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附表第十二,我們講到攜帶誦持楞嚴咒的功德。
我們在整個破妄顯真的過程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用止觀的方式,就是我們遇境逢緣──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透過一種思惟觀照的方式,慢慢的消滅我們的顛倒想,慢慢的把我們真如的功德開顯出來。第二個方法是持咒,這就完全不能思惟,你就是透過──完全聆聽你的音聲,音聲在你的身口意當中運轉,也可以達到異曲同工的效果,也能夠破妄顯真。
前文我們講到楞嚴咒的功德有滅惡跟生善,我們看生善的部分有四段:
第一個菩薩加持。經典上說,我們受持楞嚴神咒或者書帶的人,他能夠得到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的晝夜隨侍的保護,不管白天或晚上金剛藏王菩薩的保護。
第二個能滿眾願。這個眾願偏重在世間的安樂,經典上講出四個願望:(一)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得到賢孝子孫;(二)求長壽得長壽;(三)求果報圓滿,就是你受用安樂的果報能夠快速的圓滿;(四)能夠成就身心的強壯,還有形色的端正。
第三個同佛功德。能夠疾速成就六度的功德;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在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時候,你又加持楞嚴神咒,就能夠使令你六度的功德,快速的圓滿,它有這種圓滿六度功德的效果。
第四個能護國界。這個楞嚴神咒,有人在持誦,或者你能夠把它放在你的家裡來供養,經典上說在在處處,國土眾生,天龍歡喜,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人民安樂。它能夠保護你的國界,有這麼多生善的效果。
簡單的說──古德說:持咒之人,他的特點在哪裡?就是他念念之間能夠順從真如法性故,他能夠順從真如。我們一般人是順從妄想,但你一持咒以後,你的內心會產生一種相反的力量,會把這個順從妄想的力量,而轉成順從真如。順從真如這當中,會啟動兩種功德:
第一、內感真如佛性:在順從真如當中,你就會產生一種真如體性的不思議熏習;因為我們的真如本來是無量功德──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隻是說現在真如佛性,它不小心睡著了。所以持咒有喚醒真如:主人翁!你要醒一醒。有喚醒真如的效果。
第二、外感十方諸佛的加持:十方諸佛在因地的時候,都以他的善根、福德回向法界眾生,所以我們在持咒的時候,冥冥當中跟十方諸佛的咒願產生感應,而產生滅惡生善。我個人持楞嚴神咒很認真持…差不多有三年多,就是持這個咒心。真的感覺到冥冥當中有很多的災難是可以由大化小,乃至於由小化無,諸佛菩薩的加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一個人經常持楞嚴咒心,你發覺你的心態會變化,你的心會比較淡薄,這就是隨順真如!
真如有兩個特點:
一、離一切相:你對於世間的這些假相,會慢慢、慢慢的淡薄,清淨心的力量會慢慢的進步。
二、你對諸佛菩薩的功德會好樂。你說,欸!以前我在看《法華經》、看《阿彌陀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你以前讀這個沒有感覺,但是你持楞嚴咒之後,你就有一種想要成就的願望,這就是即一切法,它有開顯你菩提心的功德。所以怎麼知道你有發菩提心呢?如果你看到諸佛的功德莊嚴,你都沒有感覺,你的菩提心應該是很羸弱的!
因此,我們持咒的人,對於世俗的因緣會慢慢放下、對於諸佛的甚深功德,會有一種願望,想要成佛的願望,這就是你的善根得到啟發,所以楞嚴咒簡單說,它有喚醒你真如佛性的效果。我們作一個簡要的總結──
蕅益大師把持咒之人分成兩種差彆:
一、假設這個人,他沒有理觀,隻有事持──持咒,但對於如來藏真如的道理不懂,那麼這個人持咒有什麼好處呢?堪與登伽同列──跟摩登伽女差不多,隻是消除罪障。我們看摩登伽女她犯了邪淫罪,但是她持咒以後,當下消滅,還證得阿羅漢果,所以隻有事持──消除罪障。
二、假設持咒之人,又能夠具足理觀,則堪與阿難並驅。阿難尊者他現生成就圓教初信位,所以他的發願文: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他證到的法身是什麼階位?圓教初信的法身。所以,一個人能夠具足理觀,一方麵了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然後又持楞嚴咒,那除了消業障以外,還有轉凡成聖之功,有這種功德!
