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附表九──憶念佛號功德以生信心: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本尊相應法。既然是一個本尊所加被的法門,所以整個修學的目標,就是達到感應道交;因為你沒有感應道交,你就不能啟動佛陀對你的加被。但這個感應道交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淨土的感應道交跟外道的感應道交是有所不同的。
外道的感應道交:
它是心外求法。你看:外道他們的感應神通,你一聽就知道是向外攀緣的,好像你自己都不要做準備,完全靠外在一個強大的力量,來主導你,它要你活你就活,它要你往生你就往生,佛教沒有這種思考。那你這樣子講不是心外求法嘛?離開一念心,有一個真實的法來主導你--標準的外道──道在心中之外。
〔淨土宗〕的感應道交:
正如華嚴經說的: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你的心準備好了,佛陀就顯現在你的心中,你有一分的準備,佛陀顯現一分的力量;你有三分的準備,他給你三分的加持;你有十分的準備,他給你全部的加持。這才合乎佛教的緣起論,就是一切唯心造。
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老是心外求法,弄到自己邪知邪見,結果一事無成。你那個方法錯誤!整個淨土宗,你不要管是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那跟你都沒有關係。重點是:你那個明了的心中,你把資糧準備好了沒有?關鍵在這裡,跟佛陀那個多遠都沒有關係!
在本經當中提到──我們要準備的資糧有兩個:一個是憶佛,一個是念佛。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見就是感應。憶佛主要是一種智慧門,一種內心的觀照;念佛是一個禪定門,心中的專注;這兩個缺一不可,就像眼睛跟腳一樣。
在觀照當中,淨土宗的人,你要成就兩種的觀照:
第一個、觀照佛號的功德以啟信心。我不知道諸位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對佛號了解多少?你是不是能夠真實的觀照佛號的功德?諸位知道信心是怎麼生起?信心來自於智慧──才能夠斷疑生信啊;不是說,哦!我有信心。什麼叫迷信?什麼叫真信?你什麼都不懂這叫迷信,迷信的力量是薄弱的,因為你疑根未拔。我不相信你對一個陌生的東西,你會通身靠倒,我不相信,我們不可能相信。我們對一個很陌生的東西,對它一無所知,你會把身心世界完全交給他,不合常理!所以一個人能夠在臨終的時候,把佛號現前的時候,能夠真實的把身心世界交給佛號,那一定是要真實的觀照佛號的功德。正見才能夠斷疑生信,啟發我們真實的信心,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定可以救拔我,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觀照淨土的莊嚴以發願力。前麵的信心是啟動他力門,這個以下的願力呢,就是啟動果地教。信心是比較容易建立的,其實願力是相對比較困難,有些人他對佛號有信心,但是他對往生淨土,他不一定有這個願力,所以他在念佛的時候,隻啟動了他力門,並沒有啟動果地教。一個正確的念佛人,他應該信心、願力都要具足,以這樣的心態,你才有資格來念佛。念佛的人,當然他的所觀境有觀想、觀相、持名,但是持名最為穩當,下手易、成就高。
這句佛號怎麼念呢?
印光大師說: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注:阿彌陀佛)
淨土宗它是以音聲來攝心的。說: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誰代表阿彌陀佛呢?就是音聲,它是一個音聲佛事。所以這個佛號你要透過三個次第:
第一個念——心念,念從心起,從你皈依的心生起,這個時候沒有聲音;
那麼聲從口出,那麼經過你嘴巴的振動,要創造一個音聲當所觀境;
第三個再把它聽回去。
所以念佛法門它的整個攝心的方便就是──聽你自己的音聲。你看打佛七,有很多人不出聲的,其實這個對你非常不吉祥,你的所觀境是音聲,你自己不去創造音聲,那你要跟著誰走啊?打佛七是跟著你的聲音走,你不能跟著妄想走,所以你必須把你的所緣境要清楚的現出來。
我們這個明了的心──淨土宗是有相行,你前麵要有一個所緣境來帶你!你說…你信心具足、願力也具足,都準備好了;準備好了,接下來做什麼?就是創造佛號…然後跟隨佛號──
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你不創造聲音,你的所緣境變成第六意識的法塵。
念法塵跟念音聲有什麼差彆?
