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1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1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2 / 2)

我們在回家的時候──第一個先把心從外在的六塵帶回來!因為我們的心,雖然五陰都是一種執取,但是要從外麵先破壞。古德講一個譬喻說:我們現在穿五件衣服,你當然先脫最外麵那一件,你不可能先脫裡衣!五陰它是一層一層的,色陰破了→受陰才現前;受陰破了→想陰現前…。所以我們現在把心帶回家,是五個次第──先從外在的塵相當中帶回來。那怎麼帶回來呢?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所入就是我們對於六塵的執取,叫做所入。我們住在耳根來說叫做動相、靜相,堅固的把它執取,彆人一講什麼話,我們心就住在上麵,即便沒有人講話,我們也是住在一個沒有聲音的相狀。那麼這種有所住的心既寂,被這個回光返照的智慧給慢慢的破壞了,這時候我們對於外在的動相、靜相,清楚分明,但是我們不再受到它的乾擾,了然不生,就是不再生起執取了。有聲音也好,沒有聲音也好,我們很清楚的知道;我們善用這個聲音來弘揚佛法,我們善用聲音來讚美佛陀,但是我們不再被聲音所係縛了!

在禪宗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天德山禪師去參訪龍潭禪師。看這意思…走了很久的路,所以他到龍潭禪師道場的時候天黑了,龍潭禪師慈悲啊,就親自為他安單,拿一個蠟燭走在前麵,德山禪師走在後麵,快到寮房的時候,龍潭禪師突然間把蠟燭吹熄!本來是光明的嘛,突然吹熄…一片黑暗,德山禪師當下開悟!因為我們一念心性本身──不是明相、也不是暗相,但是我們隨緣遇到光明就看到光明,遇到黑暗看到黑暗,所以他從明、暗的變化當中,回光返照──見到明、暗的是誰?他從他遇到境的刺激──回光返照,看到他離相的心性。

《楞嚴經》的意思是說──

其實:我們生命的每一個事情,都不是你生命的全體,隻是生命的一部分,乃至於你今生,也隻是你無量的心性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你為什麼一定要把它看那麼重呢?你今生隻是一個心性當中的一個小水泡,一個大海的一個小水泡,如此而已。當然你好好利用這個水泡,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功德,但是你要住在上麵,那你就是一個小水泡,如此而已。你要無所住,這個水泡才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把你帶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對於五陰的執取,隻有兩個字,就是──

要你放下。你不放下——你回不了家,你就永遠在那個地方打轉!

你一個廣大的大海,你隻認那個水泡,那你就很狹隘了!所以我們首先要放下的是什麼?外在的六塵,動靜二相,明暗二相,放下!但是放下,可沒叫你去把它破壞,你還是清楚分明的。不是說放下,我現在眼睛把它閉起來,耳根不要聽,不是這樣!你照樣聽,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但是你的心不要住在上麵,關鍵在這個地方。

壬二、圓破受陰超見濁

前麵是一個外在的色塵,這以下是內心的作用──感受、想象、造作、了彆,這都是內心世界的放下。前麵是放下外境,這裡是放下內心。我們看感受:

【如是漸增,聞所聞儘。】

其實《楞嚴經》它整個方法都一樣,隻是過程不同,就好像我們回家坐火車,經過了台中站、桃園站、台北站,但是火車是一樣的,方法都是回光返照,沒有什麼差彆。它的整個過程,色陰一破,如是漸增,這個漸增,什麼漸增呢?你回光返照的功夫漸增了。

所以:聞所聞儘,第一個聞就是耳根當中能聞的功能;第二個所聞,是所聞的動靜二相。前麵是把所聞的動靜二相消滅,這個地方把能聞的那個受——那個根的受給消滅了;前麵叫脫離外塵,這個地方是脫離內根。感受──我們一個人被感受牽縛,在《楞嚴經》上說,就好像一個人作惡夢。你看你作惡夢的時候,雙手都在、雙腳也在,但是你不能動,手足雖在卻不能動;表示說,我們明明知道說這樣做不好、我們也不想起煩惱,但是你就一定要起煩惱,為什麼呢?因為你就是住在感受,你不得不被這個感受來牽引。這時候我們慢慢對感受,也慢慢這個感受也放下,這個是聞所聞儘。

