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頁,丙二、發明三觀以示調伏。
我們前麵的重點講到菩薩的安住,這一科講到菩薩的調伏。這個安住的重點,就是在破妄顯真,本經的基本上的所觀境,都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
一、這一念心性,當它向外攀緣的時候,所謂的心有所住,當它住在外在的一個相狀的時候,這時候就是全體是虛妄了,造成很多的煩惱跟痛苦,所以這一部分我們是講破除,完全的破除。
二、當一念心性是安住在不迷、不取、不動,向內安住的時候,它全體是真實,所有涅槃安樂的根本。
所以我們在前麵花了很多的時間來分彆什麼是我們心性的真實麵?什麼是我們心性的虛妄麵?這一部分就講到安住的問題以不生滅心為住,菩薩才能夠產生真實的快樂,跟真實的功德。那麼當我們安住以後,接下來做什麼事呢?就是調伏。
調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本經把生命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我們眾生的一個整體的生命;一個是一個各彆的生命。什麼叫整體生命呢?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是離一切相的,那種無相的真如。古人說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三際就是說它本身過去是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在時間上是充滿了三際,在空間上是充滿了整個十法界。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個就是我們前麵講安住。
其實菩薩的安住——就是安住在這一念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
但是這個地方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你不是安住就沒有事了,我們由於這樣的心性,因為我們多生多劫造了很多、很多的業力,菩薩還要處理業力的問題。這個善惡的業力,它會熏習我們的心性,就會創造每一期、每一期的生命果報出來,所謂的五陰身心。由於我們過去的生命,創造今生的生命,也將由於今生的生命,創造來生的生命,所以菩薩不是安住就沒有事了。
當然阿羅漢安住就沒事了,阿羅漢他不處理個彆生命的。我們看阿羅漢的思考模式,對生命是一種逃避的。凡夫是全心的投入,弄得自己很痛苦。阿羅漢是全盤的逃避,結果失掉了功德莊嚴。菩薩對生命這一塊啊,是比較中道的,他也不全心的執著,但是他可也不逃避,那麼他是什麼心態呢?他是調伏——麵對它、改變它、調伏它。
這個五陰身心,我們當然是要接受。我們由於過去的善業跟罪業的和合,把你的身心世界創造出來,可能是一個男人的身心世界,也可能是一個女人的身心世界,不管你滿不滿意你現在的色受想行識,我們是要接受的。那麼接受以後,我們怎麼去改造未來?因為你現在的身心是要創造未來,所以你怎麼去經營你今生的生命?就是講調伏的問題。我們對於這個五陰身心,我們待會馬上講到,菩薩怎麼去觀察五陰?怎麼去麵對五陰?怎麼去調伏五陰?
那麼五陰的重點有兩部分第一個是你的感受,另一個是你的想象。
第一、首先我們會觀察到我們的生命世界有很多的感受。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快樂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這個感受是看到你過去生命的業力,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快樂的,表示你從善業中來,你前生造了很多的善業;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痛苦的,那你是從罪業中來。所以我們從我們今生的身心世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過去做了什麼事情,這個感受叫做認命。佛教隻要是過去的東西,就是認命。佛教不試圖改變過去,因為不能改變。所以你看凡夫,就是在果報上一直改變,結果弄到自己痛苦當中更增加痛苦。
第二、我們所要觀察的是我們心中的想象,這個是關鍵。因為你的想象,就看到你的未來。你麵對生命的快樂、你麵對生命的痛苦,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麵對,這是看得到你未來的相貌。有些人,他有一塊蘋果,他就有一種衝動,想要切一塊跟彆人分享,這個人來生是大福報的境界。有些人,他有蘋果,他是把它藏在口袋裡麵,那你來生就是貧窮。同樣一個蘋果,就看到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思考模式,也就看到他未來的生命相貌的雛型,已經看出來了。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的思考模式,大概就是你來生的一個圖形就出來了。當然,在你死亡之前,你都可以改變,但是等你死亡以後,你又變成另外一個認命了,你這個業又變成另外一個果報,那你又得認命了,你這個機會就喪失掉。
所以,我們對五陰身心,跟前麵的破妄顯真不同破妄顯真對於這個虛妄的攀緣心,是完全消滅。但是五陰身心當然它也是虛妄相,但是它是不能消滅。因為
你的菩提性、你來生的安樂道、解脫道,都在你一念的想象力!
