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彆,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這持地菩薩他過去都是在向外攀緣──整天在外麵做慈善事業,但是後來遇到一個國王,他要廣泛的設齋,請佛陀來應供。他知道之後,他就在佛陀要經過的道路中間,平地待佛,預先平整大地,然後很恭敬的站在道路旁邊,等待佛陀的經過。這時候毗舍如來帶著清淨的比丘僧,威儀具足的走過來,走到持地菩薩的麵前…當然佛陀看出這個人善根成熟了,就跟他講一句非常重要的話: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這句話,對持地菩薩的影響非常的大。他說:你要能夠向內去平整你的心地,那外在的大地就平整。你不要老是向外去平整,你的問題不在外麵,一切的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把你的心平了,你看到外麵世界都是平的。就這樣子引導持地菩薩開始回光返照,向內觀照了!這一句話,對他產生很大的變化。什麼變化呢?我即心開——這時,持地菩薩真實的了解到,其實宇宙外在的環境,是你內心的世界變現出來的。
為什麼大地會不平整呢?因為眾生的心有差彆、有對立,所以外在的世界就構成對立了。
要消滅對立,不是從外麵去消滅,是向內心!
當他回光返照──觀察這些的高高低低,他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開始探本求源,看到自身的四大、微塵四大,自己身體的四大跟外在的四大是等無差彆的;開始從有差彆當中,回歸到無差彆,也就是說,他開始在脫離妄想。
我們都知道——妄想都是有差彆、對立的,相是有差彆的;佛性是沒有差彆的。他開始從相的角度,回歸到這個佛性的角度。他去觀察微塵自性,互相摩觸,這個外在四大的體性,也是一念的心性所變現;內在色身的四大體性,也是一念心性所變現,所以一性無二性,一如無二如,兩個不互相障礙,乃至於刀兵,也是一念心性,所以刀兵已經不會傷害到他的身體。(我們人,就是因為有對立的心,所以就會產生互相的碰撞。)
這時候,他從地大當中悟到法性,而成就無生法忍,在跡門當中成就無生的阿羅漢。如今回小向大,入於大乘的菩薩位中,聞到如來宣說妙蓮華的法門,(妙蓮華我們前麵說過,就是不取。你遇到妄想的時候,首先無住,不要住在妄想,跟妄想脫離,把心帶回家。)這種佛知見地;佛知見地就是佛的智慧,這樣的佛的智慧法門,我現在來作證明。
什麼叫證明呢?就是說明這個方法,是我自己走過的;這個法門的確是一個道,是可以通達涅盤的。這個法門可以走得通,你看:我剛開始一路都是在大地、外麵的環境裡麵活動,但是我回光返照,脫離妄想以後,我果然證得無生法忍,也證得阿羅漢,這是我自己走過的、這一條道路是走得通的!
佛問圓通──我如實觀察內在色身的四大,跟外在世界的四大,兩種四大是等無差彆──相狀不同,但是它的體性唯獨是一念心性──本如來藏,隻就是虛妄發塵,隻不過是我們過去──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隨順業力,所變現的差彆現象。我們現在就從差彆現象當中,把心帶回家,這個相狀的差彆就慢慢的脫落,平等的心性就慢慢的顯現,而成就無上道,這對我來說是斯為第一!
這地方我們看得出來,持地菩薩整個修學的過程,他從事相上的造作,最後從理觀悟入,而成就無上佛道。當然這當中有個條件──他必須跟三寶有緣。有些人起煩惱,他就沒辦法遇到三寶的救拔;但是你看這個持地菩薩不簡單——經無量佛出現於世,他經常跟佛陀在一起,他就有得度的因緣。佛陀就會告訴他: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得到佛陀的教誨。
庚三、水大圓通
從一個濕性的相狀,我們應該怎麼回家呢?