法塵的所緣境──你看《楞嚴經》講到,是非常闇鈍、非常模糊的。你用心去憶念你的法塵,你耗損的精神體力,是聽音聲的好幾倍,這是非常辛苦,入道多辛苦!所以念佛人,你最基本的條件,你嘴巴一定要振動,即便你輕微的振動都可以,就——金剛持,聲音在唇齒之間,你嘴巴隻要有微微的振動,它就是一個聲相,你完全嘴巴不動,那就變成法塵,那就糟糕啦!你很難抓住佛號。淨土法門是你要跟著你的音聲走,創造一個音聲→然後再聽回去→然後再創造一個音聲→再聽回去,一念相應一念佛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你一定要聽你自己的音聲。
其次十句成片三三四──
印光大師說:我們把十句佛號當作一個循環──吸一口氣念三聲,吸一口氣念三聲,最後再念四聲,形成一個節奏,妄想不容易插進來。一個是專注力,一個是相續力。
淨土宗的修學次第,要注意:是以觀照力來引導專注力!
古德常講一句話:一句佛號,信願具足。很多人嘴巴念佛,但是你不一定是修淨土法門。你看我在竹山──我遇到一個一貫道的信徒,他也很喜歡念佛!我說:那你為什麼喜歡念佛呢?他說:師父啊!你不知道,我做生意很辛苦,我事情忙完以後,很累了啊,但是我在佛堂念佛,我覺得精神很好,幫助我攝心、充電。我說:那你相信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相信淨土莊嚴殊勝嗎?他說他完全不相信!你說他會往生嗎?不會往生。因為佛陀不能主動。這個人他多少應該有啟動他力門,因為畢竟名號是萬德莊嚴,但是我相信他信心是薄弱的。
淨土法門最可怕的是愚癡,因為你不知道佛的功德,你就產生懷疑,你就假設佛陀不能救拔你,你在念佛的時候,你就三心二意,念不下去,糟糕啦!問題在於你自己,問題不在於佛陀,因為你了解不深—信不深,所以行就不切,你念佛的力量就受到障礙了,阿彌陀佛要救拔你都有問題。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那個明了的心───你真正的把自己的萬緣放下,真正的達到通身靠倒,這是念佛的標準。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八個字是淨土念佛法門的最高指導原則。把你一個明了的心啊,全部交給阿彌陀佛的聖號!但這個是不容易的,你要把你疑根拔掉,你一定要經過學習、透過觀照。
那我們怎麼去觀照名號的功德呢?
我們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有關名號的功德,簡單的提出五點:
第一個、念佛法門的第一個特點消除災障。因為阿彌陀佛本身是無量的光明,這光明的加持,能夠消除我們的災障。其實很多念佛人,雖然沒有明顯的感應,但是你冥冥當中,很多的災障,阿彌陀佛的名號已經把你消滅掉了。我在幾年前,我到一個居士團體去共修,有一個男眾居士差不多五十出頭,他拿他以前的身份證。他說:師父啊!你看我以前是長這個樣子。我一看,哎喲!好像道上的兄弟啊。我說:欸,你現在麵容怎麼這麼慈祥?他說:我就是拜佛、念佛。欸!真的那個相貌完全不同。相由心生以前就是一個業障相、苦惱相,現在的那個相狀慈悲莊嚴,因為你經常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的廣大功德,你一旦去憶念他,他馬上就進入到你的身心世界,幫你消除災障——光明的攝受這第一點,這個是約滅惡。
第二個、增長福德。在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四十三願──聞名得福。在阿彌陀佛的願力當中,其中有一個願說,你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即便你臨終的時候,出一點差錯沒有往生,你來生也是生於尊貴之家,受人尊重,而不會生長在卑賤之家。因為有名號功德加被,來生生在尊貴之家,增長你的福德力。
第三個、善根堅固,聞名不退。那麼即便你沒有求往生的心情,你憶念阿彌陀佛,也能夠在你修菩提心的時候,能夠成就不退轉;遇到障礙的時候,你總是覺得冥冥當中,有一種力量來支持你,來幫你破除障礙,使令你菩提的善根更加的堅固。那麼這個力量來自於誰呢?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善根堅固。
這三個都是約著他力門,沒有往生的平時的情況。以下兩個是約臨終,其實我們念佛主要是約後麵的第十八跟十九願。
第十八願──我們叫十念必生,就是十念必生願。
第十九願──我們叫臨終接引。蕅益大師他把十八願,判作專修;把十九願判作圓修。這三業專修──十念必生願,我們解釋一下:
專修法門──它主要攝受的是中下根的人,它修行的重點有三個:
第一個、至心信樂。
第二個、欲生我國。