菩薩對於五陰身心是轉變,你得借假修真,你這個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
所以佛陀在講安住以後,菩薩以不生滅心為住;下一個開始要麵對生命,開始去改變你的生命。當然你要改變它,你得先了解它,所以我們這一科開始講到發明三觀,菩薩以空假中三觀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來創造安樂解脫的未來。這個是一個菩薩安住以後,下一個要做的工作,就是調伏。
丙二、發明三觀以示調伏(分二丁一、總徵。丁二、彆釋。)
丁一、總徵
佛陀的一個攏總的徵問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是要怎麼樣才知道,我們凡夫的五陰身心,它的本質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
我們解釋五陰是分兩部分
一、它的相狀是假借因緣所生,當然這因緣主要是業力,它的色受想行識都有它的相狀跟作用。
二、但是它的本質,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心性跟五陰的關係是怎麼樣呢?
這整體生命跟個彆生命之間,我們拿一個黃金,黃金是沒有形狀的,但是你可以把黃金塑造成一個佛像,你也可以把黃金塑造成一隻螞蟻、你也可以把黃金塑造成一個轉輪聖王,這就有相狀了。不同的相狀,它就扮演不同的功能角色,但是這個相狀是暫時的。誒…我們覺得這相狀時間到了,又把它重新又熔成黃金,又創造另外一個相狀出來。那麼每一個各彆的相狀,這個就是五陰的相狀。但是它們的本質統統是黃金,這個本質是不能改變的,沒有黃金,就沒有這些相狀。
這個地方所要詮釋的,就是《楞嚴經》一段很有名的話,所謂——觀相元妄,觀性元真。我們對於五陰身心——觀察它的相狀是暫時的、虛妄的。但是這個虛妄跟妄想是不一樣,妄想是完全破壞,這個虛妄是要保留的,你要借假修真,是改變它的。所以觀相元妄,那麼觀它的體性卻是真實的。所以大乘佛法對於生命是保持著你不能執著,但是你可也不能放棄——不即不離的一個態度。這就是所謂的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五陰的相狀——是暫時的虛妄的,但是它的本質——卻是真實的。
丁二、彆釋(分五戊一、明色陰即藏性。戊二、明受陰即藏性。戊三、明想陰即藏性。戊四、明行陰即藏性。戊五、明識陰即藏性。)
戊一、明色陰即藏性
我們的生命體,會有一個物質的世界,包括你的色身,包括你外在所受用的山河大地、你住什麼樣的房子,這會受用什麼樣的色身?這個都是屬於色陰。那麼這個色陰它的本質就是真如,當然它的相狀,是由業力的熏習所顯現出來的。所以我們怎麼去看五陰,會比較全麵呢?我們看佛陀從經文當中,以空假中三觀來發明,一個菩薩是如何麵對你的生命體
舉&nbp;喻
如實空義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
我們看佛陀教導我們,怎麼去觀察我們的色身
先看空觀佛陀這以下都是講譬喻,先用淺顯的譬喻來比喻這個深妙的道理。說有一個人,以清淨目,這個人眼睛很健康,很清楚的看到任何的東西。那麼他去看什麼東西呢?觀晴明空,他去觀察晴朗光明的虛空。那麼他能觀的眼睛是健康的,所觀的境又是如此的晴朗光明,所以他得到以下的結果惟一晴虛,是迥無所有。他看到整個虛空當中,是萬裡晴空沒有任何的烏雲。這一句話是比喻什麼呢?就是說佛陀在看我們色身的時候,比方說,你的色身不管是健康、不管是多病,首先你要看你自己的色身啊,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色身——迥無所有。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你本來沒有色身的。在你整體生命當中,沒有你這個身相存在。那本來沒有,是怎麼有的呢?看下一段
如實不空義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彆見狂華,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合&nbp;法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彆見狂華,複有一切狂亂非相。這個人是無緣無故,這個地方很重要!
我們一個人生命的開始是沒有開始的,它沒有原因的——
要是說生命有開始,那這個生命就沒辦法結束,有真實的因,你就不能消滅啦。所以這個妄想是沒有因的,所以達妄本空嘛,它沒有個開始。那是什麼時候開始打妄想呢?就是沒有開始。那麼沒有開始的時候,他在無始劫來一念的妄動就不動目睛。
不動目睛這一句話指的是我們一個人本來眼睛是正常,是要眨眼睛,但是這個人他突然間不眨眼睛,他就專注在一個所緣境,就表示這個人開始產生攀緣了。你看比方我們眼睛專心看一個東西,就表示什麼?表示仁者心動。你的心開始向外去躁動。這就是我們一念妄動以後的第一個所謂的無明業相,最根本的一個造業動態的開始。瞪以發勞,眼睛瞪久了以後就產生疲勞,這是指的能見相。則於虛空彆見狂華,這是我們境界的所見相。那麼這個地方都是微細的第八識的三細。
那麼真實表現出來色身的是下一段複有一切狂亂非相,就是從第八識的三細,然後因緣成熟了,表現出來我們外在的受用,就是在虛空當中本來沒有華,突然間我們眼睛有毛病,因為你一直看虛空看久了,突然間,誒!感覺到虛空有一個如夢如幻的華出現,那我們的色身亦複如是。
佛陀引導我們怎麼觀察色身呢?
