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三麵。
前麵我們講到庚六識大圓通,『識大圓通』它的重點就是──不管我們生命當中發生什麼事情,你就觀察你的心就可以了,因為心是根本。那麼從唯識的角度──唯識所現的關鍵在唯識所住。在〔唯識學〕的思想──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儘量不要住在事相,而是住在道理。我們從事相思考,你是障礙重重,永遠跳不出去的;你從道理上思考,你會發覺每一個法,都是順逆皆方便,對你都會有幫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在你的生命成長過程中,都扮演一種不可缺少的增上力量,就是從道理來思考。
從經文上來看──彌勒菩薩他出家的時候,煩惱是不輕,心重世名,好遊族姓啊!但是偉大的日月燈佛並沒有去訶責他,因為訶責也沒有用,他也不是故意的,他的習氣!佛法重視的是方法,你掌握了一個正確的方法,你就會出現真實的功德,諸法因緣生嘛;你上了正確的高速公路,他就會被帶到一個正確的目標去!所以他就告訴他說:沒關係,你煩惱重不怕,佛法多的是法門啊,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嘛。佛教裡麵不怕你煩惱重,就怕你不修學。所以他就不斷的告訴他,你現在老是遇到這些名利啊、權貴啊…你不要住在外境,你就觀察你這一念心,隻要把心安住在真理就可以了。那麼他這樣子做,會有什麼樣結果?我們看經文:
修久定成
【曆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圓證唯識
【乃至儘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那麼曆劫以來,他就是不斷的觀察這一念心,經常把心安住在真理,而不是住在事相上,以這個真理為住,曆劫以來,以此唯心三昧來侍奉恒沙諸佛。這時候,他這種追求世俗名利的這種習氣、這個顛倒想,消滅無餘啊!因為你一個人,他會產生煩惱,他肯定向外攀緣,一定住在事相。所以《楞嚴經》它是從根本對治,把你那種有所得心除掉以後,這些枝葉花果自然消失掉了。
不過蕅益大師說:這裡的歇滅無有是指他遠離粗的煩惱,就是遠離遍計執,但是沒有離開依他起。他知道外境是內心所變現的,所以沒有什麼好執著的,都是虛妄的。但是他對於能變現的那一念心──依他起的心,還是有所住;他遠離外境的住,但是他沒有遠離對內心的住。
他在什麼時候才有真實的成就呢?等到燃燈佛出現於世的時候,他把那個能變現的、明了的心──依他起,也把它放掉,這時候遠離外境的執取,也遠離內心的執取,成就無上妙圓識心三昧。這個以《唯識學》來說,是證得圓成實性,遠離遍計執也遠離依他起。遍計執──指的是外境的執取;依他起──是內心的執取。
這時候他所覺悟的真理是什麼呢?所有的聖道,一定是對真理的覺悟,我們看他是怎麼覺悟的?他能夠看到無窮儘的虛空,在虛空當中十方的國土,這個國土當中有『淨穢有無』;這個淨是清淨的四聖法界,這個穢是染汙的六凡法界,那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
有——從依他起的角度、從因緣果報,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叫做因緣有。
從本性來觀——它是自性空,叫無。
所以說: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那得看什麼角度來看。從因緣來看,它的確有它的假相;但是從它的真實義來看,它的確是本來無一物的。那麼這些『淨穢有無』,都是怎麼回事呢?都是我當下一念心之所變現,所以我了如是『唯心識觀』的緣故,我現在能夠一念心識流出無量的功德莊嚴。
佛陀在《楞嚴經》的前文,有一段講到:凡夫的一念心啊,流出種種的障礙,你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你就煩惱重重?為什麼佛陀心一動,那是無量的功德自在呢?這個地方佛陀說,你應該去好好反省,你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本質是沒有差彆,但是我們的心,怎麼就被我們操作得這麼的一個複雜障礙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有所住,不是我們本質有問題,是我們的作用出了差錯。如果我們能夠把心帶回家,你看──一念心識流出無量的功德莊嚴,而蒙佛陀授記、次補佛位,是賢劫未來的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第四尊,他是第五尊。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我整個下手處就是──觀察一切法,都是我一念心所變現的,而成就識心圓明;從一念的心識當中,成就圓滿的智慧,而悟入了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是二空真如,就是我們回歸到一念心性叫圓成實性。那麼遠離依他跟遍計執,我們前麵說過──先遠離遍計執,再遠離依他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斯為第一。
那麼眾生的顛倒想——唯識所住,是怎麼回事呢?凡夫是怎麼住的?怎麼執取的呢?