乙四、破障篇(分二:丙一、破邪見顛倒。丙二、破五陰魔境。)
這一科是另外一個主題。前麵的止觀、持咒,都是在講修行的正行跟助行。但是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會有障礙,這個障礙主要是從內心生起的,有兩種:
第一種邪見,就是偏空的思想。蕅益大師說:為什麼會起邪見呢?因為前麵的二十五圓通,在修首楞嚴王三昧,是偏重於從假入空,假觀的部分講得不多,尤其是諸佛菩薩甚深的功德講不多。在前麵的二十五圓通當中,佛陀一再的強調覓心了不可得,強調從假入空,這樣會產生一個空性的執取,而忽略了因果的道理,所以佛陀在這裡加以導正。
第二種五陰魔境,這是著有的思想。當我們一方麵正念真如,一方麵持咒的時候,很可能會把過去的妄想逼出來。這時候,假設你不小心,而去執著五陰魔境,那就危險了。
丙一、破邪見顛倒(分三:丁一、陳疑。丁二、示答。丁三、結勸。)
丁一、陳疑(分三:戊一、總疑真不容妄。戊二、彆疑地獄同彆。戊三、結請決定開示)
戊一、總疑真不容妄
總相疑惑──真心既然是清淨的,那怎麼就有生死的妄想出現呢?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心體本真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何有諸趣
【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複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我們看阿難尊者他的問題出在哪裡?第一段先描繪他自己的理解,第二段再講出他的疑惑。
他說:世尊!我們眾生在因地的心性,妙明真淨妙心,是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清淨;光明是指它的作用,清淨是指它的本體。我們的心性,充滿了清淨、光明,而且本來是普遍圓滿、無有欠缺的,這是講因地。
其次,果地的功德──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就是一個人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成佛之後,所謂心轉則一切轉──內心轉凡成聖以後,整個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整個無情的大地草木,有情的蝡動含靈,都轉成真如的全體大用,即是如來成佛的心性當中所顯現出來。
有人會問說:欸!無情怎麼能夠成佛呢?你家門前那棵樹,什麼時候成佛啊?答案是:你成佛它就成佛了。對啊!成佛不能分內外的!我們一般凡夫說:這是內心、這是外境、我們不隨妄轉,那是方便說;成佛是內外一如的。法身──以一切法為身;從佛的角度來看,一切法都是法身,所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在描繪佛陀內心的狀態。所以他成佛以後是一轉一切轉──全體即是真如的顯現。那這樣子就有問題──
佛體真實,不管從因地的佛性來看,它是如此的真實清淨;從佛的果地功德來看,也是如此的真實清淨;既然我們的原點是清淨的,結果也是清淨的,為什麼過程中就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這些虛妄的假相呢?
六道輪回這種虛妄的假相到底是本來就有?還是眾生一念的妄習而生起的呢?
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因為我們心性有兩部分:一個是空性的離一切相,第二個是緣起的即一切法。而阿難尊者把空性跟緣起劃清界線──空性不能有緣起,緣起不能有空性。那這怎麼叫心性?
空性沒有緣起——空性就沒有生命力了;有緣起沒有空性──這個叫顛倒。
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空中有假,假中有空,其實兩個是不二的。
阿難尊者的意思:既然我們的心是清淨的,怎麼就有六道輪回的假相呢?
他把空性誤解了,他認為既然是空,就空的徹底一點;假就假的徹底一點。其實本經講空假中,是不二的;清淨心中有菩提心,菩提心中有清淨心,這個菩薩才有生命力,才會產生前進的動力。阿難尊者他一口道出他的疑惑──他把空跟緣起當作兩件事情。
戊二、彆疑地獄同彆
前麵是一個總相的疑惑;總相當中,又特彆指出六道當中──地獄,到底是同還是彆?
貪淫墮者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怒癡墮者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雙問同彆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阿難尊者舉出佛在世有三個人,現生墮入阿鼻地獄的情況,來請示佛陀──地獄到底是有一個處所?還是沒有處所?
