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20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20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1 / 2)

我們講到本經的事修,那麼佛陀在講完理觀之後,為什麼要講事修法門呢?主要是針對我們末法眾生;我們末法眾生遇到了兩個障礙:第一個、魔強法弱的障礙──就是整個外在環境的誘惑、乾擾勢力太大了,很容易讓我們產生破戒的行為。第二個、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我們可能在學習佛法當中產生破見,這個更可怕了。所以佛陀針對末法時代,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理觀當中,又開出了兩個事修法門來形成一個道場。這個道場的建立,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遠離內外的魔事。第二個是保護菩提善根,來保護末法的修行者;第一個就是持戒,第二個誦咒。第一條戒就是淫戒,主要的目標就是達到『其心不淫』,是這樣的一個目標,它是整個持戒的標準。

菩提之本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盤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判決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什麼是菩提的根本呢?

就是以其心不淫才是一個菩提的根本。是故阿難,假設一個人他內心當中,他根本不想去調伏淫心;也就是說:他是把淫欲的心當功德想,放縱淫心,但是他可也修禪定,甚至於廣修福德,那麼他也是認為他是成就無上道了。事實上,他是怎麼回事呢?如蒸砂石,欲其成飯,其實他是拿這個砂石,想要成就飯;那麼用火去烤,這個火就是他的加行,他每天也是拜很多的佛,甚至是持很多咒語,經百千劫隻名熱砂,它根本是砂嘛。為什麼呢?因為此非飯本,砂石成故;他沒有找到一個成佛的因地!成佛是以菩提的清淨心…以菩提心為根本,他沒有安住菩提心,所以這個就是沒有找到根本。那麼這是譬喻什麼?這以下合法:

我們以貪愛淫欲的色身,來追求佛陀的妙果,縱然在佛法當中,有少許的多聞的妙悟,乃至於有很多、很多的少分的禪定,或者少分的神通,其實皆是淫根。因為你根本上是以淫心為根本,所以最後的結果是輪轉三塗,必不能出。

這輪轉三塗我們解釋一下:

一個人,他以淫欲的心,如果他沒有犯根本,他也修福、修慧,那麼他本身不是馬上墮三惡道,他先入魔道,享受魔道的福報,但是因為在魔道當中,他會產生邪知邪見,散發錯誤的訊息障礙修行人,最後魔道享儘以後,再墮入三惡道去,是這樣子。所以他福報還在的時候,他暫時不墮落,所以你看很多邪知邪見,他也沒墮落,因為他福報還在!

如來涅盤何路修證?這個佛果菩提是怎麼能夠修證得成功呢?你根本沒有找到它的因地,你沒有找到這個米,你不可能煮成飯的。那應該怎麼辦呢?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這個是根本。

這裡,蕅益大師把斷性亦無當作──理觀;這個身心俱斷是叫做──事修。

我們對治淫欲心──

首先先修理觀斷性亦無,你一定要相信一個真理,就是你這個明了心,是本來沒有淫欲心的;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因為你本來麵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麼本自清淨怎麼就有淫欲心呢?那是無量劫來的一種虛妄的熏習產生一個假相而已,它沒有真實的。所以首先我們先了解斷性亦無,先修理觀,先正念真如,然後再從事修上來對治這個淫心的身心──遠離身業的淫欲,再遠離意業的淫欲。這個是對治止觀。這樣子對於無上菩提才有成就的希望。

這個斷性亦無我們解釋一下:

為什麼不是直接事修?是先理觀呢?

在宋朝有兩個大居士:一個叫蘇東坡、一個是秦少遊,這兩位大居士。有一天,這兩個大居士出遊的時候,看到路邊有一個乞丐,身體很臟,穿著一個破舊衣服,身上長滿了虱子。蘇東坡就說:你看看這個虱子,肯定是從他汙垢的身體長出來。秦少遊說:不對,是從他的衣服長出來的。兩個人就爭執起來。說:不對!一個說身體,一個說衣服,爭論不休啦。那好,我們來問佛印禪師好了!兩個人就到佛印禪師的地方,問說這個虱子到底是從身體生起的?還是從衣服生起的呢?佛印禪師說:你們兩個都對!虱子的頭是從身體生起的,虱子的身體是從衣服生起的。(注:也可說是都不對。)

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話,不過佛法經常會有這種觀念,就是說也沒有,b也沒有,這跟b結合在一起就c把創造出來了。很奇怪!也沒有c,b也沒有c,但是加b碰撞在一起,就把c創造出來了。你看我的心沒有煩惱,心哪有煩惱?有煩惱你拿出來看看!外境當然不可能有煩惱,外境是個色法!

