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落之本
貪愛為本: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舉例驗證:
【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結示立名:
【阿難!諸愛雖彆,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什麼是內分呢?
內分就是眾生分內,這是眾生平常的本分事,不用經過教育、學習,它就會產生的。什麼叫做內分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愛染跟妄情。其實愛染跟妄情是同一個東西,隻是約著輕、重而有所差彆。愛染是說:你很喜歡這個東西叫愛染,那我一定要這個東西,就變成妄執了,就是愛跟取了。這樣的情執相續不間斷,就產生愛水。
我們的愛水——
說:清淨本然,一個人怎麼就會產生墜落呢?、他怎麼好端端的,就墮三惡道呢?因為他內心當中有水。這個水不是一個相狀,是一個表法,就是一種墜落的意思,因為水往低處流。意思是說:我們一個人產生貪愛之水,是不需要教育的,分內!你看一個人生長在深山,他也沒有人教他,他自然就會貪愛。
以下講出四個比方:
一、心憶珍羞,口中水出──看到美味的食物,你嘴巴自然就出口水;二、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想到過去的親人,心中想到他的好處,又是憐愛;想到他不能再次的生起,心中又是恨,愛恨交集就流出了眼淚,這也是一種水。三、貪求財寶的人,看到財寶,內心當中產生貪愛之水,因為水氣的滋潤,使令他看起來精神特彆好;你看貪愛財寶的人,他每天很累,回去把它的財寶打開來看一看,精神就好了。為什麼?因為他有愛水滋潤。四、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貪著男女淫欲,自然二根就會出水來。
以上諸愛雖彆,流結是同,雖然所愛著的不同,有的貪財、貪色、貪人、貪飲食…但是能貪的水是相同的,而水是下墜而不升的,叫做內分。水所表達的是──水往低處流,所以一個人會墜落就是有水。
超升之本
渴想為本: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舉例驗證: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結示立名:
【阿難!諸想雖彆,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什麼是『外分』呢?
是眾生本分之外──這些東西你不是先天的,你要學習才有的,你沒有經過學習你就是沒有。什麼叫做學習才有的?
因諸渴仰,發明虛想:你經過聖賢的教育,對於諸佛菩薩這種出世的聖賢,乃至世間聖賢的功德,產生渴仰之心。因為渴仰,所以你就產生很多、很多的理想抱負,這些理想抱負不斷的在你心中輾轉增勝,就產生一種勝氣,一種浩然的正氣。這個氣跟水不同,我們知道水是下墜的;而氣是輕飄的。以下提出了六念法門——
一、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你看一個人他能夠持戒,(古德說:應該包括布施)喜歡布施、喜歡持戒的人,他內心就覺得很輕安。你看:我們去做一件善事回來,覺得身心很愉快、很輕鬆,這是念施、念戒。二、心持咒印,顧盼雄毅:當我們持如來的心咒,產生一種雄心壯誌、無所畏懼之心;當我們內心跟十方諸佛的咒願功德感應道交,所以內心無所畏懼,這是念法。三、念天──心欲生天,夢想飛舉。我們想到我們要厭離這個三界…欲界的粗苦障,好樂天上的淨妙離,你在夢中或者在打坐當中,就會感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是往上輕飄、往上飛舉的。四、念佛──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你不斷的憶念佛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殊勝,就容易在夢中或在靜坐當中,感受到諸佛菩薩莊嚴的聖相現前。最後、念僧──我們能夠如法事奉善知識,自輕身命;為了求法,我們會不勞辭苦,放棄自己色身的享受。這種殊勝的氣勢是從何而來呢?
