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合&nbp;法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心性本來是沒有快樂、痛苦這一件事情,但是突然間無緣無故,在過去的某一生當中,遇到某一件事情啊,就以二手掌,這個二手掌,比喻這個根、塵,六根麵對六塵,可能你是眼根看到佛像去禮拜,或者看到僧寶去供養,或者遇到法寶種種的讚歎學習。這個根塵,六根攀緣清淨莊嚴的六塵。這個根塵的互相摩擦作用,或者是你過去六根去攀緣五欲的六塵,在那個地方互相摩擦作用,就把你的感受,今生的感受創造出來了。
那麼這個感受有四種——澀、滑、冷、熱。蕅益大師說這個澀─苦澀,就是什麼呢?三惡道痛苦的感受。這個滑指的是人天的安樂感受;這個冷是二乘的這種偏空枯寂的感受;這個熱呢?是菩薩慈悲榮耀的感受。這四種感受,就是這整個九法界的感受,就是我們過去生六根攀緣染淨的六塵,然後相互的作用(就是造業),就把你的感受創造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感受亦複如是。說這個感受也不真實,個人的循業發現。
我可舉一個很清楚的事情比方說,我們有一群人,四、五個在一起喝茶,其中某一個人講一句話,三個人聽,覺得沒什麼,其中一個人聽了就很痛苦。那你說你的痛苦感受從什麼地方來呢?你說,是這一句話引生的。不對!如果這句話,真的可以使一個人痛苦,那其他的人聽到,都應該痛苦才對啊。其他三個人聽了都沒感受,那表示你自己有問題。我們自己這方麵可能我們曾經去毀謗過彆人,我們曾經有口業過。所以這一句話,應該說這句話,去啟發我的業力。它隻是敲門,那真實的感受是你的業顯現出來的。
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
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從外麵來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內心顯現出來,讓你自己受用,這叫自變自緣。唯識學說你自己變現一個相狀,你自己去受用攀緣。外在的人事永遠隻是一個助緣,沒有一件事情是離心彆有的,離開你的心另外存在,不可能的事情。
我個人體驗很深的一件事情我在僧團住了二十二年,我出家二十二年,我除了在外麵講經以外,大部分都在僧團待著。我就看這個人啊,一個人發心出家了,又走了,來來去去看了幾百個。你看一個僧團,我們住同樣的房子,穿同樣的僧服,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整天是愁眉苦臉,有些人內心充滿了快樂,很奇怪啊,同樣的環境啊。在家人就不用講,因為在家人,有些人福報大,住大房子,我們出家人是你不管你福報大小,你來到僧團是一視平等。但是同樣的環境接觸的時候,福報大的人,他的善業力強,他跟外麵的環境接觸的時候,他自己變現的這一部分是快樂的。你有罪業的人,你本身的罪業跟飯菜接觸的時候,你自己變現這一部分是苦惱的,這個人循業發現。
你遲早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可以去改造你自己。我們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過失推給彆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生、一生,我們錯誤的痛苦的曆史一再的重演,因為我們永遠找不到問題的根源。
一個人不能自我反省回光返照,那你就沒有一個美好的來生,你今生就空過了!