《唯識學》上說──我們凡夫的執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局部的執取。什麼叫局部的執取?叫隨所生所係──它的生命出現什麼樣的相貌,它就住在它自己所變現的相貌。比方說螞蟻,你看螞蟻牠的世界,牠就去住在這個糖果、餅乾;你給它一個黃金,你說:欸!黃金比餅乾值錢,它不管你,它就喜歡餅乾;你看這個鳥,鳥它的住就住在那個蟲,它整天隻看到蟲;那麼貓它的心就住在這個老鼠。懺公師父以前在齋戒學會的時候講《唯識學》,他講一個實際的譬喻:他說這個豬啊,公豬看到母豬扭扭捏捏,就覺得這個豬很豐滿;他說這個蛇,公蛇看到母蛇,欸…這個蛇長得很苗條。這就是隨所生所係!你變成一個什麼果報的時候,你說我今生很喜歡什麼,其實你來生喜歡的東西不一樣,你今生喜歡錢,你變成螞蟻你還喜歡錢嗎?不可能。但是那個攀緣的本質沒有變,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有一個小故事說──說有一個年輕人,他跟一個女眾相戀了三年,即將要結婚,後來這個女眾在結婚的前一個禮拜,跟另外一個男眾結婚了。這個男眾打擊很大,他覺得受到重大的創傷,就一病不起了。當然這個心病沒辦法治,他的母親很著急,找很多醫生給他看,也看不好。後來剛好有一個出家人,一個行腳僧從他的門前經過,他母親就覺得這是一個希望,就把這個師父請進來,希望這個師父跟這個年輕人開示、開示。
這個行腳僧,他一入定啊,就知道,哦!是怎麼回事,他知道了。他就叫這個年輕人睡一下覺,休息一下…你太累了。那麼這個年輕人在睡覺當中,這個出家師父就以他的神通力,讓他看到他過去生的因緣。這個年青人在睡夢當中,看到───一個茫茫的大海,就在大海的岸邊,出現一個女眾的死屍;這個女眾,可能是一時不小心掉到海裡麵死掉了,死掉以後,大海就把她衝到岸邊來。欸,有一個人走過來了,這個人看到死屍以後,動了悲憫心,搖搖頭,哎呀!真是可憐,就走掉了。過沒多久,又來了第二個人過來,看到這個死屍,又動了慈悲心,慈悲心是更強烈了,就把衣服脫掉,蓋在這死屍上,給她幾句祝福就走了。沒多久,第三個人又過來,看到死屍,他起了非常強烈的慈悲心,就挖了一個坑洞,把她埋在坑洞裡麵,入土為安,把它蓋好,上麵再放個十字架就走了。
這個年輕人在夢中,看到這些之後,他就醒過來了,師父就對他說:你看到你前生了?是啊!他說:你是第二個人啊,你衣服給她,所以她陪你三年,你也夠了!她嫁給第三個人,第三個人幫她埋葬,她要用一生來陪伴他。因緣不同啦!對不對?
我們經常會覺得──好像彆人對我們不夠好,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說,我們過去生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因緣?所以一個人要能夠認命,很多事情是很好處理的。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先求認命,再求改造命運;你先相信你今生是業力變現的,你要先相信;一個人不能認命,你就很難修行。
其實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是息息相關,你今生你脫離不了過去的;我把過去切割……隻有佛陀做得到,你肯定被過去業力所牽引的,那麼今生當然也會牽動到來生,所以我們對於今生的因緣,真的是要認命放下,但是你的重點是在未來──開創未來。
當我們在做善法的時候──不夠用心,隨隨便便的去做,你來生你就不要去埋怨,為什麼你的功德是這麼少,彆人的功德是這麼大,因為彆人在因緣當中,所付出的心力是不同的。所以過去可以讓我們當檢討,為什麼我的生命的因緣是這個樣子?他的因緣是這樣子?他就是多一份的用心嘛!同樣一件事,同樣的拜佛、同樣的持咒,為什麼他來生是這麼一個廣大功德,而我今生是這麼微小呢?就是你是不是把那個心放進去。
所以說萬法唯心──你前生的用心,把今生的果報創造出來了,這一部分認命,反正過去也不能改變了;但是你今生點點滴滴的用心,又開始在累積來生的果報,這個地方你要注意了!
