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七頁,丙二,彆釋。
本經的整個修學的重點,就是在引導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一般小乘三昧的內涵,主要是一種禪定,就是我們講心一境性。這種禪定從大乘的思想來看,它還是一種事相的修學,很容易破壞的。但是大乘的三昧,或者是『首楞嚴王三昧』、『法華三昧』、『華嚴三昧』,它一定是以理觀的智慧來做引導的。
本經的理觀是什麼呢?
就是這八個字: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們遇到的、所有的妄想煩惱,第一件事情,先脫離妄想。趕快從妄想裡麵跳脫出來,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先脫離妄想,再回過頭來對治妄想。所以本經告訴我們整個修學,是先提理觀,然後再起事修的對治。
整個觀念,前麵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現在來看實際的修學操作。當然一旦講修學,我們理觀的思想—把心帶回家,就是從假入空,從一切因緣的假相中,回歸到二空的真如。但是因為過去生,我們的因緣不同,所以每一個人回家的路,也就不同。你看過去生,有些人他熏習是這樣的因緣,他的心是一念妄動──他往這個方向動,他當然要就路還家。你當初是怎麼離家出走的,你就從那個路回家;他是往這個方向動,還得靠這個地方回來。我們因為過去生,熏習因緣的妄想不同,所以回家的路,也就有所不同。雖然理論、方法、原則是相同,但是依止的假相就有所不同。
本經有二十五個圓通,二十五個方便門,都可以回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個地方,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隻是簡單的提出七大:你七大了解了,其它都了解了,理論原則一樣,隻是所觀境不同,如此而已。
丙二、彆釋(分二:丁一、理觀。丁二、事修。)
丁一、理觀(分二:戊一、自力法門。戊二、他力法門。)
戊一、自力法門(分二:己一、破除虛妄。己二、開顯真實。)
前麵幾段,佛陀偏重在破妄——怎麼去脫離妄想。但是在耳根圓通,佛陀把如何來正念真如講得詳細。所以破妄跟顯真,其實是一件事情,隻是佛陀在發明道理的時候,是有所偏重的。你破妄、你肯定要顯真,哪一個人不顯真可以破妄的?那你一顯真、那肯定是破妄嘛!所以破妄顯真在《楞嚴經》是一句話。那麼在破妄當中分成六段:
己一、破除虛妄(分六:庚一、火大圓通。庚二、地大圓通。庚三、水大圓通。庚四、風大圓通。庚五、空大圓通。庚六、識大圓通。)
庚一、火大圓通
這一位菩薩在因地,是以他身體的火大為所觀境,而悟入了圓通的真如佛性。
宿習多欲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
遇佛授觀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觀成得果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在每一段的經文當中,都會先介紹這個菩薩修學因地,他的一個過去的因緣。我們是不能擺脫過去的,就好像我們永遠離不開阿賴耶識的這個因緣。烏芻瑟摩,烏芻瑟摩翻成中文叫火頭,他因地是修火光三昧而成就,他是整個佛教的金剛護法尊神。他在釋迦如來麵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他是金剛護法,所以他是站著。前麵都是要先起立,但他是護法神,就站在佛的兩邊,就直接的頂禮佛足。
他說:我回憶我過去在做凡夫的時候,我內心的相貌是——性多貪欲。就是阿賴耶識的內心世界,經常打這男女貪欲的妄想,這個妄想經常乾擾著我。他麵對這樣一個貪欲妄想的所緣境,我們看他怎麼麵對這個問題——那麼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當然這個菩薩,他前生不斷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跟三寶結緣!所以他就能夠與佛同時間出世,這尊佛叫空王佛。這尊空王佛《法華經》裡有提到,就是在釋迦如來跟阿難尊者同時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那一尊佛。所以這個烏芻瑟摩尊者,他是跟釋迦牟尼佛是同學,這不可思議!
這個空王佛就跟他開示說:『多淫人成猛火聚』。先講過失——菩薩先觀察淫欲的心,它是一個煩惱火,假設我們不加以調伏,會變成業力之火,最後變成三惡道的果報之火,所以未來是一個地獄之火的果報,那怎麼辦呢?
你看:佛陀沒有教他馬上對治,佛陀教他回光返照。說啊:你好好的觀察——在你的百骸四肢身體當中,這種冷暖氣息的變化。什麼叫冷暖氣息的變化呢?就是說:你要觀察你沒有生起淫欲念頭的時候,你的心是清涼的,叫『冷』;當這個淫欲之火活動的時候,你身體變成熱惱的,叫做『暖』。那麼這清涼之相跟熱惱之相,這兩個相狀在你心中交互作用,有時候清涼、有時候熱惱,有時候熱惱、有時候清涼。那你應該怎麼辦呢?
