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2 / 2)

二、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這第六意識開始修觀,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關鍵在回光返照這四個字。你就不再管外境怎麼樣。修行人回光返照,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不希望臨命終的時候,你的生死業力太重,你希望臨命終的時候,離開三界比較好離開啊,有一個觀念很重要:你從今天開始,彆人怎麼樣,你都不要管他,跟你沒有關係,他造他的業,你隻是在受果報,你做你該做的事。你說:誒,你罵我、我也罵你,那兩個都墮落。一個修行人不是這樣子。你罵不罵我,是你決定,我做我該做的事。你怎麼說,那是你的事,一個菩薩不會因為彆人說三道四,就不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可能的事情。你講你的話,是你自己的心攀緣一個所緣境,你造你的業,我安住我的真如,我圓我的菩提道,我造我的業,這本來就是各人走各人的。

回光返照就是說,你的心不要在外境活動,把心帶回家。然後安住真如以後,你啟動的是般若解脫法身。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開始仁者心動,你就出去了嘛,就跑出去了。跑出去以後,就開始創造生死業力。你的心遇到外境的時候,回光返照修空假中三觀。安住當下、創造未來,做你該做的事,你的心就往聖道的地方走了。

這兩個選擇、這兩種根本,我們的心同時有兩個開關,看你要啟動哪一個開關嘛。所以諸法因緣生這個很公平嘛,你的因地是一個生死的因地,你當然召感生死的果報,這跟上帝沒有關係嘛。你選擇啟動真如的開關,你選擇回光返照,我不管彆人怎麼樣,我安住我一念心性,做我該做的事,你啟動的是一個聖道的開關:法身、般若、解脫。所以《楞嚴經》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

生命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不要管過去,過去就讓它過去,過去的顛倒,從今天開始你要思考一件事情:你將往哪裡而去?這才是我們的重點!

我們一般人,當然你開始學佛以後,你不是說馬上改變。學佛以後,你開始回光返照以後,我們是真妄交攻,後麵《楞嚴經》講到五十陰魔會說到,我們攀緣的路還是會走,但是真如的路還是走,到最後會真妄交攻。但是你必須要保證,你真實的力量要強過虛妄的力量。你說:誒,我完全沒有虛妄的力量,強人所難嘛、不可能嘛。那個生死凡夫。但是你帶業往生就是說,你那個真實的力量是強者先牽,你臨命終的時候憑什麼能夠正念分明?憑什麼?我們平常也打妄想、也起正念,就像抽簽一樣,你怎麼知道你抽到是正念,你怎麼知道?當然你平常的時候,正念的力量要強過妄想的力量。

為什麼我們讀經典?就是借教觀心!一個修行人,什麼叫做靜坐、修觀?就是你跟你自己溝通。你必須跟你深層的自我意識溝通。說:你不要這樣子,不要老是喜歡攀緣,你看你攀緣的結果,你得到什麼?無量劫來你攀緣也該夠了吧。每一生都攀緣,你看你現在得到什麼?什麼都沒得到,除了生老病死,得到什麼?對不對。我們是不是可以應該換一個新的生命?回光返照,聽佛陀的開示改變一下自己。所以你一定要跟自己,你一定,我跟你講,修行不能強迫。說:誒,你不可以怎麼樣,沒有用,反彈更厲害。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來說服自己。所以為什麼要讀經典?就是你用佛陀的教理跟自己溝通,跟過去的你溝通。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你開始修《楞嚴經》你會發覺,你遇到事情會出現兩個聲音,一個是過去的聲音…誒,要怎麼做…不可以!要怎麼做…會有兩個聲音在你內心當中同時出現,那你就必須要選擇正確的聲音,你每一次都選擇正確,你那真實的力量就慢慢擴大。

我們不是說聽了《楞嚴經》就馬上把妄想拋掉,不容易的,因為它跟著我們太久、太熟悉了,這一條路閉著眼睛都可以走了,太熟悉了。但是你先明白道理,你先有一個目標,你每一次的失敗當中就嗬責自己,讓你自己從失敗當中,累積一種改變的力量,至少你就有希望。你好過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你這個人沒有希望了。你連什麼是真、什麼是妄都不知道,你還有希望。你說:我知道了,我改變不了。至少你知道了,你已經開始改變了,你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看到你的未來、一個人看到希望嘛。