第三個、乃至十念。這個乃至十念是臨終的十念。
善導大師在解釋這個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時候,是偏重在至心信樂,他是以信心來攝受願力跟行持,他是以信為根本。
善導大師說──第十八願要怎麼修呢?(有兩個重點)
(一)你要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因緣。這個關鍵就是說──一個人能夠至心信樂的基本條件,你要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
我在新加坡打佛七的時候,很多居士跟我講說:師父啊!糟糕,我怎麼佛號念不起來,佛號抓不住,念一念就丟掉,念一念就丟掉,好像抓不住佛號。我說: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嗎?他說:哦,要有這樣的思考嗎?
我們一念心啊,有善業、有惡業,當然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善業會比較強,我們有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但是諸位要知道,我們在修淨土宗的人,你要思惟你的善業?還是惡業?思惟善業啊?思惟善業你越思惟越有信心,越有信心你就不想皈依啦!說:我為什麼要皈依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皈依我呢?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必須被救拔,這個很重要啊!就是說,你為什麼願意很謙卑的歸依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下,這一點認識是很重要,你要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自己根本沒有力量出去,這個是修皈依的根本思想,第一個。
表麵上我們造了很多善業,其實我們內心有無量無邊的罪業,都在裡麵睡覺啊。所以我們的思考要深層一點,不要看今生而已,那個無量的生死輪回,所造的罪業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要相信我自己是一個苦惱的罪惡眾生,我從現在開始,即使我都不睡覺、也不吃飯,每天精進的修行,我還是沒辦法離開三界;就是你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你必須被救拔。
那誰能夠救拔我呢?這怎麼辦呢?
(二)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關鍵在這四個字──『無疑無慮』。我們一個人,平常沒有念佛的時候,心中有很多的苦惱、很多的恐懼,這個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還是產生恐懼、還是產生不安,表示你沒有真正的皈依阿彌陀佛,你還在打妄想。以善導大師的標準,一個人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即便心中有妄想,也不能隨妄想而轉,叫做『順從本願』。
什麼叫做懷疑?什麼叫做憂慮呢?
善導大師說:第一個、你相信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不能往生,這個人沒有順從本願,你順從你的妄想。第二個、你認為你福報不足,不能往生——順從妄想。
一個人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他心中沒有任何念頭,完全把身心世界——[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個叫做順從本願。
這個跟我們修理觀有點相似,把自己的身心世界空掉,然後那個明了的心,完全的靠在一句佛號上,這叫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所以這整個第十八願的修學,你看…諸位要知道淨土宗,對佛號的要求不高哦,你看看乃至十念…這個我們不一定解釋成十念,有人說解釋乃至一念,不管一念、十念,總而言之,數目不多。淨土宗對佛號數目的要求是不高的,但是對你的信心跟願力是百分之百的要求,九十九分都不行,那個皈依的心,不能有任何差錯。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的傳承,淨土宗是很強調信願的,你往生與否,是信願之有無;品味高下,在持名之淺深!
信願的栽培在哪裡呢?