古佛授觀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
觀身中外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儘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複,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彆。】
初成未亡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
投物心痛
【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雲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這裡,他的理觀方式也是一樣,從假入空觀,從假名、假相的因緣當中,把心帶回家。但是他的所觀境卻是以水大,從水大的濕性當中回家的。那麼這個當機眾是誰呢?月光童子──這位菩薩內心是特彆的柔軟清涼,就像月光一樣。為什叫童子呢?因為這菩薩常保存一種天真無邪的心,叫童子。
月光童子他站起來之後,向佛陀頂禮,就白告佛陀說:佛陀啊!我回憶過去在恒河沙劫的時間,我做凡夫的時候,我遇到一尊佛的出世,這尊佛叫做水天佛(這在八十八佛裡麵有,這個因地當中也是修水觀的)。這尊佛,他經常教菩薩修學水觀,來入於大乘的三昧。
水天佛,他怎麼教我們修水觀呢?
你一開始觀水觀——當然水很多,你先不要觀外麵的水,你先觀你身體裡麵的水。說:我身體當中的水性無奪——我的內身當中有很多的水,有口水、血液…等等,那麼它的體性,彼此是不會互相障礙的。當然一個人能夠沒有障礙啊,那表示他不住在相狀,一住在相狀肯定是對立。
怎麼觀呢?他從嘴巴的唾液的口水開始觀,一直觀到整個身體裡麵的津液精血、大小便利。第一個津字就是我們口水,一旦吞到口中,吞到身體裡麵叫做津;口水含在口中,還沒吞進去,叫做液;這個精呢,在骨髓當中的水叫做精;在筋脈當中的水叫做血,乃至於身體裡麵的大小便利。當然這當中有比較乾淨的水,有比較汙穢的水,不管是乾淨、汙穢,這隻是相貌的差彆,它就在身體中不斷的循環;就是我們身中的水啊,有乾淨的、有汙穢的,就在我們身體當中不斷的循環活動。關鍵在哪裡呢?水性一樣,不管乾淨的相狀、汙穢的相狀,它們的本性是相同的。
一個人見到本性相同表示什麼?他已經脫離相狀——不住,不住在相狀了。這時候再觀察外麵的水,內水觀完以後看外水,世界之外的浮幢王剎諸香水海;浮幢王剎就是大海當中的島嶼,島嶼旁邊的這些大海水,比方說印度洋、太平洋等等,彼此之間等無差彆。原來外麵的水,跟我身體裡麵的水相狀不同、味道不同,但是它的體性都是一念心性所變現,從差彆當中回歸到無差彆。這個人已經開始把心帶回家了!他不斷的回光返照,開始走進了回家的路啊!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是時』是什麼呢?就是在清淨水天佛的時候,他成就了這個水觀的功德。他的水觀是怎麼成就呢?他的功德是什麼相貌呢?但見其水,未得亡身。蕅益大師說:但見其水──說明他證得我空的真理,當他入三昧的時候,他的身心世界、五陰身心全部消失掉,隻有三昧水現前,我不可得;但是未得亡身——他的法執未破,他對三昧水的執取,他的心中還是有所住,住在這個三昧的清淨法水當中。這個是禪定當中——定自在所生色,所以『但見其水,未得無身』隻證得我空,未得法空。
這時候,他是一位比丘,在禪堂當中——安心坐禪,他有一個年幼的弟子,就從窗口當中,看到他的房間裡麵,欸!怎麼會有一片清水,那麼普遍在房間當中呢?其它的…就了無所見了。因為他這個弟子明明看到他師父走進寮房,他從窗戶看他師父的時候,欸!他師父怎麼不見了呢?隻看見房間裡麵有一灘的水。
童稚無知這個年幼的弟子…什麼叫無知呢?因為他產生兩層的疑惑──古德說,第一個、我明明看到師父走到了房間,為什麼看不到師父呢?師父跑哪裡去了呢?第二個疑惑,師父的房間怎麼就出現了這一灘光澤的東西呢?這到底是什麼呢?兩層疑惑。那麼他對於三昧水,當然不知道是什麼,他就想要去印證一下,就到外麵拿一個瓦片,丟到這水裡麵,結果激水作聲,產生一個水的聲音來,確定是水。但是確定是水,他的疑惑還是沒有去掉,師父跑哪裡去了呢?就左右顧盼,充滿了疑惑而離開了。