阿難!諸想雖彆,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這都是因為你的這種想象──對於諸佛菩薩、對於布施、持戒…這種想象而產生的。因為這樣的一種想象,而產生一種輕安高舉的相貌;這種相貌是飛動而不是下墜的,很自然來生就會使令我們往生到善處,這個就是外分。
我們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你的神識是往下墜的,你是到三惡道去。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所以你的神識水太多了,就往下沉了;你的神識是輕飄的,就往生到善處去。當然臨命終是你平常累積的。比方說:拜懺的人特彆感受得到這種差彆。拜懺之前,總是覺得身心好像很粗重,悶悶不樂,這個是罪業之相;如果你一天當中,總覺得內心很沉重,這是一種罪業之相;但是你不斷的拜懺以後,欸…就覺得很輕鬆、飛舉,這個就是罪滅之相。
所以說:清淨本然,怎麼就有六道呢?一個是貪愛產生水,一個是你的理想而產生勝氣,就產生這樣六道的差彆出來了,完全是你內心創造出來的。
這是一個總相理論的說明,以下開出十種差彆,不過這裡是偏重在墮落這一部分。說:人怎麼就墮落到地獄去呢?既然我們內心當中本來沒有地獄,那地獄是怎麼產生?地獄裡麵的火啊、刀子啊、寒冰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我們凡夫因為心中的愛取,而創造的因相跟果相:
己三、明情墮因果
淫&bp;習
總&bp;標:
【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
彆&bp;明: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勸&bp;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先解釋地獄的火──這個火是怎麼來的?
一者淫習交接──這第一段是講到現世的因果,首先講到惑煩惱。我們的煩惱有兩個:一個是淫、一個是習,就是煩惱的現行跟種子。我們因為種子遇到外境的刺激,才有現行,所以你的煩惱的現行跟種子,一定是相交互的作用,然後就發動了身口,產生業,這就是發於相磨,研磨不休,然後產生男女色身的接觸,乃至於輾轉增勝。
這裡的關鍵在那裡呢?研磨不休。
我們不是偶爾起煩惱就墮落到地獄,不是這個意思,重點在——數數現行,都無慚愧。
就是說:你把煩惱放縱得非常粗重,研磨不休變成非常的粗重了,你幾乎是無慚無愧的──數數現行都無慚愧了。這時候惑業就產生了苦──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所以這個火不是真正地獄的火,是你內心產生一種火相,你當下起煩惱叫煩惱火,然後製造業力之火,最後果報火,在今生當下就累積了這種功能。來生真正的果報看第二段…講出一個譬喻說:如人以雙手互相的摩觸,手因為摩觸就有暖相,暖相就是火現前。
這以下合法:我們今生因為煩惱的現行跟種子相互的作用,所以來生就會招感鐵床、銅柱諸事;這兩個,圓瑛老法師說是同一個地獄,叫銅柱地獄。這個地獄是一個很高的銅柱,燒紅的銅柱,就像須彌山一樣高。這個罪人在高山上,感到很熱就往下跑,往下跑看到一個鐵床,這個鐵床下麵有火在燒,但是上麵有端正的男女身相,這個罪人因為貪愛男女相的緣故,就跑到鐵床上麵,最後為鐵床所燒。這是講來生的果報。佛陀對我們的勸勉──
所以十方如來以他的智慧眼,來看我們放縱自己淫欲的**,就像增長自己的欲火;菩薩見到男女的**,如避火坑,因它會產生創造來生跟火有關係,來傷害我們;隻要跟火有關係的,都跟淫欲有關係。
這裡,講到兩個觀念:因果不同時跟因果同時
第一、我們一般在論斷因果,是偏重因果不同時,叫做異熟果。我們一般講三世因果,佛教講因果是講三世的──過去造業,今生受報;今生造業,來世受報,叫做隔代受報。所以你今生受的果報跟今生沒有太大關係,大部分是前生決定的;你今生造的業,主要是在來生才表現出來,所以因果的思想叫異熟──異時而熟,叫做隔代受報。
第二、另外一個思想就是真如緣起:是講當下的因果,就是因果同時,你在造業的當下,其實你的果報之火,那個功能、種子已經成就了。我們剛剛談到:琉璃王滅了釋迦族,七天後,墮入地獄;七天還沒有到,但是佛陀已經看到他地獄之火成就了。
佛陀的神通是現量境,佛陀不做假設,佛陀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佛陀的神通一定是現量。如果他內心當中地獄之火沒有成就,佛陀怎麼看到他七天後要墮地獄呢?所以因果的確有它同時的現象,因果同時也對。比方說法華會上,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小乘的聖者三周說法──法說、因緣說、譬喻說。佛陀三周說法,開顯真如佛性以後,阿羅漢回小向大,佛陀一一授記;說:舍利弗尊者,你要經過幾千劫、幾萬劫的時間,你會成佛,你的國土叫什麼(名稱),你的國土怎麼的莊嚴…等等。佛陀怎麼知道呢?當然是他發菩提心的時候,他內心變化了,他把聲聞種性轉成菩薩的種性,他的佛果功德顯現出來了,佛陀才會授記。
其實:你在造業的當下,你的果報是當下成就!