神光內凝——關鍵在這四個字。神光就是你那一念心要內凝,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要觀想:你淫欲在活動的時候,你要回光返照、你要問它說:你從什麼地方來?觀察我們的淫欲心,你沒有來之前,到底它的根源在哪裡?
我們知道:妄想最怕的就是我們回光返照──達妄本空,覓心了不可得。
所以,我們麵對煩惱第一件事情要怎麼樣?回光返照──先脫離妄想。那麼一個人回光返照就開始安住真如,就跟妄想的相狀脫離了,就不住在妄想,然後轉化…化多淫心成智慧之火。這個地方…他理觀是脫離妄想,應該還有一些事修的對治,比方說:念佛持咒、修四念處等等。那麼這個烏芻瑟摩在空王佛的指導之下,一方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脫離妄想;一方麵種種事相的對治,就把淫欲的火轉成智慧之火。同樣是火,但是一個是雜染的因緣,一個是清淨的因緣。這時候,諸佛就叫我火頭。因為他觀火大而成就,在因地當中成就火光三昧,而悟入了真如佛性;在跡門當中,我示現一個阿羅漢,後來就發廣大願——隻要諸佛成道,我就做金剛力士,護持所有修學者,幫助調伏魔障及一些冤親債主的障礙。
現在佛陀問我圓通法門,依我個人的整個修學曆程來說,我是如實的觀察:在身心世界當中,這個冷暖的觸覺,我發覺我的身體有時候是清涼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清涼的。怎麼會這樣子呢?原來都隻是一種因緣和合的假相,當我的因緣是一個苦惱的因緣結合,就出現淫欲之火的假相;當我阿賴耶識釋放業力的種子,是一個善的清淨種子,就出現清涼的假相,不過這兩個假相,都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開始脫離熱惱相、也脫離清淨相,最後無礙流通,我就悟入了…這種真如法性的周遍法界、沒有障礙的真如佛性、回到了我的真如佛性。一切的煩惱全部消滅脫落,而化成智慧的光明,最後成就無上佛道。對我來說,觀察火大,斯為第一,最為殊勝。
這裡所要詮釋的觀念,就是《楞嚴經》一再強調的一個觀念——
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就這一句話!
我們這個明了的心,剛開始是被物所轉,這個物就是一個假相,凡是有相狀的,就叫做物,我們的心是沒有相狀的,那麼我們一開始被它所轉,轉久了變成怎麼樣呢?變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說:欸!你怎麼這種個性呢?欸,我改不過來。被物化了嘛!你怎麼改不過來呢?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我們自己覺得改不過來,那就真的改不過來。所以我們常說:
你不要認為: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你果然業障深重,你被業障物化了!
你不要老是想你煩惱深重,你要經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看經典裡麵,佛陀告訴我們菩薩要怎麼想?你要想我的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具足無量功德的。菩薩要經常這樣想。你老是想你煩惱重,你就被煩惱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縛住了,所以首先不為物轉是關鍵。
蕅益大師在解釋二十五圓通的時候,他舉出一個很重要的思想──
他說:釋迦牟尼佛,他來到人世間,他因為過去的業力,他有十種的餘報,比方說:馬麥,佛陀曾經三個月,沒有人供養他,結果馬夫拿粗的馬麥給佛陀吃。我們旁邊的人,看到佛陀真的把馬麥吃下去,但事實上是這樣嗎?不是。蕅益大師說: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佛陀真如的心啊,跟馬麥接觸的時候,轉成常樂我淨的甘露。佛陀啊!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你說:欸!釋迦牟尼佛假設生長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跟我們吃同樣的飯,那他是什麼相貌呢?你表麵看是跟我們一樣,但實際上不一樣,因為他不為物轉,所以他能夠去改變外境。
我們一般人改變外境方法錯誤──向外去改變,你永遠改變不了。你過去有一個業力,結果你去外麵,跟它對立,結果兩個人惡緣越結越深,就像滾雪球一樣,輾轉增勝。佛陀告訴你,你不要這樣做,你遇到惡因緣,你把心帶回家,它自然脫落!你隻要不為它轉,你就能夠轉它,因為它是虛妄的嘛!你想想看,後麵《楞嚴經》講說──你安住在真實,它活在虛妄,當然是你轉它。
諸位要知道:真實的力量——