壬三、圓破想陰超煩惱濁

這是放下對心中的想象──

【儘聞不住,覺所覺空。】

儘聞不住──第一個儘,指的是動詞窮儘;窮儘這個聞,這個聞是感受。這等於是把前麵的文再重複一次…儘聞——窮儘對於感受的執取,把這個執取給消滅了、窮儘了,叫儘聞。不住,就是你內心不生滿足之想,你繼續的回光返照、繼續的走回家,不要住在這裡。

到最後有什麼好處呢?覺所覺空。我們一個人感受消滅以後,就產生一個覺──靈靈覺覺的一個明了的心現前,這個就是你的想象,這時候覺所覺空──能覺的心跟所覺的境,都把它空掉,就是把你心中各式各樣的想象,也把它消滅掉,或者說把這個想給放下。當我們把這個想放下以後,古德說是如鳥出籠啊,生死自在啊!

淨土宗的祖師說──我們凡夫的想象,不管你怎麼想,想好的、想壞的,一定跟貪戀娑婆有關係,一定帶有一種貪戀的心。所以我們要建立對淨土的想象,第一個先把娑婆世界徹底的放下,然後重新再提起來。

壬四、圓破行陰超眾生濁

這更微細了──行陰,這個行陰就是內心的一種生滅的造作: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空覺極圓──是承前麵想陰的文。空就是空觀的智慧;這個覺我們前麵說過,覺結就是──想陰。他把跟想陰相應那個覺,空掉了,而且空到一個圓滿(極圓就是圓滿)。對於心中那個靈靈覺覺的覺心,是徹底放下了。那麼覺結一破壞,空結現前,類似那種無相的虛空的相狀現前,這個空就是──行陰。

這時候空所空滅──第一個空,是空觀的智慧,把這個所空,對這個空相的執取,也消滅了。那麼空相消滅以後,這個時候是什麼相貌呢?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有為的生滅之相就沒有,這個時候無為的不生滅相現前。但是這個無為的不生滅相還不是真如,它還是識陰。

行陰──是我們整個生滅因緣當中的所有的動力。生命的水流為什麼不斷在動?就是因為有行陰,這個行陰是一種很微細的執取。要以淨土宗來說,帶業往生,你把想陰消滅了,你肯定就可以達到臨終的正念,不一定要破壞行陰。當然聖道門那這五關都要破,但是你今天以淨土宗的角度,你隻要把貪戀娑婆的想法放下,就可以。所以淨土宗它是帶業往生的,它是不斷惑的。淨土宗要你把外境放下、把感受放下,把心中對娑婆世界的想法放下,然後再提起佛號,基本上你是臨終正念分明是可以做到的。

壬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識陰──就是那個寂滅的相狀: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那麼忽然──這是一個關鍵。這位菩薩從一路走來──放下了外境、放下了內心的感受、放下內心的想法,也把那個依稀彷佛空的相狀也放下了,這時候寂滅現前,內心當中一片的寂滅。這個菩薩還是不能住,因為你還沒有徹底回家,所以他繼續的回光返照,他還是問這個寂滅相:你從什麼地方來?這時候突然間,在打坐的一念寂靜心當中,啪!一念無生的智慧現前,最後就把那個寂滅相…那個假相也給破壞了。超越世間的有為諸相,也超越出世間的寂滅的無為諸相。十方圓明是指他的功德──一念心性就是指的十方圓明,這種大圓鏡智,真俗雙照,他的心性開始對一切法觀察即空、即假、即中。那麼在一念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心中,他內心成就兩種殊勝的功德:

一者,上契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他能夠跟十方諸佛,分享無量無邊的常樂我淨的功德,本來微妙、本來覺悟的一念心性,跟十方諸佛具足無量的安樂。這個慈力,就是有成就安樂的力量,這是約──自受用。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那麼他又有一種大悲心,能夠隨順一切眾生,能夠拔眾生苦。也就是說,他能夠作普門示現,他能夠變成一隻螞蟻來教化螞蟻,他也可以變成無量無邊的相貌,來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所以,佛菩薩的心,他是超越的:第一個他通於佛陀。第二個通於眾生。通於佛陀是約著他自受用,他能夠跟佛陀三乘共坐解脫船,共同安住在一念心性的解脫船當中,但是他又同時能夠跟眾生產生感應來救拔眾生。

庚三、牒證結答

這個十方圓明有什麼好處呢?

正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兼明授記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結示名稱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佛陀問我圓通的方法──從我個人來說,我是從耳根修學圓照三昧。

什麼叫圓照三昧?從耳根聽聞當中,我不向外攀緣,而是反聞聞自性。我就經常問我自己一句話──我為什麼能夠聽到聲音?我那個能聞的功能是從什麼地方來?回光返照,結果成就了緣心自在。我那一念心,不再被外在的塵境乾擾,也不再被內心的根、識所乾擾,而入於法性之流,成就真如三昧,乃至於成就無上菩提,斯為第一。

這時候,他就稱念一句:釋迦世尊!彼佛,(這個彼佛指的是古佛觀音如來)彼古佛觀音如來,他讚歎我善巧成就圓通法門,在整個大菩薩法會當中,就正式授記我的名號為觀世音。因為我在因地的時候是觀聽,從觀照耳根而成就十方圓明(十方圓明──我們前麵講過上合十方一切諸佛本妙覺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上合下化,所以叫做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這個地方等於說出了──整個圓通所成就的功德,就是一念心成就十方圓明。

說:我們今天的妄想一天到晚在外麵攀緣,我把心帶回家,我把世間塵勞的相狀都放棄了,我把我應該享用的名放掉了、利也放掉了,我該享用的都放掉了,那我得到什麼呢?你得到了十方圓明。

我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就知道什麼叫十方圓明,一個有關大悲咒的故事:

大概在十五年前,台中蓮社有一個叫普愛姑的居士。這個普愛姑有一個媳婦,住在台東,這個媳婦身體很健康、很喜歡做事。後來懷孕八、九個月,有一天她就坐在客廳想啊:我即將要生小孩,我生小孩就不能去工作,所以我應該在這個時候,還沒有生產之前,把家裡整理一下。她就裡裡外外把整個房間打掃一遍。但是一個人一工作就很投入,就忘了自己的身體,等到她工作完之後,她想:壞了!太勞累了。結果她就覺得:不對啊,懷孕八、九個月,這個胎兒應該會動的啊!手會動、腳會踢,怎麼一整天胎兒都不動了呢?結果如是過了三天,胎兒都沒有動靜,她就有個不吉祥的預兆,趕快去看婦產科醫生。婦產科一掃瞄說:你這個胎兒已經死掉了,動了胎氣,太嚴重了,你現在要趕快開刀把他拿出來。

這時候她的媳婦就很緊張啊,不知道該怎麼辦啊,趕快找她的婆婆,就是普愛姑。普愛姑趕快帶她去大醫院作檢查,答案也是一樣,胎兒已經是胎死腹中了,要儘快拿出來。這時候普愛姑居士就對她媳婦說:你現在啊,反正你就最後一個關卡,衝衝看,持大悲咒!她們兩個在那一天當中,就持了一整天的大悲咒。當然那個時候心力很強,持了一整天之後,再把大悲咒水喝下去。第二天起來,胎兒又開始動了!去檢查,欸…這胎兒活過來了!

