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1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17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1 / 2)

《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六麵。

本經的修學方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那麼在理觀當中,又分成自力法門跟他力法門;這個自力法門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聖道法門;他力法門就是屬於淨土法門。那麼這兩個法門最大的差彆在哪裡呢?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本經把我們生命的現象,分成兩部份:

第一個、我們講的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就像一個水泡一樣,我們由於過去善惡的業力,把今生的五陰身心給創造出來,你現在有你的色身,你內心有一時的感受、一時的想法。

五陰身心它的特色是什麼呢?它是有固定的相狀──可能是一種安樂的相狀,也可能是一種痛苦的相狀;可能是一個善良的相狀,也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相狀,有各式各樣的相狀。我們今生的身心世界有它的相狀,因為你一定是有時間相、空間相,在時空的交集下,才構成你的個體生命。當然有相狀的東西,它是變化的、是狹隘的,這是事實。

第二個、生命的現象就是我們的[一念心性]──那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它雖然沒有相狀,但確是具足了無量功德之法。如果以聖道門的思考模式──它一定是直接契入無相──從空性入門,沒有一個例外。我們看唯識宗、三論宗、天台宗,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修學,其實道理隻有一個,就是──把你從五陰身心的相狀,帶回到無相的真如;唯一的目標,都是要你離一切相,返妄歸真──把心帶回家!

但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從一個無相的心性當中,重新出發,可以說是從空出假。所以修淨土宗的人,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個相狀,你沒有相狀,你沒有辦法修淨土。

念佛人的心中,要有兩個相狀:

第一個、你對[名號功德]的相狀要建立起來。什麼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那也是一個相狀。

第二個、什麼是[淨土的莊嚴]?

一個淨土宗的人,你對名號的功德、對淨土的莊嚴,這兩種相狀沒有建立起來,你根本不可能感應道交。

淨土法門是一個阿彌陀佛本願攝受的法門。也就是說:修淨土宗的人,你所有的功德,都是來自於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所以修淨土宗的人,隻要做一件事情:

想儘一切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以你的心力啟動佛力!

如果你心中沒有相狀,你怎麼感應道交?你跟誰感應道交呢?感應道交是雙方麵的。

淨土宗的修學特點是──你在無相的真如當中,要建立兩個重要的相狀,就是名號的功德、淨土的莊嚴,來建立對阿彌陀佛的感應道交、啟動阿彌陀佛的加被。所以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在二十五圓通當中,這個念佛圓通是特彆的,其它二十四個圓通,都是無相三昧,而念佛法門是有相三昧,你心中是要有相狀的。所以古德說念佛法門是從有相入無相,雖然它表麵上是有相,但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是從有相慢慢的趨向於無相,道理是一樣。

戊二、他力法門(分三:己一、白佛歸敬之儀,己二、正述所修法門。己三、結答圓通方便)

己一、白佛歸敬之儀

第一段,先說明這位菩薩白告佛陀,表達他內心皈依、恭敬的一種身口的儀式: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個念佛法門的當機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為什麼叫大勢至呢?因為這位菩薩他具足廣大的威德之力,他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夠震動一切魔王的宮殿,乃至於能夠震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威德之力,這叫大勢至。

這時候,他與其同倫;同倫是指同類,就是同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五十二個階位;這五十二不是數目,是五十二個階位。五十二個階位是什麼呢?就是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覺,這表示念佛法門攝機特彆的廣,從乾慧地的凡夫位,乃至於到等覺位,都是依止念佛而成就圓通的。這麼多菩薩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是說明對佛陀白告之前的一種皈依、恭敬的儀式,以下才正式的敘述他所修的法門:

己二、正述所修法門(分四:庚一、陳白古佛授法。庚二、詳喻感應道交。庚三、法合顯示深益。庚四、述己自利利他。)

