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25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25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1 / 2)

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62麵:

[己三、明情墮因果]

這一科是講到我們凡夫因為一念的情執,所產生的因相跟果相。這一科蕅益大師判作「扶律談常」──佛陀一方麵廣泛的探討「空性」的道理,另一方麵也強調「因果事相」的重要。我們一路研究《楞嚴經》包括:正見篇、修行篇,佛陀所發揮的重點,其實是在「空性的智慧」,就是以「我空、法空」的智慧,來照了心性的本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我們菩薩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顛倒想」,我們無始劫來,被自己心中的妄想,產生很多的誤導;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由於過去的業力跟今生煩惱的交互作用,會先有個「感受」,這感受就會產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出來。這個妄想假設我們不加以消滅,我們就很容易產生對立心──人跟人之間的對立,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創造出來的。

「空觀的智慧」──我們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的假相,它沒有實體。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一個來處──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將往哪裡而去?「妄想」是沒頭沒尾的,它隻就在一個煩惱跟業力的碰撞之下,而顯現一個暫時的假相而已。「空觀」的智慧,可以把這個假相慢慢的把它化解掉──你從空性而來,你還是回到空性去吧,我們能夠達到「無住」。妄想你不住它就消失掉;你一住它的勢力就膨脹起來。所以一個經常修空觀的人,他內心是調柔清淨,因為你沒有對立,沒有我相、人相的對立,心中是調柔的;沒有對立心,就不容易帶動貪瞋癡慢的煩惱,它自然清淨!「空觀」使令一個菩薩內心調柔、內心清淨,這個是整個《楞嚴經》的修學主軸;「正念真如」觀照的重點,就在「心性的本體」。

但是──佛陀講完「空性」的智慧以後,佛陀恐怕眾生會產生偏空,所以「破障篇」就強調因果的重要性;因為你念頭一動,它就是一個緣起!但是在因果的事相當中探討,我們會通其它的經論,其實是兩種說法:比方說《地藏經》在講因果的思想,它偏重在「業感緣起」──認為這個人為什麼到三惡道去呢?因為他有罪業;這個人為什麼生天呢?因為他有布施持戒的善業。完全是以善惡的業力,來主導我們六道的升沉,「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來生去哪裡,你作不了主!誰作主呢?你的「業力」作主!但這樣的一個理論,在佛教的道理來說,是不圓滿的教法,不了義的教法。你的「業力」是從什麼地方來呢?還是你「心」創造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本經在探討因果:它不是從業力,它從你的「心念」來決定你的因果。不過這個地方的「心念」不是我們一般的外境的刺激,產生那一時的「妄想」。它這裡的「妄想」,本經給它的專有名詞叫「堅固妄想」──無量劫來我們不斷的造作,所留下了一種堅定的力量。我們今生打了很多、很多善的妄想,也打了很多、很多邪惡的妄想,到底我們今生的生命是誰來主導呢?是由你的堅固妄想主導。什麼是「堅固妄想」呢?(它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它必須要是「數數現行」:說欸…我這個妄想,我三兩天才打一次,不能構成堅固妄想;它是每天不斷的出現,不管是善是惡,每天數數現行的妄想。第二個、它必須是「輾轉增勝」:你對於這個妄想,基本上你是放縱的、隨順的,你不會去抗拒、對治它,所以它的勢力是「種子起現行」,然後「現行」你又隨順它──現行又熏種子,產生一個強大增上的力量。

所以在你的心中,如果出現一種數數現行、輾轉增勝的妄想,那你就得小心了,它對你的來生,會有很大的主導力量。由於我們數數的熏習,所產生的一個堅固妄想,它如何來引導我們的生命,出現各式各樣的果報,這一科是探討這一個問題,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過這裡的「心」,偏重在「染汙的心」這一部份,而不是諸佛菩薩的清淨菩提心所帶動的功德莊嚴;是偏重在凡夫的情執,由這一念情執的數數活動而累積一個負麵的業力,乃至已經在成就未來的果報。我們看經文的第三段──「慢」。所謂的「慢」是一個「高舉相」,就是這個人仗恃自己的功德,把自己的地位高舉了,因為高舉的關係,就帶動很多、很多貪愛的煩惱,也容易去造一些罪業。

[慢習]

[總標:]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彆明:]