一個菩薩,你可以有一個不滿意的過去,你也可以有一個不是非常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安樂的未來。就是你要覺悟,而覺悟的本身,你要先知道生命是怎麼回事。所以一個人,當你麵對某一個人事痛苦的時候,你要做的隻有一件事情,去佛堂懺悔。對啊,去佛堂懺悔。你自己的業顯現出來的,彆人隻是一個助緣。
所以這個人的感受,是自己兩個手掌把它摩擦創造出來的。所以個人的感受,這個是。所以你想知道你前生到底都做了什麼事情?你看你的感受就知道了。感受是看過去,下一個想像就看你的未來,這個想就很重要了。
戊三、明想陰即藏性
這個想它有兩個相貌
第一個、於境取相感受是沒有相狀的,它是一個快樂跟痛苦的感受,這種直覺的感受。這個想陰它開始去攀緣一個相狀,他心中肯定有一個相狀,可能是一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等,有各式各樣的相狀。
第二個、然後在這個相狀裡麵,開始施設名言;這個名言就是分彆,產生善良的分彆、產生邪惡的分彆。
總之,身為一個想象,第一個捏造一個相狀出來,第二個在上麵不斷的分彆,然後開始準備造業了。想就到了思,下一個行陰就開始造業了。我們看這個想陰對我們影響是太大了,尤其是你的未來——就在你一念的想象力。
舉&nbp;喻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
合&nbp;法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佛陀解釋想陰,也是用譬喻的。佛陀他講出兩個譬喻
第一個、談說酢梅,口中水出。這個人他嘴巴本來沒有口水,但是他心中想象酸酢,想象這個梅子,那麼當他把這個酢跟梅子的相狀現出來以後,他在那邊談說(談說就是分彆,不斷的分彆。)誒,這時候他的嘴巴就自然的流露出口水出來。
舉曹操的例子我們中國有一個公案叫做望梅止渴嘛,曹操他帶軍隊去行軍的時候,到了一個叢林,迷了路,這個士兵又饑又渴,士氣很低落。曹操這個人很聰明,他出來講話說大家不要怕,我知道在前麵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梅子林,那個梅子又酸又大,我們繼續往前走,一定可以找到梅子林,就可以解渴了。那麼曹操講這個話的時候,一般人緣這個話,他就會出現相狀嘛,每一個人就有想象力了,我們聽到這句話就會想…哦!裡麵有一個梅子又酸又甜。誒,這個時候口水就出來了,口水一出來的時候,這個饑渴的相狀暫時就舒緩了,士氣大振,就往前走,果然找到水。所以你說,你的口水從什麼地方來呢?就是想象出來的嘛。
第二個、另外一個情況,思蹋懸崖,足心酸澀。這個人他沒有真正的站在懸崖,但是他思惟自己蹋(蹋就是站立)站立在一個萬丈的懸崖當中,這個時候他的足心就有酸澀的感受出現。
所以口水從什麼地方來?足心的酸澀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我們想象出來的。所以想陰當知亦複如是。我們過去的想象力、分彆功能就是從這個地方而來。大概一個人的未來,就看你平常遇境逢緣,經常用什麼想象,大概就知道你來生將往哪裡而去了。
這個想象在唯識學上說,它對我們生命未來的影響,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影響你是不是安樂。第二個、影響你是不是解脫。
一、我們從安樂道來看比方說,我們現在想象一個杯子,裡麵裝了半杯的柳橙汁。那麼你麵對這樣一個所緣境的相狀的時候,一個杯子有半杯的柳橙汁,你產生什麼樣的分彆?有些人說哎呦!不錯哦,還有半杯哦。這個人今生跟來生,他快樂的時間多,因為他經常想象他擁有多少。那麼有些人說哎呀!糟糕了,這個柳橙汁剩下半杯而已。他看到那個空掉的那半杯,他看到了他失掉的這一部分,這個人不管你福報多大,你未來的生命,痛苦的時間肯定多。你經常思惟,你的想象力是著重在你得到的這一部分,你擁有多少,你的快樂的時間會長一點。你經常去思惟你失掉的部分,那你未來的生命,不管你福報多大都沒用,痛苦的時間肯定多,因為你的感受業力顯現出來以後,要經過你想象的轉換。
我們第六意識的想象力,對福報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年紀越大的人越明顯!