一個人不動念頭是最大的力量,無念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所以在二十五圓通佛陀說:說魔王來乾擾你…開玩笑,魔王是什麼境界啊?六欲天的天主啊!他過去生的福報比我們大啊,他那個魔王也有一點禪定的,起碼有未到地定了,能夠做魔王也不簡單啊,我們一個生死凡夫,憑什麼能夠跟那個魔王抗拒呢?憑的就是我們安住真實,他活在虛妄。佛陀說:你安住真如就像光明一樣,他活在虛妄顛倒當中就像黑暗。佛陀說:你看過哪一個黑暗去破壞光明?不可能嘛!所以我們麵對事情:第一個安住真實,不隨妄轉,你就能夠轉變它。你看他遇到了淫欲之火,他安住、他回光返照,就神光內凝,然後再用種種的方法對治,他就能夠轉物──轉淫欲之火,成智慧之火。
一個人要懂得放下,你才能夠擁有所有的東西,這個思想很重要。
二十五圓通的根本思想,就在這一句話: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就是這個思考。
庚二、地大圓通
這個是以地大為所觀境:
平地之行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
兼修效力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這裡,它的能觀智,還是一樣從假入空觀,正念真如,脫離妄想;但是他的所觀境,他的妄想的所緣境是什麼呢?大地,以這個堅固的大地為所觀境。我們看這個當機眾是誰呢?持地菩薩。這個持地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在因地上,他是因為平整大地而成就圓通,所以在事相上呢,就安立做持地,因為他觀察地大,它的本質就是真如,攝相歸性,這是第一個。其次,從理觀上來說,因為他最後的結果──他的內心跟大地一樣的平等,來麵對一切的眾生,所以叫持地。有這兩層意思。
持地菩薩他從座位而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回憶——我在過去生做凡夫的時候,我曾經遇到一尊『普光如來』出現在世間,我當時有幸,做為佛陀的一位出家比丘弟子。那麼他出家作比丘之後,平常做什麼事情?他怎麼修學呢?這個比丘他不是在佛堂用功,他是經常到一些要路津口、田地險隘這個地方去活動。什麼叫要路呢?就是眾人往來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叫要路;津口就是車子很多的地方。這個田地險隘,就是道路或者土地,有危險的地方,或者不如法的地方。什麼叫不如法呢?就是妨損車馬,經過這裡,對車子或馬會產生傷害的。這時候,持地菩薩看到這種不如法的地方、危險的地方,他就把它做一個平填的工作。比方說:這土地跟土地間有河流,這車子開不過去,怎麼辦呢?他就在中間做一個橋梁。或負沙土,欸!這個地方有一個很深的坑洞,他就用這個沙土把它填平。如是勤苦的工作,做了多久呢?經無量佛出現於世啊!他就是做這些──或做橋梁、或負沙土,這種平填大地的工作。
在這裡我們看得出來,持地菩薩他在整個過去生中,他麵對的所緣境是什麼?大地。他整天就是跟心中所看到的(就是這些土地),這個土地有沒有什麼傷害啊?有沒有什麼坑洞啊?有沒有什麼斷絕啊?他心中的妄想就是這種大地的妄想。所以他必須就著這樣的因緣就路還家。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除了大地,他兼修物品,說:有些力量薄弱的眾生,比方說老人、女眾等等,在闤闠處,人車熱鬨的地方,需要彆人來搬一些比較重的東西,那麼我就事先把這個東西,搬到他所指定的處所,放了以後,馬上就離開,完全不收費用。前麵他的所觀境是大地,這裡兼帶幫人搬物品。
到了毗舍浮佛…(我們現在叫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賢劫之前,莊嚴劫的最後一尊佛是毗舍浮佛。)毗舍浮佛出現在世的時候,當時出現了嚴重的饑荒,看這個意思…他(持地菩薩)當時是一個居士。怎麼知道是居士呢?因為他有收錢──我為負人,我身為一個挑夫,我幫人家挑東西,那麼我挑夫的原則是什麼樣?無問遠近,就是收一塊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這當中有些車子,被陷溺在淤泥當中;我有神力為其推輪,因為過去生經常為人家整地、搬物品這個福德力,所以他今生的力量特彆大,他就能夠推動車輪,來拔除眾生的苦惱。
持地菩薩到這個地方,他的生命都還是在事相上活動,整理大地、搬東西、為人家服務…所以他的心,雖造善業,但還是安住在攀緣心,還是活在心中妄想的生滅心當中,我們隻能說他在修習安樂道,直到後來的因緣,才產生了重大的變化:
佛教平心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於觸自在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彆,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
回證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