第一個、你相信你是罪惡凡夫,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力量;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然後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臨終的時候,以你強大的信願啟動佛陀的他力門、果地教,然後感應道交往生。這是第十八願的特點,以強大的信願成就。
那麼第十九願呢?它的特點跟第十八願不太一樣,我們解釋一下:
第十九願蕅益大師判作圓修——圓修六度,它是屬於偏重善根之人,那麼它的特點是什麼?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第十九願他的修行跟第十八願不同,來自於兩個特點:
第一個、他內心的胸量是廣大的──他發菩提心。第十八願他的心中所緣境──偏重在緣自身的生死的痛苦而希求出離,希求救拔而產生皈依,偏重在緣自身的身心世界。那麼第十九願,他緣的是──無上的佛道跟法界的眾生,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所以說第十九願,它的特點是發菩提心,心量是開闊的。
第二個、他的福慧兩種資糧是廣大的──廣修福德、智慧兩種資糧。這第十九願的人,發了菩提心,修諸功德,為什麼最後是求生淨土?因為他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這第十九願的菩薩,因為他考慮到整個末法時代的修學啊…多諸障礙──所謂的五濁惡世,魔強法弱,他考慮到整個生命的退轉,所以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所以第十九願偏重在發願。
菩薩道最大的障礙──
我們如果走難行道我們發覺──對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死亡的問題,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分段生死。因為分段生死讓我們整個生命的善根,不能一加一等於二,它不能把我們生命的善根累積起來。你看諸位…你們今天能夠放下世間的塵勞來這個地方聽聞佛法,應該都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不是今生才修學的。但是我們為什麼這麼多生多劫的流轉,現在還是這樣子呢?因為我們的善根不能累積!蕅益大師講得很清楚──惑業求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你看連蕅益大師都有這種感歎,蕅益大師的修行力量多大!他說:我這修行在斷煩惱啊,就像泥土把它捏成坯器;坯器就是那個陶瓷,把它捏好的還沒有燒,下一場雨,糟糕了,又變成泥土。我們乘著過去的善根今生來投胎,二、三十年糊裡糊塗,福報大的人很快樂,業障重的人很苦惱,不管苦惱快樂都是醉生夢死。突然間醒過來,欸!知道佛法要修學,三十幾歲一直修到五十幾歲,經驗最好、煩惱也淡薄、善根也強,但是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你看一個人修行最得意就是這五、六十歲的時候,但是死掉;死掉以後,來生再來,再來一次,也是一樣,隔陰之迷,糊裡胡塗的過了二、三十歲,醒過來了又三十幾歲了,又開始用功、用功,用功到最後死掉了。這個分段生死是很嚴重的問題,把我們的善根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不能把它串起來。
蕅益大師說:整個成佛之道,最難跳脫的是三界分段生死這部分。
他說:你三界分段生死跳出去,後麵的變異生死亂不了,後麵就很好走了。其實成佛之道最難走的,就是我們這一部份,從凡夫位跳出分段生死。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這個船要離開這個大地,前麵那個地方,地心引力不斷的吸你啊,你很用力才能夠跑出去,等到你離開了地心引力的時候,那條船就任運的前進!你就是在船上睡覺,它也前進了,這法身菩薩修行,沒有像我們凡夫這麼辛苦。
所以,蕅益大師說,在惑業求斷猶坯器的情況之下,他是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思考,就道儘了修十九願的心態。我們要很務實的麵對生命,我覺得我們修菩薩道不要意氣用事;你要去思考,我來生有兩個選擇,你隻有兩種選擇,你不可能到涅盤,你要嘛在娑婆世界,要嘛在極樂世界,你隻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多諸障礙,一個是五塵說法,你要早做準備。所以我們往生的願力,那個方向,你要早點決定,就像一棵樹,你要不斷的往西方的方向走,不論是什麼樣的因緣而斷去,那棵樹自然就會往西方倒下去。所以在淨土宗當中,我們的修學有兩個思考:第一個是十八願──以信心來攝受願力跟行持,感應佛陀而往生;十九願以願力──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的願力。這是講到名號的功德。
那麼當我們一個正確的憶佛、念佛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看經文: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說:我們一個人,本來的色身沒有香氣,但是我們經常到大殿跟香接觸,時間久了,身上就有香氣。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明了的心,本來充滿了煩惱障、業障、報障,但是我們經常把充滿香氣、充滿光明的佛號,在我們的身口意不斷的運轉…憶佛、念佛。當這個萬德洪名在心中一運轉的時候,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們能夠轉他成自,淨土宗的功德是這樣成就的;我們是把佛陀的功德,透過我們的憶念,轉成自己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