庚一、陳白古佛授法

先陳述古佛所傳授的法門,也就是說──每一種法門,在佛教裡麵都是要有本,不像外道。外道的法門是無本之學,哪一個外道在山洞打坐,突然間看到什麼影像,持牛戒、持狗戒…外道的法門,是在禪定中,妄想出來的,不是一個道,沒有通往涅盤的力量。而佛教的法門,它肯定是有傳承的,一定是每一尊佛、每一尊佛傳承下來的。那麼這尊佛是誰呢?是古代的一尊超日月光佛。我們看經文: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勢至菩薩回憶他過去在凡夫位的時候,這樣恒河沙劫的時間,有一尊佛出現於世,叫無量光佛。從無量光佛到超日月光佛,這中間這一小劫的時間,有十二尊如來,相繼的出現於世間。而這最後一尊佛對大勢至菩薩的啟發是非常的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他告訴我:所有的法門當中,[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你直接從有相行,契入無相的三昧,這個是最容易得到成就的。

念佛三昧蕅益大師解釋說──實質上從本經的教義來看,是有三種的差彆:

(一)惟念自佛:惟念自佛就是他在念佛的時候,是憶念他內心的佛性;自佛就是自心的佛。所以我們看禪宗他也念佛,但是他念佛不是一種皈依的心,他念佛的時候,把佛號創造出來──南無阿彌陀佛,之後他就開始思惟,欸!我為什麼能夠念佛呢?念佛是誰?他從音聲當中去找那個能念的心。所以他是依止佛號的假相,從這個佛號的假相當中,把心帶回家。所以這個惟念自佛蕅益大師說,跟前麵二十四個圓通是完全相同的,隻是說他的下手方便是從佛號回家而已,從音聲回家。因此惟念自佛是屬於聖道門所收攝。

(二)惟念他佛:惟念他佛是我們一般人比較習慣的──憶念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當然它的缺點就是有一點心外求法,你心是向外攀緣的;向外攀緣的心,就容易被破壞,因為它是生滅變化的,就不牢固。所以惟念他佛的缺點,就是你那念佛的心,在臨終的時候,很容易被你的煩惱,跟外境的障礙所破壞。這個我們前麵說過了。

(三)自他俱念:自他俱念是最圓滿的。

什麼是自他俱念呢?蕅益大師說:首先先憶念自己的佛性──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彆,回光返照我一念心性,跟諸佛的心性平等無二;那麼從自他不二當中,提起佛號,所謂──托彼名號,顯我自心。在禪淨雙修當中,我們所要觀的第一個是禪觀,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都是先把心帶回家。

你一定要把你五陰身心──攀緣的心,帶回到一念心性,然後再提起佛號!

懺公師父在打佛七的時候,常常開示一句話──

念佛人,要緊的就是在本來無一物處當中,提起佛號!

提起佛號不是在那個亂七八糟、那個顛倒心中提起佛號,不是啊!你在顛倒的心中提起佛號,那個佛號是沒有力量的!那是生滅心啊!你的佛號要在本來無一物的當中,提起佛號,這就是禪淨雙修──自他俱念。

這三種念佛有什麼特色呢?其實惟念自佛不算是淨土法門,惟念他佛跟自他俱念才是屬於淨土念佛法門。我們看它的特色:附表第八──淨土念佛法門之特色:

淨土法門在整個中國佛教的傳承當中,是特彆受到重視的,它是一個勝異方便,那麼它的殊勝處有兩個,什麼叫殊勝處呢?就是它不共於聖道門的地方有兩點:

第一個:它是他力門。

第二個:它是果地教。

他力門──這個他是誰呢?就是佛陀本願的攝受力。

果地教──這果地是什麼呢?是淨土的攝受。

所以念佛人基本上,你那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如果你方法正確,你應該是啟動兩個力量,第一個是阿彌陀佛的加持,第二個是淨土的攝受,兩個都要具足才是正確的。首先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心中跟佛號接觸的時候,我們啟動了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能夠成就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成就現世的安樂;有這個滅惡生善的效果──消業障、增福慧。其次,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累積的一個往生的力量,臨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種解脫道——帶業往生,橫超三界。