以前我們的教務主任慧天長老說:修行啊,不怕慢,隻怕站。站著不動那就完了。說我走得很慢,走得很慢也在走嘛。所以懺公師父常說:修行點點滴滴。其實這種暴起暴落的修行,我們不是很讚同;今天修怎麼樣,明天拜三千拜,我們也不讚成。這種人一般容易退轉。點點滴滴就是說,你保證:我今天比昨天進步,我後天要比明天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那說進步一點點,也沒什麼明顯,至少你在進步當中,我們看到你光明的未來。

一個人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過去,也可以有一個不是很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那麼:美好的未來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從你每一個念頭當中,堅持正念,這個堅持,不隨妄轉,點點滴滴,我們就看到你美好的未來,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點點滴滴開始出現。

所以《楞嚴經》理論篇在講安住力、調伏力,它講修行的時候,就先講二決定義,先講發願。其實在修行當中要多一份堅持,不容易的!外境的刺激、你內在的習氣,兩個碰撞能夠堅持不迷、不取、不動,那你要有些願力才做得到的。所以在整個修行當中:安住力、調伏力還有堅持力。而你每一次的堅持,其實你極樂世界的功德,那蓮花就慢慢慢慢開展出來,就是這樣,明白道理,然後堅持下去。當然你明白道理是很重要,你不明白道理,那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啦,你連改變從哪裡改變都不知道,這個開關,哪一個是生死的開關?哪一個是涅槃的開關?你都不知道啦,那你就是錯亂修習了,閉著眼睛修行,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講出了兩種根本。

開悟的楞嚴就是講這個——你要能夠了解真跟妄的差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丁二、開顯真心(分三:戊一、直指見性是心非眼。戊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戊三、約標指顯見性無還。)。

戊一、直指見性是心非眼(分二:己一、以拳例見定其常情。己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

就是在能見當中,在眼根當中,佛陀指出:眼根當中,能見的是我們一念心,而不是眼睛。眼睛隻是個色法。我們一般有所得的心,就住在眼根,以為眼根能見,其實那是我們各人的執著。其實我們把心帶回家的時候,我們發覺真正能夠見的是心,眼根隻是個工具。

己一、以拳例見定其常情

佛陀以拳頭來比例我們的見性,來按定阿難尊者的情執所在。阿難尊者的情執到底在哪裡?

雙徵拳見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陀把這個拳握住,變成一個光明拳。佛陀提出三個問題:個光明是怎麼來的?第二個這個拳頭是怎麼形成的?第三個你用什麼去見?

這當中有能見跟所見,能見是誰?第二個所見有兩個:一個是光明相,一個是拳頭相。提出三個問題,看阿難回答…

阿難尊者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這光明是怎麼來的?因為佛陀的身體他本來就是閻浮檀金的光明,閻浮檀叫勝金,它是印度的一棵樹,這棵樹它整個枝葉花果都是紫金色的光明,那麼比喻佛陀的色身像閻浮檀樹的金色光明。赩如寶山,這個赩就是,金色的光明叫赩,像寶山一樣,這是佛陀過去清淨的波羅蜜所成就的,所以才有光明,這個回答是正確的,光明是由清淨的善業所成。

我實眼觀這個地方有問題啦!這個回答我們先保留。

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怎麼有拳頭呢?因為佛陀的五個手指頭,把它屈握起來,而形成的一個拳頭的相狀。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佛陀有三問,阿難尊者有三答,這當中兩個正確,一個錯誤。錯在哪裡呢?我實眼觀。佛陀就扣著這一點,開始要開示:

陳述法喻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佛陀告訴阿難說:我現在用真實的道理來告訴你,即便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對於真實的道理都要假借日常生活的譬喻才能夠悟入的。佛陀就告訴阿難說:譬方說:我的拳頭。我為什麼有拳頭呢?因為我有手嘛,我手要彎曲才構成拳頭,所以如果沒有手,當然沒有拳頭,這是很合理的。那麼從這個道理譬喻說,你假設沒有眼根,你就見不到東西了。那麼用這個眼根跟拳頭的譬喻,這樣的道理是不是均等呢?說:沒有我的手、就沒有我的拳頭,這就好像是沒有眼根就見不到一樣,這兩個道理是均等嗎?看經文:

迷執未悟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阿難尊者回答說:是的,世尊!沒有我的眼根,就構不成我的見;這就正如佛陀沒有手,就不能構成拳頭的,事義相類,這兩種情況是相通的。

這個地方就按定了阿難尊者的情執,阿難尊者的心,住在眼根、住在他的色身。他以眼根為能見,這是其中的顛倒想,他沒有真正把心帶回家,心有所住,就回答這個錯誤的問題。當然佛陀應該破斥他。破妄顯真嘛,要把這個真實的心性,到底我們的本來的麵目是什麼,把它開顯出來。

己二、引例破執正顯見性

這個地方佛陀引例,引出一個例子來破除我們的執著。來正式開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的一念心性。

正斥其非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佛陀告訴阿難說:你說這兩個眼根跟拳頭的道理是相通的,這個道理是不成立的。怎麼說呢?比方說,一個沒有手的人,當然就沒有拳頭了,但是沒有眼根的人,非見全無。非見全無蕅益大師說等於是非全無見。他並不是什麼都看不到啊,沒有手就沒有拳頭,但是沒有眼根,不表示你看不到。為什麼這樣講呢?看下段經文:

舉例發明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彆?為無有彆?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佛陀講出一個道理,為什麼能見是心而不是眼根呢?

佛陀說:你可以在馬路當中,詢問那個眼根敗壞的人:你這樣整天走來走去,你看到了什麼呢?那麼這個盲人,他一定回答你說:我看到眼前完全是黑暗之相,其它什麼都看不到。所以佛陀說:從這個道理來看,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那是所緣境是個暗相啊,能見的心沒有虧損啊。能見的心有不變、有隨緣嘛,隨順光明的因緣看到種種的色塵,隨順黑暗的因緣看到暗相,他能見的心沒有改變嘛。見何虧損?能見的心沒有虧損啊!

那麼阿難說:這個盲人看到黑暗之相,怎麼可以說見呢?

佛陀說:怎麼不算見呢?佛陀說:諸盲無眼,唯觀黑暗,這些沒有眼根的人看到黑暗之相,跟一個有眼根的人處在黑暗當中,所看到的黑暗之相,是有差彆?還是沒有差彆呢?

阿難尊者回答說:這個暗室中的人看到黑暗,跟眼根敗壞的人看到黑暗,是完全沒有差彆的。

你看你眼根正常的人,在一個沒有燈光的黑暗,他也是看到黑暗之相嘛。眼根敗壞的人,他也是看到黑暗之相,這兩個黑暗之相是曾無有異,二黑校量,兩個黑暗相比較起來沒有差彆。好,那這個地方說出什麼道理呢?看下一段:

眼見成謬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佛陀就正式破斥能見是眼的這種邪見:

他說:假設一個沒有眼睛的人,他看到前麵是黑暗之相,但是他遇到一個好醫生,把它的眼光治好,那麼他從前塵的境界當中,又看到種種色塵,那麼這叫眼見。因為他眼睛治好了,所以眼睛見到了。那這樣子的話,從這道理來推,那一個暗室中的人,他本來看到的前麵是黑暗的,你給他一個燈光,他也見到種種的色塵,那應該叫燈見哦。因為燈光的緣故,他見到種種色塵。那既然是燈見,燈能有見,那它就不是燈,那它就是一個心法,不是一個物質了。又則燈觀,何關汝事?燈能夠見,燈是身外之物,關你阿難尊者什麼事情呢?

所以真正能見的是那一念心,眼睛隻是一個工具,工具敗壞了,他看到的是暗相,但是真正能夠看到的是那一念心,那個心是不會敗壞。它是隨順因緣而見明、見暗,那個能見的心是不會敗壞。我們看總結:

心見正義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所以我們應當了知,燈光隻是幫助顯現色塵的一個工具。那麼真正能夠見到的是眼睛而不是燈,而眼睛其實它也是一個顯現色塵的工具,真正的背後的主人翁是誰呢?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不是眼根。

這個地方就道出了我們的本來麵目,我們叫做日用而不知啊。古人說:有一個無為真人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但是我們沒有真正回光返照,不知道它的存在。

開顯真性一定要借用顯體,假借事相的因緣,才知道心性的存在。你看禪宗它常說: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麵目?喝茶去!因為你的舌頭跟茶一接觸的時候產生感受,那我們一般人不會喝茶,就說這個茶不錯哦!心隨境轉。那麼會喝茶的人他是回光返照:誒!我為什麼產生這個感受呢?它從什麼地方來呢?開始回光返照。喔…原來是我有一念的心性。這個六根隻是個工具嘛,那是一個果報體,那是過去的業力創造一個工具讓我們用嘛,這個房子是借假修真啊!