這就是唯心識觀的整個思想──唯識所現,唯識所住,唯識所變三個內涵。
己二、開顯真實(分三:庚一、值佛稟教。庚二、依教修證。庚三、牒證結答)
前麵的整個圓通,佛陀所開顯的,都是在破妄,破除對假相的執取。以下的耳根圓通它偏重在對真實心性的觀照,以觀照真實來破妄,對於真實的發明就比較詳細了。
庚一、值佛稟教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個修耳根圓通的值佛稟教:他是遇到了佛陀而稟受教法,當機的菩薩是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有兩層含義:
首先,從因地上來說──因為這位菩薩在因地當中,依止耳根的反聞聞自性而證入圓通,從耳門而入,所以叫觀世音。
其次,從果地的妙用來說──這個菩薩在救拔眾生的時候,他是靠彆人稱念他的聖號,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而觀世音菩薩就觀其音聲令其解脫,所以在果地上,菩薩是尋聲救苦,從音聲當中來救拔眾生,所以叫觀世音。
這位菩薩即從座位而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說:我回憶我過去,在做凡夫的時候,在無數恒河沙劫之前,有一尊佛出現於世,這一尊佛是古佛觀音——觀音如來。我在那個時候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這時候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修三昧的三個次第: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蕅益大師說:什麼是聞慧呢?聽聞法義覺悟自性。我們剛開始聽聞到《楞嚴經》法義之後,知道…原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我們有一個真實的心性。剛開始是一種信心,所以聞慧本身沒有調伏煩惱的力量。哦,原來我心中有一個家,但是你還沒有回家,你知道有個家。
二、思慧──安住真如,調伏妄想,你開始念念起觀照了,遇到事情你不再馬上住下去了,你遇到事情,先把心帶回家──回光返照,問你自己你當下的念頭,是從什麼地方來?開始做回光返照的功夫,把我們一念心,安住在真理,先把心安頓好,再來處理問題。
三、修慧──就是旋根脫塵,斷惑證真,加上禪定的加行,開始斷惑證真、脫離外塵、脫離六根。
這就是整個修學三昧的次第——聞慧→思慧→修慧三種次第,這是他過去一個簡單的因緣,再看他的依教修證:
庚二、依教修證(分二:辛一、總敘圓修。辛二、彆明破陰。)
依止聞思修入三摩地,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
辛一、總敘圓修
先看第一段,攏總的敘述他整個修學的方法: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耳根圓通的重點,就在這一句話──初於聞中。
我們整個《楞嚴經》的修學就是:要把心帶回家,把生滅的、妄想的心,一個住在事相的心,回歸到一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個離相的心性。但是問題是──心性是無相的,你怎麼觀呢?所以肯定要借假修真。這裡他所假借的是什麼呢?聞。
聞是什麼呢?
比方說──我們現在請維那師,敲一下引罄…鏘…我們聽到聲音的時候,不要住在聲音,你回光返照,你為什麼聽得到聲音?能聽是誰?聽聲音的是誰?把那個誰找出來。說:為什麼桌子聽不到聲音?為什麼你就聽得到聲音呢?聞,因為我們耳根當中有個聽聞的功能,你就從那個地方進入。生死凡夫是從聞裡麵出來,聽到聲音就向外攀緣──住在外境,然後被外境綁住,不得自在。
這裡的初於聞中──就是從耳根當中能聞的功能,然後反聞聞自性,從這個地方去找到我們的家。怎麼找呢?入流亡所。前麵是講那個門,那麼這個門進去以後,怎麼辦呢?入流──就是觀照真如,叫入於真如之流,不是入於生死之流,入於法性真如之流。那麼入流──指的是它的觀照的智慧;亡所──是指它的一個所破的執取。什麼叫所呢?就是五陰──對色受想行識五陰的執取的心叫做所。所以他念念正念真如的時候,就把他對五陰的執取消滅了。
我們看附表第七:
耳根圓通就修這一句話──『入流亡所』
你要把妄想破壞──
你一定是先要有智慧──先有入流;就是你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方法,慢慢的入於真如佛性之流,也就是──你慢慢的安住清淨的真如、無相的真如。
這樣有什麼功德呢?消滅了五陰假相的執取,把這個五陰的妄想慢慢的消滅了。
這個五陰的妄想──在本經當中是配合六結,比方說色陰:
從眼根來說──是明、暗,光明跟黑暗。
從耳根──來說是動、靜,動就是有聲音,靜就是沒聲音。
從鼻根來說──是通、塞,是暢通的或阻塞。
從舌根來說──是恬、變,平淡無味叫恬,變就是酸甜苦辣…各式各樣變化的味道叫變;恬是沒有滋味,變是有滋味,這個是舌根的兩種障礙。
從身根來說──是合、離,你跟身體是合—接觸,或者是分離。
從意根來說──是生、滅,生就是有想,滅就是無想。
一、這色塵當中,以耳根來說──是動靜二結,就是動結跟靜結兩個結。這個結就是繩子打結那個結。二、受陰──受陰有一個叫根結。三、想陰──叫覺結,它為了顯那個明了的覺性,覺心現前,這個是想也是個結,你要住在這個地方就變成障礙。四、行陰──是空結,一種無相的、空的相狀出現,它也是一個結。五、識陰是滅結,所有生滅的因緣消滅了,一種不生滅的相狀現前,這也是一種結。所以在耳根當中是六個結──動、靜、根、覺、空、滅,剛好配合五陰。
辛二、彆明破陰(分五:壬一、圓破色陰超劫濁。壬二、圓破受陰超見濁。壬三、圓破想陰超煩惱濁。壬四、圓破行陰超眾生濁。壬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壬一、圓破色陰超劫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