所以:這尊菩薩是怎麼樣?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就是說:為什麼我們一念心,跟大悲咒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加持力啊?因為佛菩薩功德是雙向的!我們說阿羅漢的功德是單向的,你看我們憶念阿羅漢沒有什麼感覺,阿羅漢他的心,可以從生滅的因緣,回到不生滅的功德,但是他沒有回來的路。

你看!佛菩薩的心是雙向的:

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雙向的。

雙向的心他怎麼辦呢?他就把他的功德安住在他的聖號,安住在他的咒語。所以你看我們跟佛菩薩就能產生感應,為什麼?因為佛菩薩心本來就是雙向的。

我們在成佛之道這當中,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的過程是很重要的,我們真的是要離開娑婆世界的因緣,但是你是怎麼離開的,會影響到你未來是什麼功德。你是用斷滅的方式,把它全部都斷滅的方式而離開的,你以後要回來就很難,你把你的成佛之路,全都斷了。你可以選擇逃避,當然可以啊!你可以充滿著厭惡離開娑婆世界,當然可以,但是你總有一天你要回來,你要成就十方圓明,你就很難回來了。

我希望我們在成佛之道,你要有一個比較長遠的眼光,而不是說我趕快先出去,不是這樣!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是從假入空,但是你有一天還要從空出假。

《楞嚴經》這一條修行之路,有什麼好處呢?

它的方法就是你要在不壞假相的角度離開娑婆世界。假相沒有錯,你現在用一種極度厭惡的心來破壞假相,那你以後怎麼辦呢?你後半段──你要成就菩薩階位,你怎麼走呢?你想過這個問題?你怎麼回入娑婆呢?

所以本經的方法,提供我們成佛之道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就是──你不要破壞它,你隻要不隨妄轉就好——無住。你到極樂世界去,你下一次再回到娑婆世界,你還是可以跟眾生結緣,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因為你剛開始離開的時候,你就沒有破壞眾生的假相,你還回得來。

《楞嚴經》的好,不是隻有斷煩惱,如果是要斷煩惱,那小乘方法多的是,它這個斷煩惱是沒有後遺症,問題在這裡。小乘的方法用非常激烈的方法,其實那個問題後麵很麻煩。你看在《維摩詰經》,佛陀在彈偏斥小,歎大褒圓,阿羅漢對自己的悔恨,他當初不應該用這個方法來斷煩惱的,可以選擇更好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有誌於──想要成就大乘的功德,你的目標就是追求十方圓明,那你未來的功德是雙向的──上合十方諸佛,下合六道眾生。當然,你要成就這樣的功德,你的因地就是不能壞假相。

我希望大家要知道:我們不是斷煩惱,我們是在轉煩惱。

人生是轉,而不是要你去斷,你斷了它,你以後怎麼辦呢?你對於因緣所生法,你怎麼辦呢?

諸法因緣生──你掌握一個圓滿的方法,你自然產生圓滿的功德。

你選對了正確的方向,你自然達到相應的目標,所以這個方法是很重要的。結果不是問題,你的過程會影響到你的種性,也就影響到你成佛的快慢。不是說:你先學佛你就先成佛,不是這樣子的!你看看《法華經》你就知道,先走的,不一定先到啊!看你坐什麼車乘,你坐了大白牛車,你就很快!有些人他煩惱就斷得很快,而且他修行是修得很正常,有些人是越修、個性越奇怪,這就是有問題了,方法不對啦,不夠善巧!

好,那我們到這個地方,把整個自力的法門——把心帶回家,自力法門回家的方法都講過了,我們下一堂課講,從一個他力的角度怎麼回家,下一堂課再來說明。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心神變 影中先生 穿越後我成了人生贏家 驚!獸世萬人迷竟是純人類 毛茸茸哨兵?那疏導也不是不行 武道燃星 驚天大瓜,我在幕後爆料成神 夫君厭我便改嫁,王爺懷裡不香嗎? 渣了仙門大佬後,我被死纏不放了 盜墓:逃不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