這禪宗常說:喝茶去、吃餅去!但是你要會喝茶、會吃餅才算啊。你要不會喝的人,那是心隨境轉,那就是攀緣心。你要回光返照,找出喝茶是誰?念佛是誰?找到那個清淨本然的一念明了的心性,那就是我們真實的安住處了。所以我們現在叫做日用而不知。其實,我們真實的心性沒有離開我們,它從來沒有放棄我們。古人常說: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業、起了很多煩惱,到三惡道去,我們一念清淨的本性從來沒有離開我們,隻是我們沒有去承當它而已。

古人常說:真妄不隔一條線——

你看我現在看這一朵花,我被這個花所轉──誒…這個花不錯、很好,妄心!但是我同時看這個花,我說這個花不錯,回光返照──它隻是一個假名、假相、假用,我不迷、不取、不動,當下就是真心。所以你看花,你同時是妄心,也可能同時顯現真心。關鍵在於你向外攀緣跟向內安住,關鍵在這裡。所以你要知道真心跟妄心不隔一條線。

我們這一念心,隨時可以變成魔王。它隨時也可以變成佛陀。你操作得當,它就顯出佛的功德;你操作失當,它就顯出魔王的可怕,就是這樣子。佛陀跟魔王也沒有隔一條線,這個大乘佛法講不二法門,痛苦的根源也是它,安樂的根源也是它,關鍵你要能夠了解這兩個之間的差彆。我們的心沒有錯,是我們操作失當。

這地方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見性沒有離開我們嘛,你不必說要去哪裡找,你隻要放下妄想,它就顯現了。我們自己日用而不知,我們自己不去直下承當,如此而已嘛。所以我們錯失了良機嘛。不是說:要你去遠離妄想,另外找一個真心,不是。你遠離妄想的當下,當下就出現。是這個意思。所以到這個地方,佛陀知道破妄顯真,其實這兩句話,是一句話——破妄的當下就是顯真,顯真的當下就是破妄。你把這個破除妄想跟開顯真心,你剛開始的時候思考,我們是兩方麵的思考:什麼是妄想?向外攀緣;什麼是真心?向內安住。先把它分出來。但是你慢慢的要把這兩句話要合起來,你就成功了、你就開悟了。

破妄當下就是顯真。因為你打妄想的心也是真心,你迷了就是全體是妄。一念迷,全真成妄;一念悟,全妄即真。你說:我成佛的時候,我在菩提道下一念的相應,啊呀,夜睹明星,朗然開悟。那一念心,跟你現在打妄想的心有沒有一樣?也可以說一樣,也可以說不一樣,體性是一樣,作用不同。你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但是你也可以說不一樣,但是你也可以說一樣,這是你去體會。你現在打妄想的心,你胡思亂想的心,跟你成就諸佛時候的那一念心,是一樣也不一樣——體同用彆。

到這個地方,佛陀開始講真妄不二了。你看佛陀在前麵的時候,是妄就是妄,真就是真。妄想啟動生死的根本,真心啟動涅槃的根本。現在這兩個把它結合在一起。真在哪裡呢?就在妄中,你覺悟了--妄想全體變成真,你起顛倒的時候,全體又變成妄。這個是大乘不二法門!這個大家要好好體會、體會!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喂養祖宗後,我打造了頂級豪門 瑾瑤編年 我宗門弟子都在種梗 潮濕咬痕 退!假千金的道侶們賴上真千金了 我在迪迦世界造EVA 玩弄陰濕年下後,嬌美人無處可逃 我修改的簡曆都成真了 一宵半夏:司教授的心尖孕事 絕對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