這件事情過了之後,他師父一出定,糟糕了——頓覺心痛。因為他還是有所住,有所住就會被業力所牽引,所以——頓覺心痛,感到胸口非常疼痛,這種疼痛就好像舍利弗入定以後,被違害鬼打一巴掌出定之後頭部疼痛的情況一樣。這時候,月光童子就思惟說:我早證得阿羅漢、證得我空真理了,而且我已經沒有病痛的因緣,已經離開這種業障病很久了,為什麼我現在又開始疼痛呢?將無退失?難道說,我退失了阿羅漢道嗎?心中產生了這樣的疑惑。
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月光童子他在整個回家的路,走到一半──但得我空,未得法空,所謂:但見其水,未得無身。
物除如初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複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去,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亡身合真
【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彆,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就在他師父感到心痛的過程當中,他這個年幼弟子就跑過來找師父說…如上事。說:他前麵隻看到水,沒有看到師父,丟了一個石頭到水裡的過程,跟他的師父報告。他師父就說啊:你啊,待會再過來,你如果看到水,你不要在窗戶看,你就把門打開,就走進來,走到水中,你就把這瓦礫拿掉,把它丟到外麵去。童子奉師所教。後來,月光童子又入定了,這時候三昧水又現前,瓦礫宛然清楚的存在,這個童子就開門,把瓦礫除去。他的師父出定之後,身體就恢複健康。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他對三昧水的執取還是有的。
後來遇到了無量佛,他不斷的精進用功,不斷的回光返照,順從真如,脫離妄想…到了山海自在通王如來,這尊佛也是因地修水觀的。在這尊佛的教導之下,他因緣成熟了,方得亡身。這時候他入三昧,三昧水照樣現前,但是他已經不再住在三昧的水;他內心的世界,與十方界的諸海…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彆。觀察他內在的水,跟外在十方世界諸香水海的水,兩者性合真空,一空無二空,等無差彆,這時候法執也破了。所以在釋迦如來當中,成就了童真住,圓教的初住;圓教初住就是破無明了,就是彆教的初地,入了大乘的菩薩法身之會。
現在佛陀問我圓通呢,我個人的整個成長過程是觀察水性,是一味流通。水的相狀是無量無邊差彆,所以我們住在相狀,我們看到生命是無量的差彆;但是當我脫離相狀以後——攝相歸性的時候,我慢慢看到生命的平等性,而證得無生法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這是從水大的相狀,而回到真如的整個過程。在禪宗有一個公案,跟這個故事蠻接近的。它說:有一個禪師,在僧團中閉關。他閉關的時候,一天吃一頓飯,他每天的中午都定要下來吃飯。有一天,欸!他中午沒下來吃飯了,而且今天沒出來、明天也沒出來…連續兩三天都沒有下來吃飯。方丈和尚就覺得奇怪,就派一個侍者上去問問看,怎麼沒下來吃飯?禪師回答說:是這樣子,我入了三昧以後,就有一種寂靜的功德相現前,那天人…因為感動啊,幫我送供、供養,所以我現在不用下來吃飯,天人會送飯菜過來。這方丈和尚斥喝他說:你還是活在三界當中,你心中住在寂靜相,心有所住,你就啟動了生死的業力,你沒有離開三界。這個禪師也是利根,一聽就知道,他就把這個寂靜相也舍掉了,第二天就乖乖下來吃飯了。方丈和尚說:恭喜你啊,突破了!
如果一個人,隻想造慈善事業,那就不用要求這麼高,你就住在相狀,麵對無量無邊的差彆,在塵勞中不斷的活動,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雖造善業,心不安穩,這部分我們不談。但是一個人修行——當他開始從差彆當中,回歸到平等,如果他有誌於達到臨終的正念,那一定要清楚——我們修行人越修行啊,他的對立相、差彆相一定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判斷標準,沒有例外。如果你學佛以後,你感到你心中的妄想越來越多、相狀越來越多、對立越來越多,那你的修行方向走錯了。因為你相狀越多,表示那個什麼?表示你生死業力越重,妄想打得很重嘛!