心沒有煩惱,境也沒有煩惱,怎麼心、境一碰撞,就把煩惱的假相創造出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所以這個虱子從什麼地方來呢?當然佛印禪師的答案,就是從你內心中來!心念一動就虛妄生起。你看身體本來沒有虱子吧,衣服也沒有虱子吧,但是虱子要產生,第一個要汙穢,第二個要溫暖,一定要有衣服。那你的身體跟衣服接觸的時候,如果那個溫暖的感受出現的時候,虱子就這樣──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就出來了,我們的煩惱也是這樣。

首先:你要站在一個你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不能住在煩惱來對治煩惱,你不是它的對手,你要先脫離煩惱以後再來對治它。

所以對治止觀──佛陀是先講完二十五圓通的正行以後,再講持戒誦咒的助行,這個次第諸位要清楚。

遇到事情──

先回光返照,不是先馬上念佛、持咒。我們遇到煩惱,不是馬上提佛號…不是哦,這個是錯誤的。你不是它的對手,你怎麼是阿賴耶識的對手?你想想看:你遇到事情就起佛號,你佛號念多久?念幾十年吧!你煩惱在你心中活動多久?它都無量劫來陪著你!你是它的對手啊?所以我們遇到煩惱,不是提佛號,先理觀你從什麼地方來?覓之了不可得,先跟煩惱脫離,先修斷性亦無,然後再加以對治,這個次第不能錯的。

你這樣子,才能對無上菩提有成就的希望,因為你找到一個菩提的因地。以祖師的說法,至少你先找到路頭。修行最怕就是──你根本找不到路頭。這個高速公路在哪裡?我根本找不到交流道。這就糟糕啦!你不知道怎麼修行了。我修行比較懈怠,每天隻有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時間用功,但起碼我知道正確的方法,那你就會進步!你要是現在還在市區打轉,找不到高速公路,那你就完了!你根本就是找不到路頭嘛。你上了高速公路,你的車子雖然開得很慢,但起碼你是每天都在增上當中,每一天都往菩提道路上走。一個人的可怕就是盲修瞎練,修到最後進入魔道你也不知道,那你不是很冤枉嗎?

開悟的《楞嚴》──就是你要知道什麼是真實的根本,什麼是虛妄的根本,一定要把它揀彆出來。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佛陀這句話講得很清楚、非常的肯定,就是如我前麵所說的,這個是正知正見;假設相反說:淫欲是善知識、是幫助我們修行的;這個是邪知邪見魔王所宣說的。

我們常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它把這個邪、正的根本,分得很清楚!這個在淫戒當中的一個根本思想,就達到『其心不淫』。『其心不淫』的意思不是說,我們現在開始都不起淫欲心,那沒幾個做得到,不是這個意思。它的意思是──你的心,必須安住菩薩種性,當你起淫欲心的時候,你對淫欲心是抗拒的,關鍵在這個地方!其心不淫,這個在菩薩戒,有一句話,是可以作一個批注的──

什麼叫其心不淫呢?

菩薩戒說:若諸菩薩…無違犯者:為斷彼故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為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行。

說:這個初心菩薩他受了菩薩戒,他也安住真如來對治煩惱,為斷彼故他真的想要斷除煩惱,但是他畢竟不是煩惱的對手,但是他已經怎麼樣?生起樂欲,他已經用種種方法來對治了,但是無奈煩惱粗重而數數現行,這個是無所違犯的。因為這個菩薩已經開始不順從淫欲了,他有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他的抗拒力量生起以後,表示我們看到他未來的希望。

佛法是重視未來的──

說:你現在表現不夠好,但是你未來是不斷在進步。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生起一種對治的樂欲。一個人最可怕就是起顛倒,他根本就不知道錯在哪裡!佛法的意思:你知道你錯了,你就有希望。

你看:有很多人譏嫌佛弟子說,你一個佛弟子,你也是有過失啊!