第一位──寶蓮香比丘尼:她受持了菩薩戒,卻私下行淫欲之事,破了菩薩的戒體,而且更嚴重的是妄言:行淫欲非殺非偷,無有業報,這個是破見;她說淫欲也不殺害彆人,也不偷盜彆人,根本不惱害眾生,因此她認為淫欲並不是一個惡因,既然不是惡因,怎麼會招感惡果呢?當她講出這一句話,就起大邪見了,這時候先在女根當中,起大猛火,她身體的其它部位、一節一節的也生起猛火燃燒,而現生墮入無間地獄。
這地方的問題是:除了破戒以外,更嚴重的是破見。而破見有兩個過失:第一、你自己無慚無愧,造業特彆堅固;第二、你誤導了眾生。這一段是講貪欲所造的罪。
第二位──琉璃大王:這個琉璃大王是指瞋心造罪,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想要娶釋迦族的公主做妻子,但釋迦族認為自己是一個高貴種姓,不屑跟波斯匿王往來,但是波斯匿王是一個軍事強大的國家,又惹不起他。怎麼辦呢?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公主的婢女化妝成公主,嫁給波斯匿王,因為這樣的因緣,埋下了未來被滅族的禍根。
後來…波斯匿王跟這個婢女,生下了琉璃太子。琉璃太子當然也不知道這件事,他不知道他的出生是一個婢女,他經常回到他的外公外婆家,釋迦族對他特彆的冷淡,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一次,他隨他的母親回到外婆家,那時釋迦族剛好要迎佛陀回來說法,所以蓋了一個很莊嚴的講堂,這講堂的中間有一個法座,琉璃太子年輕嘛…好玩,就跑到法座上坐;結果被釋迦的長者訶責他說:你這個卑賤種姓啊,你有資格坐這裡嗎?就傷到琉璃太子幼小的心靈,受傷很重,他就下定願力,說:我登位以後,我一定要把釋迦族滅掉。後來果然他登位了,他就帶領軍隊去攻打釋迦族,世尊用神通力三次的阻擋,後來還是失敗,釋迦族果然被滅了。神通難敵業力!
釋迦族被滅之後,佛陀就預言──琉璃大王因為這個業力,七日之內,一定會被火燒死而墮無間地獄。琉璃大王聽了很害怕,就坐了一條船…漂流到大海去。你逃得過業力嗎?結果第七天的時候,業風一吹…這個船自然起火,就把琉璃大王燒死了,而且現生墮入無間地獄。這是講瞋心的熾盛。
第三位──善星比丘:善星妄說一切法空,善星比丘也是佛在世的一個比丘,他成就四禪而以為證得四果,後來因為親近惡友的關係,禪定失掉了,他就起邪見說:世間上沒有因果法則,沒有世間的因果,也沒有出世間的因果;因為撥無因果,而現生墮入無間地獄,這個是愚癡。
阿難尊者提出以上三個人墮入地獄,他疑惑說: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到底這個地獄是真實的────有一個地方是叫做寒冰地獄、火燒地獄…然後每一個人都投生到那個地方?還是說為複自然?自然就是沒有固定的處所,你造了什麼業,你就各自循業發現,你在做人的時候,你就發現你的地獄。
戊三、結請決定開示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阿難尊者講出他的疑惑以後,請佛陀依止他的大慈悲心,來開發凡夫眾生心中的迷蒙,使令一切持戒眾生能夠聽此明確的決定義,能夠歡喜頂戴受持佛陀的戒法,謹慎小心的護持而無所違犯。
我們看後文佛陀的回答意思是──地獄是有它一定的處所,但是投生到地獄的人,又各自循業發現;就是空性中不礙緣起,緣起中也不礙空性,地獄雖然有固定的處所,但是又循業發現;循業發現,又有固定的處所。比方說:我們大家來講堂,你說講堂有沒有固定的處所?當然有,眾生的共業,我們今天相聚就是有緣;但是每一個人受用講堂時,又各自循業發現──福報大的人,覺得這個講堂很莊嚴,福報差的人覺得這個講堂普通。你的心跟講堂接觸的時候,你又出現你各自的影像;雖然出現各自的影像,大家又共同在講堂當中;共中有彆,彆中有共;空性中有緣起,緣起中又不礙真空。
丁二、示答(分二:戊一、讚許。戊二、正說)
戊一、讚許
佛陀對於阿難尊者的提問,表達讚許之意: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陀聽完阿難尊者的請法以後,就說:快哉此問!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的好,時機很恰當。整個重點都已經講完了,為了使令修學大乘真如三昧的人,不落入這種偏空的邪見當中,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以下的破邪見、顛倒,蕅益大師說:是有點《涅盤經》──扶律談常的效果。一方麵暢談清淨的佛性,一方麵強調持戒斷惡修善的重要,所以就偏重在因果的道理,使令大家注意緣起。
戊二、正說(分三:己一、約迷真雙標。己二、依情想彆示。己三、明情墮因果)
佛陀正式的宣說──六道輪回因果的法則:
己一、約迷真雙標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約迷真雙標是站在凡夫迷真起妄的心中,來標出內分、外分;這是針對凡夫來說的,隻有顛倒凡夫才有這種情況。
說:一切眾生他的本性是清淨的,但是一念的顛倒想以後,就產生很多的煩惱──貪瞋癡煩惱的習氣,依此習氣的輕重開出──內分、外分;所以內分、外分,是約著眾生顛倒想安立的。
己二、依情想彆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