你說:我怎麼知道我修行進步呢?
怎麼知道呢?不是說你一天拜幾拜佛、念幾聲佛號;那是資糧力,那不是根本啊!問題不在這裡!你發覺你現在,彆人講一句話,甚至彆人給你一個什麼動作,你心中的相狀越來越少。你這個人——係縛我們生死的業力,就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淡薄…你看我們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珍寶,不複相隨。每一個人都要經過。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所有的東西全部被死亡破壞掉,但是有些人可以很自在的跳出去,有些人被生死的業力再抓回來。為什麼?當然事出必有因嘛!因為你平常就住在這個相狀,住久了,心有所住,就被它所轉!
如果你覺得——欸,我學佛以後,心慢慢平淡了、平靜了,這就是功德相。我不敢保證你福報多大,但至少你容易離開三界。如果你學佛很久,你心中的對立越來越重,看誰都不順眼,糟糕了!你走錯方向了。你的修行錯認消息了,不是這樣修的,你的路走錯了,你走上了生死之流。
生死之流是越走——差彆越大;涅盤之流是越走——平等性越來越明顯,這是很容易判定的標準!
我們常說:現在是末法時代,怎麼知道現在是末法時代?怎麼知道?你到那個超級市場去看一下,你就知道什麼叫末法時代了。現在百貨公司,你看那東西開始多元化了,以前東西單純;一個東西多元化之後,它對你的妄想、執著的刺激越厲害。我們本身的善根就薄弱,本來就經不起刺激,但是那個差彆的因緣,不斷的刺激你,所以你的對立心、妄想心是越來越重…惡性循環。我們善根薄弱就容易墮到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又不斷的刺激你產生對立,輾轉增勝。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知道,這一條路不能走下去了,一定要脫離妄想——把心帶回家,從差彆的相狀,回歸到平等的法性。因為涅盤的門就是平等,生死的門就是差彆。當你走入生死之門,那是無量的差彆;你走入涅盤之門,那是平等的法性,這個是很清楚的。
當然佛菩薩乘願再來,他走入了生死之門,在整個差彆當中,他跟我們不同,那是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但不隨物轉,就能轉物。他是自在啊!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
我們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從差彆當中回到無差彆——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
我們一再強調——遇到事情,首先:你一定要生起理觀,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要修《楞嚴經》的人,我建議你:遇到事情,你跟自己講三句話: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三句也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為我們煩惱比較重,要講三次,利根人講一次就夠了。你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提醒自己啊,不要住在上麵。阿賴耶識它不斷的釋放感受跟妄想,這我們也沒辦法,過去生就是這樣子——你不斷的熏習累積的習氣嘛,阿賴耶識它不會放過你的!修行就是現在跟過去協調,你不能住在過去,阿賴耶識它每一天都會放很多的狀況給你,但是你能夠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不住!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是因緣的假相。
我們可以這樣講:阿賴耶識要不要把妄想丟出來,丟不丟歸你,住不住歸我——第六意識,這是操之在我。
所有的對治法門——拜佛、念佛、持咒、懺悔…什麼都好,但是你的根本,就是不能住在妄想;你住在妄想,你所有的修學法門,全都是有漏的!
你今天住在妄想修學,就好像你的本質是『沙』,這個『沙』你不管用什麼調味料去調它,用多高的溫度去蒸它,它永遠就是沙,不是說你加了調味料它就變成米,不可能嘛!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學佛的訴求目標不同,你說我希望來生變成一個大國王,那你不用修《楞嚴經》,人天福報不用修《楞嚴經》;但是你來生…隻要有誌於跳脫三界,比方說求生淨土,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要脫離五陰對你的係縛,你這個《楞嚴經》這一關,你一定要跳脫過去——不隨妄轉,否則你臨終正念做不到!
我再提醒一次:阿賴耶識不會放過我們,無量劫來煩惱、業力這一部分。它不會放過你,但是你也不要怕它,因為它是虛妄的,達妄本空,你不隨它轉,它拿你沒辦法。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有些觀念啊,你要很清楚。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