安樂道、解脫道這兩個,我們簡單做一個說明:

在佛教的曆史當中,最早把淨土法門列入判教的是龍樹菩薩。什麼叫判教呢?把這個教法的它的定位、它的重要性,把它安立下來,叫做判教。

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當中,他首先為整個大乘,判定了難行道跟易行道。他說依止自力的修學,這個勤苦久遠,這個過程非常的辛苦,時間非常的久遠,謂之難行道,因為過程很多障礙,你所花費的時間是多生多劫。那麼易行道的特點是超越而迅速,它的過程是超越,因為佛力加被,那麼時間也特彆的迅速——是一生成就的。所以在難行道跟易行道的比較,龍樹菩薩講出一個譬喻說:難行道就好像一個人陸道步行──一個人徒腳去爬山一樣,你一步一腳印,每一步都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往前走,你稍微一懈怠,一不小心,可能會從山上一下子,一腳踩空就落到原點,所以聖道門的退轉是很快的。淨土門它不一樣,它是水道乘船,即便你稍微在船上打個瞌睡、休息一下,這條船有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它是很迅速的、很輕鬆的可以達到彼岸。

不過,在龍樹菩薩的難行道跟易行道判教當中,他並沒有強調往生淨土的思想。為什麼?因為他的時代背景是正法時代。龍樹菩薩是出生於佛滅度六百年左右,正法時代的人,他的特點──善根強、煩惱淡薄,所以他在這個時候念佛,隻是用來破除障礙。天台宗的一心三觀叫做多障眾生念佛觀,所以在正法時代的念佛法門,並不是為了求生淨土。欸!我最近有障礙啦,念念佛、念念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念本尊咒來破障,它正式的修學,還是修習一心三觀。所以早期的念佛法門,在正法、像法時代,整個憶念佛菩薩功德,主要的目的是啟動他力門,以他力為助力。

但是到了末法時代,念佛法門就不是這樣了,開始重視淨土的往生。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道綽大師跟曇鸞大師(道綽大師是曇鸞大師的弟子)。道綽大師在《安樂集》當中,提出了聖道門跟淨土門的思考,他說:我們念佛不再隻是消業障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要離開五濁惡世。他的理由有兩個:

第一個、他提出了[五濁惡世]的思考。他說: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已經不是正法、像法時期,外在環境對你的刺激、對你的乾擾,達到一種非常嚴重的狀態,會使令我們善根退化。你這一念心啊,你把它放在正法時代,你那個心在修習止觀,運轉得很順暢;你把這個明了的心,放在末法時代,糟糕了,這個外境…人事的刺激、乾擾太厲害,所以你的善根容易退失,這是第一個內因力的羸弱。所謂的魔強,這個魔不是魔王,這個魔是指世俗的誘惑、人事的乾擾,叫做魔強,這是五濁惡世的思考。

第二個、[去佛久遠],就是外緣力。我們生長在離佛時間越來越遠了,到末法時代,被邪師惡友的思想所誤導。就是說:我們已經沒辦法去判定誰說的話是對的?,末法時代的特點是各說各話,他這樣子講、他那樣子講…我們在這樣的一個魔強法弱時代,法門的力量特彆的薄弱,正法之法乳,已經滲入了太多的水,牛奶的成份越來越少。因為我們雖然有善根,但還是要靠法的力量──雖然有內因力,你得有外緣力。


最新小说: 機甲:開局拆了校花機甲引擎 我在末世被營銷成神 百萬分身狩獵,掛機日入百億靈石 諸天武俠:從截胡小龍女開始 上岸進行時 我在全息武俠遊戲裡種田 無處安放 能人 轉世為皇:逆天求生路 歸來曆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