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19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19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1 / 2)

《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八麵,丁二、事修。

我們這一科,主要是講到本經的修行篇。當我們從一個理論的學習,慢慢的提升到一個修行的時候,必須掌握兩個重點

第一、這一部經它所對治的是什麼?

每一部經典,都是在破除我們身心的障礙,但是它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實際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你的所觀境,你所要破除的障礙是什麼?

第二、你能對治的法門是什麼?

你用什麼方式來破除這個障礙。

本經所對治的,主要的就是我們心中的一個[顛倒想]──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什麼叫顛倒想呢?我們簡單的說明

就是我們那個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感受。如果是善業起現行,我們產生快樂的感受;如果是罪業起現行,我們產生痛苦的感受。但是這感受,沒有什麼對錯的,隻是個人的福報差彆而已!感受再下一個階段,就變成想象,就是從這個感受,它就產生很多的相狀出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然後在這個相狀裡麵開始分彆,到這裡也沒有太大的錯誤。

問題是當我們在想象的時候,會啟動我們無明的煩惱,就是攀緣心。

所以當攀緣心跟想象結合的時候,問題就很複雜了;因為它會把這個想象,對於我們所想象的相狀,產生堅固的執取,就是心有所住。這個相狀本來是變化的,那怎麼會跑到我心中以後,變成是揮之不去呢?那就是開始起攀緣心了。

當攀緣心跟想象結合的時候,就變成一種顛倒想。

我們可以說整個生命的痛苦,乃至於我們內心當中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都從這個地方開始。經典常常形容我們凡夫,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為什麼?就是我們的心中,有很多的顛倒想。整個問題點不在外境,就是我們心中有很多的執取。所以古德一看到你起煩惱,他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否則你不可能起煩惱的,好端端的乾嘛起煩惱呢?你就是心中有一個相狀,你通不過去,你就執著那個相狀,然後在那個地方攀緣、分彆,弄到最後自己障礙自己: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們都是自己障礙自己的,全世界沒有一個人可以障礙你,你自己創造一個相狀,然後在那個地方堅固的執取…起很多煩惱、造很多業…然後虛妄的,把你的來生創造出來。

《楞嚴經》的首楞嚴王三昧,它的根本思想,就是把那個顛倒想拔掉。應該怎麼辦呢?當然佛陀是有方法的,佛陀有方便力。本經當中佛陀開出兩個方法,來消滅我們的顛倒想──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事修。理觀是一個正行,它的主要重點是理觀,事修是一個助行。

理觀的根本思想──

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其實這一句話,主要在[回光返照]。身為一個顛倒想…我們心中的顛倒想,它就是善於偽裝、善於欺騙我們,所以顛倒想它最怕的就是回光返照這四個字,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把我弄得心有千千結,到底這樣的顛倒想是從什麼地方來?你一回光返照,答案就出來了——覓之了不可得!就是我們過去的業力,它是從空性中來,就是本來沒有的,本來無一物,隻就是因緣的和合,虛妄有生,產生一個假相,然後我們就把它當真,然後就把它抓住,就不肯放,然後就在心中產生很多、很多的分彆,根本沒有實體。所以這個顛倒想一回光返照以後,你就知道,原來是覓之了不可得。

所以當我們在修《楞嚴經》遇到事情,你要有一個心理準備——不能反應太快了!

《楞嚴經》在修『首楞嚴三昧』,遇到事情不是馬上處理事情,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處理問題方式。遇到事情---是先調整心態,是[把心帶回家,你不要住上去!]我們遇到事情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心帶回家,跟那個相狀脫離。所以《楞嚴經》在處理人生的問題、處理你現實的問題,第一件事情就告訴你你本來沒有這個事情,它隻就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而已,你必須利用這個假相來曆練──曆事練心。這生命不是讓你來受用的,從《楞嚴經》的角度---生命是讓我們曆練的。所以當你的心跟外境的假相脫離以後,你是以更超然的角度來麵對人生了。

我們現在很多佛弟子在修行,他不重視理觀,完全就是念佛、持咒、拜佛事修。那麼這樣子會有什麼問題呢?古德說,一個人不修理觀,修道多辛苦啊!為什麼呢?因為你麵對的是你一個阿賴耶識啊,那還得了。你等於是用你短短幾十年的功力,要跟你無量劫留下來的煩惱習氣抗拒;阿賴耶識不是簡單的東西,陀那微細識,習氣如暴流。你看佛陀在形容阿賴耶識…多可怕的啊!你不修理觀,你用你短短的念佛、持戒的事修,我跟你拚了,你不是它的對手。所以很多人修到最後他放棄了,他根本沒辦法去麵對人生的障礙,他就是不想學佛,這就是你隻有事修,而沒有理觀。

一個人不修理觀——

你在整個生命當中,你永遠處在被動!因為你不知道明天發生什麼事,你不知道這個阿賴耶識明天要變現什麼東西出來,你根本不知道的。經典上說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是在形容這個不修理觀的人,你就完全被業力主導;業力要你痛苦,你就得痛苦;業力要你快樂,你隻好快樂。所以一個人不修理觀,你完全活在過去,你非常被動的。