首先你告訴你自己我們本來沒有這個色身,後來在前生的某一生,突然間一念妄動,去造了某一種業,可能你造的是一個善業,你到了三寶的地方,突然間看到三寶的莊嚴,產生強大的布施持戒,誒!你今生的色身特彆的莊嚴美妙,你所受用的這些物質世界是如此的安樂美好,就是那一念的妄動。那麼你在某一生也可能是一念的妄動,是往邪惡的地方動,你今生的色身短命多病,受用的果報也特彆的卑賤。所以說,我們的色身是在過去生的某一生,遇到某一個環境,結果仁者心動,心動以後就創造一個業力,那麼今生把它表現出來。就好像虛空本來沒有一個華,結果突然間我們眼睛一瞪,誒!華出來了,等到結束的時候,這個華又消失掉,這個就是我們對色身的觀察。
所以如實空義——這個空觀所觀察的是心性的本體,是離一切相的。但是假觀所觀察的是心性的作用,叫做循業發現,個人循業發現的。
我個人有一個小小的經驗,跟大家報告一下——
我在講《楞嚴經》的時候,有一天…我要回我的房間,結果我開門的時候,不小心,這個門撞到我的頭,產生一個包。那我就想我這個頭的包從什麼地方來呢?你說,門給我這個包,不對!這個門是個物質,它怎麼可能把我頭上的包創造出來呢?你說,我頭上自己產生的,我頭上也不可能有這個包啊。那是從什麼地方來?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本來就沒有這個包,但是門跟頭碰撞的時候,我過去的某一個業力成熟了,就把這個包創造出來了。那麼我在承受業力的時候,這個業力慢慢慢慢就像放電一樣,放消失了,誒!這個包也不見了。
所以我們的色身是沒頭沒尾的,生命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隻就是在過程當中,因緣合和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當業力在釋放的過程當中,它的確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問它從什麼地方來?你問它將往哪裡而去?如果你一定要問的話─
那它是從清淨本然的空性而來,它也回到了清淨本然的空性,所以說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如此而已!
你說你現在的色身比方說我釋淨界,我幾十年後,我往生了,那我這個色身跑哪裡去了呢?就跑到本來無一物的地方去了。它從本來無一物而來,它也回到了本來無一物而去了。等待下一個業力的成熟,又創造一個因緣的假相,這就是我們對色身的觀察,就是所謂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說它本來沒有;即假就是循業發現;它本來沒有,但它就是因為因緣就有了。這個就是我們對色身的理解,哦是這樣子觀察的。我們不執著,但是也不排斥,因為我們要假借這個色身。
《楞嚴經》講到五陰——
我們對五陰的態度,跟前麵對妄想的態度是不同的。我們前麵對攀緣心是絕不留情,完全的破妄顯真。對五陰的話叫借假修真,你一定要跟你今生的生命溝通的,一個菩薩不能夠對今生的身心世界是全麵的拒絕,那你就是在修出離之法,不是修菩提法。所以說,色身是暫時有,但是你好好的利用,它可以把你帶回家的。
佛法的思想是這樣
我們從本來無一物,一念妄動離家出走了,你現在回家,你要循著你的老路回去。你當初是怎麼離家出走的,你現在還是根據這個路線回家,沒有其它的路線,這叫就路還家。所以我們不管你對今生的身心滿不滿意,你還得要利用它去創造淨土的功德、創造你菩提的功德,這個就是調伏。
戊二、明受陰即藏性
前麵的色陰是一個外在的物質的世界,這以下的受想行識是一個內心的精神狀態,精神狀態第一個出現的,就是我們心的感受
舉&nbp;喻
如實空義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
佛陀說阿難!佛陀也是講譬喻說比方說有一個人,這個人的雙手雙腳四肢,都非常的安適快樂,百骸調適,百骸就是整個身體非常的調和順暢,他的內心的感受是快樂的,他整個身體的感受是順暢的。那麼就在這安樂順暢的過程當中,忽如忘生,性無違順,他突然間忘掉自己身體的存在,他心中的感受也消失掉了,那麼這個時候內心性無違順,他的感受是安住在不苦不樂。這個違就是不如意的境,就是一種痛苦的感受;順是快樂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本來的麵目,從空觀的角度來照見感受,當你問感受說你從什麼地方來?誒!我們本來沒有這種感受,人生本來是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那本來麵目是一念清淨的心性,沒有感受,那現在怎麼就有感受呢?看下一段
如實不空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