佛弟子是明白道理的,一個有正見的人有過失,跟外道沒有正見有過失,你覺得哪一個重,你們猜猜看?外道──沒有正見的。對的。外道在造罪,他是依止邪知邪見,他是無慚無愧、全心全意的造罪。你受了菩薩戒,你偶爾犯罪,你可有慚愧心啊,慚愧心在造罪是踩剎車,那個車子撞上去之前,他踩了剎車,他那個慚愧心──西方有人不肯,他有一種抗拒的力量,這個人就有希望了。

所以有些人不學佛法,你不學佛法,你造罪是全心的造罪,不是說你不知道就沒事。佛法說,明知故犯是比較輕。對啊,因為你抗拒不了煩惱,但是你知道錯了。一個人最可怕是愚癡,因為你不知道你錯了,這個時候你造罪是全心全意、無慚無愧,把你所有的心力放進去造罪,這個就變魔道了,因為根本成淫。你不知道你錯了,這就很可怕了。

我們要知道其心不淫──不是說你不起淫欲,而是你已經安住在真實的心性,但是煩惱不斷的活動,但是你不斷的抗拒,不斷的抗拒,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不斷的懺悔,你還是走在佛道當中,因為你的根本是菩提。

《楞嚴經》它論你的根本、你的因地發心,它不論行為的;《楞嚴經》的修學是論心、不論境,你一旦邪知邪見你就沒救了。所以這個開悟的《楞嚴》就是:它要你分彆什麼是真實的根本,什麼是虛妄的根本。這個地方,大家要把經文的道理讀出來,它不是論斷行為的;它是論斷你的發心──你的覺性不能失掉。

前文它所對治的是一種貪愛的煩惱,這以下對治的是瞋心。什麼叫殺呢?斷有情命,以瞋恨之心,來斷絕有情眾生的命根——殺戒。

壬二、殺戒

持戒功德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犯戒過失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先看第一段總標──持戒的功德。

那麼在殺戒當中,它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跟前麵一樣──六道眾生要做到其心不殺,本經在論斷殺盜淫妄的時候,都是論心、不論境,你內心當中不能有這種瞋心,當然瞋心是從對立而來。

西藏的法王曾說:一個人會起瞋心,就是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

這怎麼辦呢?你一定要修自他平等,一個人要沒有瞋心,就是你自己要思惟──我們跟眾生沒有太大差彆!我們凡夫的對立心,是認為自己是跟彆人與眾不同的,這個很嚴重的問題──自我意識。你看我們看相片的時候,一定先看自己在哪裡。對啊,你認為你自己與眾不同。其實我們有與眾不同嗎?沒有。每一個眾生都是想要離苦得樂,就算彆人講出一些我們不喜歡聽的話,他有他的立場,如果我們今天跟他立場交換了,我們可能也是講這樣的話。每一個人因為站在不同的位置,做他該做的事情,如此而已。所以從一個明了的心來說,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這個是沒有差彆的。所以我們從一個自他平等當中──化解對立,這個叫其心不殺。

以下說明殺生的過失──

說:我們修學三昧的目的,本來想要出離三界,甚至想要成佛道的,但是我們放縱我們的殺心,不但不能出離三界,還可能會有以下的過失。即便你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禪定,假設你放縱你心中的瞋心,最後的結果是落入神道。神道我們後麵再解釋,先看經文:

上品之人,為大力鬼王,神就是有福德的叫神,沒有福德叫鬼,其實就是鬼類,隻是他有福德。那麼這個人有福德力,又有少分的智慧,他因為瞋心重,就變成大力鬼王,變某某大帝、某某國王等等;中品的是飛行羅剎,他能夠飛行,比方說城隍、土地尊神、山神等等,他們在地上是可以飛行的,諸鬼帥某某大將軍等等;下品的就是不能飛行的…在地上跑的,羅剎,羅剎當然是吃眾生肉的,這些鬼神也都有他的相應的徒子徒孫,而且都是邪知邪見,認為自己成就無上道。

前麵的貪愛心,是落入魔道;這個瞋心重的,是落入神道。比方說:我們過去很多的戰場上的英雄,很容易墮入神道,神道的根本就是瞋。

在大乘佛法的思考模式裡麵──瞋心是不能給它任何理由的。

你說:欸…我為了要保護國家、我要消滅什麼集團,我必須把他消滅,沒有這種理由…神道!即便你是善業強,你也頂多是大力鬼王而已。我再講一次──大乘佛法的因緣觀,瞋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你不能夠說:欸…我是維持正義,沒有這種事情。

菩薩維持正義是用慈悲心,廣開方便,用善巧方便來化解問題,不是用對立的心態來處理問題。


最新小说: 黑道風雲:我的京城姐姐 全世界覺醒者都聽著:老子是災厄 穿回九零,助力媽媽星途璀璨 結婚三年仍完璧,改嫁糙漢就多胎 殺死那個史蒂夫! 穿越三角洲,我成為GTI乾員 掏空仇家空間流放,親爹一家悔哭 神豪,但日常係 我們[暗戀] 惠妃不想養崽(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