你看,差不多四十歲是一個轉折點,我們四十歲之前,從唯識的角度,那個受─六根特彆敏感,對不對?年輕人他那個舌頭、他那個身體的感受,舌頭的感受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特彆強,他對外境的苦樂感受特彆厲害。但是到了年紀大了以後,他的六根暗鈍,你看年紀大的人,他吃什麼都沒什麼感受了,他六根暗鈍了嘛。但是你講一句話刺激到他,那不得了、非常嚴重。
在《唯識學》上說年輕人重視的是身受,老人家重視的是心受─內心的感受,因為他六根暗鈍了,所以諸位,你跟老人家講話要小心一點啊!他是靠著想象力在過活的,因為他跟外境幾乎沒什麼接觸,因為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用了五六十年,大概該破了破、該壞了壞,他吃什麼都沒感覺了。那麼他的生命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完全靠想象!一個老人家,你講錯一句話,他這一句話放在心裡麵好長、好長一段時間。他是活在自己的想象,心受。
這個受、這個想象我們可以這樣講外在的環境我們沒有選擇權,我們今生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你會跟誰在一起,這一部分,你如果一定不滿意,你要怪前生的你,你改變不了的。所以外在環境的這一部分,你沒有選擇權,你來到人生,你對今生外在環境,隻有兩個字認命,就隻有這樣子。佛陀不改變外境的。身為一個釋迦牟尼佛,萬德莊嚴的佛陀,琉璃王要滅釋迦族的時候,佛陀用神通力三次的阻擋,還是沒有成功,琉璃王照樣把釋迦族給滅掉。目犍連尊者不服氣,用缽救了五百個釋迦族,想要留了做種,結果變成血水。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一旦這個業成熟的時候,佛陀都不能改變。
你要永遠記住——
我們是生長在一個有漏的、就是有殘缺的世界,這世界充滿了安樂,但是也充滿了痛苦,這一部份你改變不了。但是你可以選擇我用什麼樣的想象來麵對,這個你可以選擇的。
你看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老太婆,這個老太婆她有兩個女兒,她大女兒是賣雨傘的,小女兒是賣冰棒的。到下雨天的時候,老太婆就很痛苦,哎呀,下雨天我的小女兒冰棒賣不出去了。出太陽的時候老太婆也很痛苦,糟糕了,我的大女兒雨傘賣不出去了,所以都很痛苦。後來善知識說你不要這樣想,你換個角度,你下雨的時候,你想想你的大女兒,把那個所緣想象力放在大女兒身上,哎呦,雨傘賣得不錯。那麼出太陽的時候,你想象你的小女兒,誒,不錯啊!冰棒賣得不錯。大女兒要賣雨傘、小女兒要賣冰棒,這老太婆沒辦法做主的,他作不了主的。我們不是上帝,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但是你心中去麵對生命的時候,你要怎麼去想象,這是你可以做主的。
我必須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諸位受了菩薩戒,你在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法王說,一個人要行菩薩道,你不能讓自己落入到非常痛苦中,不可以。你的生命經常活在痛苦當中,你很難發菩提心。佛法不追求快樂,但是要追求安樂,適當的安樂。你連你自己都不可能讓你自己安樂,你怎麼讓眾生離苦得樂呢?所以我們改變不了外境,但是你經常要作正麵的思考,這一部分是你可以做主的。
二、解脫道當然這個地方講安樂道,那解脫道更是如此。極樂世界的功德,你對佛號的皈依,一個人對佛號萬德洪名,然後一心歸命,那你這個佛號的功德,要跟極樂世界的莊嚴相連結才可以。這塊我們等到《念佛圓通章》再來說明,我們如何把佛號跟極樂世界的功德做一個連結,然後對佛號產生強烈的皈依。
總而言之在你修學當中,你想要讓你今生活得安樂,更重要你要創造美好的未來,你的想象力很重要。你看你…你有財富的時候,你用什麼方式來想象,你喜歡跟人家分享或者獨自占有,這樣的一個想象開始運轉的時候,其實你來生的相貌就開始出現了,所以我們的想陰會決定我們今生的苦樂,也會決定你來生的去向。
戊四、明行陰即藏性
這個行就是一個流動相,我們凡夫的心不是寂靜的,他是一個躁動的、動態,這個動態就開始造業了。所以前麵的第六意識是想象,這個行陰就是造作。當然它的造作其實受了想陰的影響,你的心往哪一個方向思考,你認為財富是跟人家分享的,你有這樣的思想,你就會造作布施的業出來,所以你造作的一個方向,是受著想陰的主導,所以到想陰之後變成行陰。