【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我們把這個「慢」的堅固妄想,它的「因果相貌」做一個說明:首先,我們看它的煩惱活動叫做「惑」──『慢習交陵』,高慢之心會出現:第一個「慢」是指煩惱的現行,第二個「習」是它的種子。一個人會起這麼堅固的「慢煩惱」,他過去生肯定是有它的種子,今生的因緣刺激…外境的刺激,又把煩惱的現行表現出來,所謂「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兩個互相的交陵、互相的作用,就把這個煩惱的勢力,變得非常強大。煩惱強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它一定會付諸行動的。

『發於相恃,馳流不息』,這是它一個造業的相貌──「慢煩惱」的活動,它的發動的原因就是「仗恃」:他可能仗恃自己財富廣大,或者自己多聞智慧,乃至於地位崇高;我們內心本來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是平等」,他就在內心當中捏造一個高山的相貌,自己是高高在上,誰也比不上他,這個「仗恃」的結果就『馳流不息』。為什麼高山會產生水流呢?古德解釋說:因為「高慢」會產生貪愛──「貪愛自我」,我們就會在人與人之間,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貪愛自我」當然就產生了水,因為貪愛是水,所以從高山當中的貪愛,產生了水,這個水就奔馳而下,這是他一個造業的情況──首先把自己高舉,然後堅固的愛著自我,以這個愛著自我跟高舉的相貌結合,就造成一個奔馳而下的水流。

「高慢之人」他得果報是怎麼樣呢?『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騰逸』就是騰躍放逸,『奔波』就是向前的奔馳。一個高慢的人,他是躁動不安的!『積波為水』,把這個平靜的水,帶動了很多的波浪。這「高慢心」是怎麼一個情況呢?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內心的相貌講出一個譬喻說:『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說:這個人他的舌頭是往上頂,(高慢的人是高舉),舌頭往上頂住自己的上顎,所以就把這個口水創造出來。因為他的煩惱現行的互相的鼓動,所以高慢心的人,他是高舉、躁動不安的相狀,而且是貪愛相有水,所以他的果報,就有三種地獄出現:

第一個、血河地獄──「血河地獄」它兩邊是高山,這個人一進去高山以後,這高山就突然間把他合起來,就把這個人的色身夾成血肉模糊的狀態,這叫血河地獄。因為他因地的時候高舉,高舉就把心中的高山創造出來,結果高山跟高山相擠,就把自己給夾出了血河。

第二個、灰河地獄──我們自性本來清淨,怎麼就有這個地獄呢?就是這個罪人他高舉就奔騰,然後他被投入到一種高溫沸騰的灰黑色水中,在這個沸騰的水中,他被燒得膿血流出,痛苦萬狀,這是灰河地獄,又熱又臟的水。

第三個、熱沙毒海──這個地獄,圓瑛老法師說:這是兩個地獄結合在一起,是一個黑沙地獄。這個罪人被投到又毒又熱的大海當中,他很痛苦,他希望能夠跑到岸邊,但是他好不容易跑到岸邊的時候,這個岸邊的沙也特彆的熱,結果把他的皮肉燒得皮破徹骨,這是黑沙地獄!乃至於融銅灌吞,用高溫熔化的銅汁,來灌這個罪人之口等等,這都是在因地的時候,因為高慢的煩惱不斷的活動,自己就把這地獄的果報創造出來,讓自己去承受。

佛陀勸誡我們:是故十方如來,以智慧之眼來看我慢的煩惱,就像一個人飲這個「癡水」。在印度的一種毒水,你喝下去以後就失去理智了。所以『菩薩見慢,如避巨溺』──菩薩見到內心當中生起高慢的活動,就看到一個人沉沒到大海當中,你的整個眼睛就看不到前方了,就失去方向感。這個高慢心的活動,一般來說,它不太可能出現在「初學者」,因為初學者煩惱很重、業障很重,他自卑感都來不及了,一般會產生高慢的——老參!問題是:我們本來是沒有資糧才學佛,每天懺悔業障、拜八十八佛,積集資糧、布施持戒,欸…有一點資糧了,開始高慢了。

在《唯識學》上說:一個菩薩開始「高慢」時──第一、不見己過:你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當然你就不會調伏了。第二、不受教誨:彆人給你一個如法的教誡、勸諫,你再也聽不進去了。這樣的人,遲早要栽筋鬥,因為你「自我反省」的力量消失了;你沒有自我反省,彆人在幫你反省、幫你勸諫你又不聽,那你的煩惱,當然就不斷的增長廣大了。我們講一個曆史故事,給大家體會高慢的過失:

在漢朝初年,有一則很有名的「淮南王叛亂」的故事。這是在漢朝開國初年,一個最大的諸侯王的叛亂,它牽涉的人之廣,以及層級之高,是曆史上少有的。講到漢高祖晚年的時候,劉邦他打下天下以後,他晚年的時候,其實呂後就大權在握,當然漢高祖一死,呂後就全部掌握大權了。呂後掌權之後,她做了兩個事情:第一個、她增長呂氏家族的氣勢,廣泛的利用呂氏家族來做官。第二個、誅殺漢氏的宗親,特彆是漢高祖的兒子,她隻要不歡喜的,就把他殺掉。漢高祖有好幾個兒子,有七、八個兒子,殺到最後隻剩下兩個兒子,一個是「皇四子」──後來登位的漢文帝,第二個是「皇八子」,就是「淮南王」。

漢文帝為什麼沒被殺害呢?因為漢文帝這個人:個性很敦厚,曆史上說這個人勤儉刻苦、崇尚無為,他的個性是與世無爭的。他做皇帝的時候匈奴來打他,他就是和解…就把公主嫁過去,用和親政策;和親政策不行了,匈奴繼續打,頂多把他趕出去,趕出去就不再追了,趕快收兵了。他完全是一個無為的思想,當然在那個時代「無為」是對的,因為漢高祖多年的征戰,老百姓很辛苦,讓大家好好的休息,所以有這個「文景之治」!總之,漢文帝是一個很謙卑、很包容的人,勤儉刻苦、崇尚無為。但是他弟弟「皇八子」就不同了,這個皇八子淮南王,很小的時候,他的生母就死掉了,所以他是呂後一手把他帶大的,他仗恃呂後的權勢,曆史上說這個人囂張跋扈,完全不把他哥哥當一回事。

《史記》上講淮南王,他有三大過失:第一個、自訂法律──他在諸侯國裡,不用漢朝的法律,自己定法律,這是不合乎禮法的。第二個、戒嚴清道──他身為一個諸侯王,他出巡的時候,每一個老百姓都要跪在地上,等到諸侯的車子過去,這個是隻有皇上才用的禮節,所以他是僭越禮,戒嚴清道。第三個、出言不遜──講話很不客氣了,甚至於對漢文帝講話都很不客氣,但是漢文帝,因為兄弟都死了,就剩淮南王,一再的包容,讓這個淮南王的內心不斷的高舉,終於產生了叛亂,後來因為事跡敗露,就被漢文帝的中央軍隊給消滅了。淮南王被抓之後,漢文帝沒有殺他,念著兄弟的感情,削掉他的爵位,貶為平民,然後把他貶到四川巴蜀之地。

不過《史記》上記載:淮南王叛亂以後,非常的後悔,他臨終之前說:我以驕慢,不見自過若此,我怎麼都不能體會我哥哥對我那份的寬厚呢?還如此驕慢,竟然見不到自己的過失。後來他就絕食不吃飯死掉了。淮南王是有才華的人,諸位看曆史…他作了很多的著作,但是他因為「高舉」的緣故──一個人「高舉」,最可怕的是什麼?看不清自己的「定位」,產生「非分之想」!我們會產生很多的煩惱,是跟「高舉」有關係的,因為你高估了自己,然後你就會產生非分的追求;所以一個人高舉以後,你所成就的功德,就很容易破壞掉;因為你躁動不安,你不能安份了;不能安份,功德就不能夠繼續增長。菩薩他一旦高舉,就像一個人飲癡水一樣,看不清楚東西南北了,就像沉溺到大海裡麵,他再也看不到前方了,這就是高慢的過失。

[嗔習]

[瞋」就是對於「苦、苦具」,憎恚為性;不安穩,惡行所依為業。「瞋」當然是對不如意的境界產生憎恚;「憎恚」當然身口意就不安穩,不安穩他就會出手去傷害彆人、動口去刺激彆人…不安穩的行為就出現了。

[總標:]

【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

[彆明:]

【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

[勸誡:]


最新小说: 大G,咖啡機與哥布林 閃婚後,被豪門掌權人掐腰強寵了 1979戲夢人生 認了假爹爆紅後,親爹怎麼哭了? 從市委大秘到權力之巔 我在大明開超市 我和妹妹在末世開士多 全球帥哥稀缺,校花嫁我送房又送車 水滸後傳:九紋龍史進之龍騰天下 京夜低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