是造惡凡夫住在五欲;造善凡夫他住在布施持戒的善法;二乘人安住在偏空的真理,這三種人的共同點是什麼呢?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我們當中你這心要怎麼安住?這個生命是有根本的。那結果就是錯用了心。依止生滅心,依止有所得的攀緣心來修學,這種情況猶如煮沙欲成嘉饌,你把沙放在電鍋裡麵去,希望它變成白米,變成米飯,煮了塵點劫的時間,它還是一個熱沙,因為你本質沒有變嘛!

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還是喜歡用攀緣心,用住在外境的心去修習善法,那你永遠跟聖道完全沒有關係。你今生永遠跟出離道沒有關係。那你就準備再輪回了,就這樣子!因為你用生滅心,不可能成就不生滅的道,不可能,本質不同嘛!你要煮飯你要拿米去煮飯,因為這個因地是很重要的。

你依止一個生滅的因地,你怎麼去創造一個不生滅的果呢?

世間上哪有這種事情呢!因果不符嘛!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為什麼學佛這麼久,還是煩煩惱惱?關鍵在於錯亂修習。不是說你的福報修得不夠大,而是你錯用了心。你用那個沙想要煮飯,根本不可能。那怎麼辦呢?

正式二本

徵&bp;問:

【雲何二種?】

示&bp;體: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這個地方就講出,我們今天是錯亂用心,那應該怎麼辦才是真實呢?佛陀就把真心跟妄想的差彆說出來:

一者,我們無始劫來生死的根本

生死輪回是有根本的。我們佛教是講:每一件事情會在我們生命出現。事出必有因。我告訴大家,沒有一件事情莫名其妙在我們生命出現,不可能!你說:為什麼我有生死,阿羅漢沒有生死?當然有原因嘛!為什麼佛陀他就不受生死的係縛,我們要受生死?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根本。

什麼叫做生死的根本呢?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因為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我們喜歡有所住,住在外境。住在外境就會產生很多的感受,喜歡喝茶的人,他跟茶葉的味道一接觸的時候,哎呀…不錯!心就住在那個味道,然後產生很多的想象。那麼你的心跟外境一接觸的時候,就產生一種攀緣,也就帶動了無量無邊的生死的業力了。以攀緣心來當作一個自我、來當作生命的自體。什麼叫自我?就是以攀緣心來引導你的生命。那我們可以從這個緣起,未來將會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我們。如果我們的心態不改的話,因為你安住的是生死的根本,那當然就啟動生死嘛。這個開關,你把這個電燈打開了,電燈就亮了,很簡單嘛。你去觸動生死的根本,那生死就出現了。但是涅槃也有個根本: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菩提指的是一種智慧。涅槃是一種寂靜的果報。菩提涅槃這個清淨心,它怎麼就佛陀可以去受用,我們就沒辦法受用呢?它也是有個根本。但這個根本,我們怎麼就得不到呢?這個地方出了差錯,這以下會說明: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常樂我淨四種功德,那怎麼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這個地方有兩個過程:

第一、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這個識精指的是八識的精明之體,簡單講就是八識的自證分,就是八識。這八識當然是帶妄啦。但是它本身還是相對的它是清淨光明的。它不像第六意識那麼的攀緣執著,至少它還是依他起性。那麼八識的這個光明之體,受到業力熏習的時候,能生諸緣。它變現了六道的善惡的,這個果報不要講善惡、苦樂的果報,能生諸緣。這一部分沒有錯,因為你的心受熏嘛,清淨本然,但是循業發現,你用什麼業去熏習你的心,它就變現什麼果報出來,這是第一個,這個地方錯不在這裡。

第二、緣所遺者。

這個有問題了。我們的心跟果報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向外攀緣、向外住,有所住的心,就遺失了我們本來常樂我淨的功德。所以菩提涅槃從此在我們的心中就消失掉了。這無始的菩提涅槃清淨之體,因為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然後又去攀緣,結果就遺失了。所以由諸眾生,因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在無始劫當中就遺失我們本來具足常樂我淨的光明的心性。雖然終日的造作,我們都沒有回光返照,去把它開發出來,枉入諸趣。這個地方古德在解釋的時候,蕅益大師強調這個枉,冤枉。就是說我們本來可以活得更好,我們不應該流轉的,但是我們卻流轉了。