舉&nbp;喻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
合&nbp;法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那麼我們內心的一種造作的功能,是什麼意思呢?佛陀說就像一個暴流,就是一個從高山上,流下一種快速的水流。那麼這個水流的性質有兩個第一個、波浪相續;一個波浪接一個波浪,它中間是沒有中斷的;第二個、而且它前麵的波浪跟後麵的波浪,不會互相的超越。
所以當我們在造一個業的時候,一直造業,那個心是念念相續的,才能構成業力。你看我們造業的時候如果中間懺悔,那麼這個業就沒有成就。就是你在做的過程當中,方便時、根本時,在整個過程當中隻要你懺悔,然後改過,那這個業就不能成就了。所以業一定要怎麼樣?相續,很堅定,那麼這個果報就很堅定。
唯識學講一個業的成就,要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意樂你要有這種動機,你看你你開車來慈明寺,你壓死了三隻螞蟻,這個算不算罪業?這根本不是業,這個不能講罪業,因為它裡麵沒有動機啊,沒有意樂啊,這頂多也是無記業而已,不能講殺業,殺業的成就要有殺心的、要有意樂的。第一個你要有意樂。
第二個、你要有加行你要有方法,你要采取行動。
第三個、究竟對方死亡。
所以這個業它要像水流一樣,一個接一個,要有相續力、堅定力,要有意樂、加行、究竟才構成一個業,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在這段文,蕅益大師講出一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你讀到行陰以後,你要去思考兩個問題
一、造業是誰?
二、懺悔是誰?說誒!造業是我啊,我在造業啊,也是我在懺悔啊!不對!造業的就是你那個內心當中,那個念念相續的念頭,行陰就是那種造作,是行陰來造作;現在你懺悔呢,也是靠行陰緣三寶的境界來懺悔,所以我們真正的造業是行陰來造業的。當然這個行陰我們作不了主的,從修證的角度,它是受著想陰的主導,還是在你的想象,你是正確的思考,或者邪惡的思考,就引導這個行陰去造業了。
戊五、明識陰即藏性
這個識陰就是一個我們講異熟識,第八識的一個倉庫。前麵的感受而產生想象,帶動我們的造業,那麼這個業造完以後,跑哪裡去呢?跑到我們第八識。第八識全部一五一十的把它收藏起來,就累積一個來生的能量。我們看這段經文
舉&nbp;喻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裡遠行,用餉他國。】
合&nbp;法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我們講出一個譬喻說,比方說有一個人取頻伽瓶,這個頻伽瓶就是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種鳥,一個身體兩個頭,因為形狀很美麗,所以商人就把它做成一個花瓶的形狀。但是它本來是兩個頭,但是兩個嘴巴是相通的,但是這個時候把兩個口啊向外開通的口把它阻塞。一個頻伽瓶阻塞兩個孔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我、法二執;凡夫因為執著有一個內在的我,跟外在的法。這時候我們就產生生死輪回了,就有以下結果了
滿中擎空,千裡遠行,用餉他國。那麼本來迦陵頻伽瓶裡麵的虛空,跟外麵的虛空是一空無二空是相同的,但是這個人把這個瓶口塞住以後,他就認為裡麵的虛空跟外麵的虛空不同。那他怎麼做呢?他就帶著這滿滿的虛空啊,擎(擎就是攜帶)拿著這樣的一個瓶子啊,就到千裡以外的地方去遠行,到他國去享受。那麼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這是比喻什麼呢?比喻說當然阿賴耶識或者講異熟識,它是我們整個生命的根本。它就不斷的釋放業力、成熟業力,創造一個果報,又創造一個果報。但是它在創造果報當中,其實它的本性還是畢竟空寂的,我們講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阿賴耶識當它被阻塞的時候,被塞住的時候,我們看到無量無邊的一次一次的生死輪回,但是你醒後空空無大千。其實這個花瓶裡麵的虛空,跟外麵的虛空是不二的,阿賴耶識的本質,跟真如是不二的,是這個意思。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