當你正念真如的時候——

你生命就轉被動為主動,你跟因緣脫離。一個人跟因緣的假相脫離以後,人生對他來說,是——順、逆皆方便;順境有它的好處,給我們鼓勵,逆境給我們動力。世間上沒有好壞,就是你人生的過程,讓你積集資糧、懺悔業障的一個曆練的對象。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把生命化被動為主動,你一定要正念真如,你一定要跟眼前的相狀脫離,否則你做不到。

所以,當你修《楞嚴經》以後,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簡單的講就是你生命本來是被動的,就轉被動為主動,是這個意思。

當你慢慢、慢慢的…跟眼前的相狀脫離之後,這個就是理觀──從假入空。這個在前麵二十五圓通,我們提出了七大的圓通,都是攝相歸理──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那麼到事修的時候又相反了,就開始從空出假,開始又麵對事相因緣對治了。理觀──是從相狀裡麵出來;事修──又回到因緣假相,然後來處理問題、麵對問題、化解問題。

總之,《楞嚴經》它的思考模式是兩個第一個、先離開你眼前的相狀;第二個、又回到眼前的相狀,來麵對它、化解它。這兩個思考──一個是從假入空,第二個從空出假。現在我們開始要利用人生的假相,來滅惡生善

丁二、事修(分三戊一、陳請。戊二、讚許。戊三、宣說)

事修──在這個事相的修行,本經講到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持戒;第二個是誦咒。這都是有相狀的。

戊一、陳請

我們看阿難尊者對佛陀的陳述,他的心情跟請法

禮讚啟請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引敘佛言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願同菩薩

【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正請道場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這地方有四個小段,先看第一段──阿難尊者的陳述他的心情,以及他對法門的啟請

阿難尊者聽完二十五圓通之後,他就在大眾當中,起立合掌頂禮。這以下表示他內在的心境,他用八個字,來表達他聽完二十五圓通的心境,說是心跡圓明,悲欣交集。這八個字,道儘了阿難尊者的心情。

心跡圓明──心指的是他整個修學的目標,就是不生滅心—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什麼是家呢?不是在外麵,是在內心深處的一念的清淨心。這個心指的是清淨心,我們的家。跡就是回家的方法,他整個回光返照的一個方法,就是回家的道路,叫做跡。那麼不管是目標,不管是過程,阿難尊者可以說是了了分明,沒有任何疑惑,所以叫做心跡圓明,可以說他對整個修學的理論方法,完全清楚了,所以他感到──悲欣交集啊!

為什麼悲傷呢?悲昔日之未聞。說,為什麼我過去就沒有聽到這樣的一個真理,白白的受生死,白白的隨煩惱而轉呢?這是悲。第二個欣──他欣今日之開悟,現在聽到這樣的法門,雖然身心世界還有很多障礙,但是對未來卻充滿了光明,所以可以說是悲欣交集。

這裡,可以看得出來,阿難尊者整個修學,應該沒什麼障礙,但是他為什麼要請法呢?他講出他的理由──說阿難尊者為了要利益未來末法的眾生,所以他必須求佛。他說大悲世尊啊,我身為一個正法時代的佛弟子,對於整個成佛之道、整個修學的目標,乃至整個過程的理觀,是完全清楚沒有疑惑了,但是末法眾生是有問題的。

這一段,蕅益大師批注上說正法、像法時代,要消滅顛倒想隻要理觀就夠了。所以這個事修是針對誰呢?就是針對我們這些末法業障凡夫;我們的煩惱特彆重,外在環境的刺激也特彆深,所以就必須除了理觀之外,還要有一些事相的輔助,來破除障礙。這個法門它是有針對末法時代而請法;換句話說,當機眾沒問題,但是為了以後的眾生,阿難尊者慈悲來請法。他為什麼要請法呢?這以下說明我為什麼要為末世眾生請法呢?因為我經常聽聞如來的開示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說是度化眾生有兩種心態第一個,菩薩因地的發心,菩薩自己還沒有度脫圓滿,但是他就先發心度化眾生,這個是菩薩發心。第二個,是你自己覺悟圓滿了,然後再來度化眾生,這個如來應世。

所以,菩薩度化眾生有兩種,一種是悲增上,一種是智增上;悲增上的人,是屬於菩薩發心,自己還沒有成就,但是他願意跟大家一起成長,這是菩薩發心。第二種人是屬於如來應世,他必須自己先走過去,自己先解脫了,他才會去幫助彆人。那麼,阿難尊者到底是屬於哪一種呢?他說他自己是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得出來,阿難尊者是屬於悲增上。說我雖然現在還活在顛倒想,但是我已經知道整個出離顛倒想的方法,(他還沒有完全得度,因為這時候他是圓教初信,隻就是斷了三界的見惑,無量無邊的思惑煩惱都沒有消滅的),但是他就有一種願望,要度化末法時代一切眾生,這可以看得出來是悲增上。

為什麼就一定要針對末法眾生呢?阿難尊者舉出他的道理說世尊啊!此諸眾生;這個此指的是末法眾生。末法眾生有兩個障礙,這地方提出其中一種──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我們的修學如果我們是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當你聽到法門,你很快的就把這個藥吃下去,你的病就好。但是到了末法時代,佛陀開出藥方以後,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不是吃藥就可以好了,沒那麼簡單。為什麼呢?