我們對過去要認命,但對未來不能認命。說:我本來就是生死凡夫,流轉是應該,那你就完了。因為你不想改變。你要告訴你自己:其實你不應該這樣子。你應該成就菩提涅槃,你應該像諸佛一樣,到十方世界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才對嘛,這個我們可以得到的。就是說,這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得到的嘛。這一台冷氣機的設計,它本來可以提供我們很安樂的環境,結果我們操作錯誤,弄出來就是汙濁的氣,這個你不可以認命,因為它,如果說這個冷氣機本來就不好,那就算了,問題不是這樣。假設我們的心沒有成就菩提涅槃的可能,那就算了,那就沒辦法,你怎麼弄都沒辦法。問題不是這樣子。問題是它本來是可以的,是我們自己把它弄成這個樣子,是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弄糟糕,是自己攀緣心把它弄糟糕的,所以我們隨時可以恢複它本來麵目的。

所以枉入諸趣就是冤枉的去創造我們生死輪回的果報。就是我們一念攀緣心嘛。結果去啟動了生死的開關。結果就是浩浩三藏不可窮。無量無邊的生死就等著我們,淵深七浪境為風。你看唯識學在描述生死很可怕的:浩浩三藏像大海一樣啊,你去大海一看,左邊看是大海,右邊看也是大海,看不到邊際的。看不到邊際的!那怎麼會這樣子呢?因為我們一直跟著攀緣心走,所以就變成夢裡明明有六趣。在夢中真的是看到很多事情。

這地方,我們把這個真妄的問題…這兩種根本用講表來說明:

我們的生命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跟著我們的攀緣心繼續的走下去。第二個,我們開始回光返照,安住真如,這個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創造業力、受用果報

第一、先看第八識。這第八識在唯識學叫異熟。在生命當中,第八識是沒什麼錯誤,因為它就是成熟嘛。這個熟叫成熟。它有成熟業力的功能。好像說:你今天春天的時候,把種子播種下去,種在田地裡麵,這個大地啊,它把種子轉成水果。這個大地本身不能創造種子,但是它能夠成熟種子。那麼這個熟為什麼加一個異呢?這個是說,這個成熟的過程是有時間差異的。你今生的果報跟你今生的行為,沒有太大關係,佛教的因果是隔代受報,所以叫三世兩重因果。有人說,欸,你這麼努力的修行,你怎麼今生障礙這麼多?《唯識學》很正常啊,你今生修行是先保存下來啊,你還沒有去用它,你今生受用是跟你過去有關係的。佛教的因果不是一世因果,是三世因果。也就是說,你造業要到受用,它要有一段成熟的時間,你不能夠說,這個種子種下去,你馬上要得水果,不可能嘛。春天播種秋天才收獲嘛。所以這個異熟的意思就是說,它在整個差異的時間當中會成熟果報。

第二、第七識。那麼第八識它成熟的時候,它變現一個心態叫思量。這個思量就是自我意識。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我們所有的顛倒都跟這個思量有關係。就從這個內心當中捏造一個自我,然後開始向外攀緣。

第三、向外攀緣就帶動了前六識。因為第七意識它不能攀緣外麵了,它是夾帶了第六意識,它是啟動第六意識,前六識,去了彆外在的境界。那麼這個地方,當然第六意識它去造業以後,它又回到了第七意識,又產生一個自我。誒!這誰造的?我造的。這個桌子是誰搬的?我搬的。那麼以這個前六識去造業以後,又回到第七意識的自我,又回存到第八識。

所以這個觀察生命是:

(一)、從第八識——變現果報,就是本經說的識精元明,能生諸緣,這一部分就是講到你從什麼地方來?這一部分我們講認命。

(二)、你第六意識去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攀緣心去追求?還是安住在一念心性,修空假中三觀,做你該做的事情?這兩個選擇啦!假設我們今天還是活在過去的攀緣心,那你第六意識造業以後,→(又回到)第七→(又回到)第八,又創造一個生死的業力。那你將往哪裡而去呢?當然是往六道而去嘛,還有什麼話說呢?所以,到了第六意識,是整個生命的關鍵。生命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問題是看你要不要改變。這所有的佛法都是發自於自身的覺悟。沒有一個人可以強迫誰去修行,不可能。你隻有明白道理,知道說:喔!其實我不應該這樣子,我可以活得更好,我改變一個心態,我來生會活得更好,我何樂而不為?那麼從這個地方慢慢的改變。


最新小说: 大G,咖啡機與哥布林 閃婚後,被豪門掌權人掐腰強寵了 1979戲夢人生 認了假爹爆紅後,親爹怎麼哭了? 從市委大秘到權力之巔 我在大明開超市 我和妹妹在末世開士多 全球帥哥稀缺,校花嫁我送房又送車 水滸後傳:九紋龍史進之龍騰天下 京夜低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