第一、魔強法弱因為你麵對的是一個外在色聲香味觸法特彆染汙的力量;這個魔不是說魔王,這個魔是誘惑的力量特彆強,而你能夠聽聞正法的時間特彆短,你一天二十四小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放逸;大部分的時間,都受到整個眾生的共業──六塵的牽引;隻有偶爾極少數的時間來吃藥—聽聞佛法。所以說,在你生命當中,聽法的時間少,那麼受到誘惑乾擾的時間多,就產生一種善根的退化。即便你過去善根深厚,但是你也是受到環境的乾擾,因為你離不開眾生的共業,不可能說,我到一個荒島去住。不可能!所以你麵對的是一個魔強法弱的時代。

第二、去佛久遠即便你有心要修學佛法,但是你也很難遇到一個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因為邪師說法,就像恒河沙這麼多。

在這種障礙情況之下——

你那個明了的心,有善根、也有煩惱,到了末法時代,想要收攝其心,成就大乘的三昧,你就必須要有一個保護的措施了,不是隻有佛陀開藥就好,你心中要有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做什麼呢?有兩個目的

第一、遠諸魔事這裡有內在的魔事跟外在的魔事,遠離內、外的魔事。

第二、使令我們菩提心能夠堅固而不退轉。

我們這一念心──到了末法時代,佛陀已經不在了,很多善知識也不在了,法的力量也薄弱了,佛、法、僧三寶都薄弱了。但是我們可以有善根啊!我們想要進步啊!想要增上啊!那怎麼辦呢?你除了理觀以外,你心中必須有一個道場。

道場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場呢?古時候農村社會,這個稻米收割以後,收割以後不能馬上去殼,因為它潮濕的,你必須把它放在一個場,一個很空曠的場地,把它曬乾、過濾,然後才能夠去殼轉成稻米。那麼我們修行也是一樣,佛陀把法門開出來了、這個法藥開出來了,我們要吃藥的過程當中,必須有個道場。

什麼是道場呢?就是持戒跟誦咒這兩個。持戒──是破除我們內在的障礙,破除我們無始的煩惱障;誦咒──是破除外障、就是鬼神障。這兩個障礙。就是透過持戒跟誦咒,來遠諸魔事,來成就菩提心的不退轉,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要修事修?這個地方阿難尊者把這個理由說出來。以下這四段是佛陀對阿難尊者的表白的讚許

戊二、讚許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前麵四段,阿難尊者陳述他自己的修學心得,也為末法時代請法,佛陀對於這樣的一個態度是怎麼樣的心態呢?佛陀說善哉!善哉!讚歎阿難尊者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因為正如你所問的安立道場,以這樣的一個持戒的功德力,跟持咒的一個功德力,這兩種力量來救護末劫沉淪的眾生,是有它的必要性。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佛陀就正式宣說──末法時代,當我們修理觀的時候,第一個、產生魔障,你無始劫的冤親債主不會同意的,這個是魔障。第二個、你心中產生理觀,你開始回光返照,你就刺激你心中生出的煩惱,真妄交攻啊,你的煩惱也會障礙你。所以麵臨這內、外的魔障,應該怎麼辦呢?佛陀就講到破障的方法

戊三、宣說(分二己一、明根本戒法。己二、明誦咒治習。)

這根本戒法是在對治內障,誦咒是對治外障。

己一、明根本戒法(分二庚一、總顯三學以戒為本。庚二、彆示四重以彰無漏。)

庚一、總顯三學以戒為本

佛陀先彰顯在三無漏學當中,以持戒做根本,沒有持戒就談不上定慧,它有它的根本。

引律標宗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三學次第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佛陀在講持戒之前,先把持戒跟止觀的關係,戒定慧的相互關係,做一個說明,因為佛陀是先講止觀再講持戒。為什麼要講持戒呢?佛陀把理由說出來你應該經常聽聞──我經常宣說這毗奈耶(毗奈耶翻成律,調伏的意思。)那麼以這個律法來調伏我們的內心,這就是整個大乘的三決定義。

什麼叫決定呢?就是一個不變的法則。佛陀的出世,麵對很多差彆的眾生,他開出的方便會有所不同,但是原則是不能變的,就是戒、定、慧,這是一個三世諸佛共同的法則,是決定不可改變的。

這樣的法則是什麼呢?就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首先以攝心為戒,這個地方是重點──

小乘的戒法是收攝身口;大乘佛法是直接攝心。


最新小说: 我在全息武俠遊戲裡種田 無處安放 能人 轉世為皇:逆天求生路 歸來曆險記 大明海盜之七星寶石 趁皇後病嬌,忽悠她做我靠山 滄瀾仙魔錄 大G,咖啡機與哥布林 閃婚後,被豪門掌權人掐腰強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