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也講出類似的觀念,他說:你在念佛的當下,你的蓮華已經念念在開了,隻是還沒表現出來。所以本經這裡,重點在於因果同時的思想──真如緣起的思想。就是說:菩薩看到你煩惱的時候,你要同時看到果報;你看,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菩薩看到起煩惱火的時候,就要預先知道,你未來有火坑在等你,他是預先就知道。
貪&bp;習
前麵的淫習是男女的貪愛,這一段是偏重財物的貪愛,都是貪,但是所緣境不同。
總&bp;標: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
彆&bp;明: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勸&bp;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這裡的貪──指的是貪求世間的財物,而且是過分的貪求,不是一般合理的貪求。先看第一個現世的因果——惑:
貪習交計──貪是煩惱的現行,習是種子;就是貪愛的煩惱跟現習交互的作用,就產生業力了。什麼叫業力呢?發於相吸,吸攬不止。貪愛財物的人,為什麼有一個吸字呢?就是他老是想要把對方的財物吸過來;不斷的放縱自己的煩惱,到最後…相續的造作,無慚無愧,那麼當下果報之冰出現了,就有這個積寒堅冰。因為你不斷的吸寒氣,久了以後,就產生一種身心的寒冰、身心凍冽的相狀出現。這是約著當下的因果來說,下一段約著來世的因果,先講一個譬喻: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這個人用嘴巴去吸取外在的冷空氣,吸久了以後,你內心就有寒冷的力量產生。
以下合法──二習相陵,習也是講煩惱跟現行。這種貪愛──過去生的習氣跟今生的造作,就會招感來生吒吒、**、羅羅,這三個都是寒冰地獄,是約著他的一個受苦的聲音。寒冰地獄的罪人,他因為寒冷而叫出的聲音:輕微的叫吒吒,中度的是**,嚴重的是羅羅,寒冰地獄的相貌。青赤白蓮這也是寒冰地獄,這是約著我們身體的凍傷的相狀。蓮華這個罪人在凍傷以後,皮膚破裂了,就像蓮華開敷,比較輕的──他的皮膚出現了青瘀,中度的──是紅腫,比較嚴重的──就是變白色,整個血液都停止了,蒼白、沒有血色,青赤白也指寒冰地獄。所以:十方如來,看到這個貪求財物,就像貪水一樣,菩薩見貪如避瘴海,就像大海中有毒的瘴氣,吸到體內中毒而死。
這裡的因果思想,跟我們《地藏經》一般講的因果,就不太一樣──
《唯識》的因果思想,比較偏重在來生,這裡的觀照,就菩薩的假觀,當你生起煩惱的時候,你要預先知道未來的果報,它的重點在這裡。
你要怖畏當來的果報,你才會厭惡當下的惡因!
我們一個修行者──初發心菩薩不可能說你完全不起煩惱、完全不造業,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你不要讓你的業力煩惱變得很堅固,問題在這裡,不能讓它輾轉增勝,就像滾雪球一樣…不可以!所以初心菩薩他不是斷煩惱的現行,是斷煩惱的相續。
《大乘起信論》說:修習正念真如的人,第一件事情--先破和合識,斷相續心。
經典上講到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波羅奈國,有八個大力士,這八個大力士為了爭第一名,就經常比鬥、打擂台。其中有一個大力士,他的業障已經成熟了,佛陀看他七天之內必墮三惡道,慈悲的佛陀就來到大力士的門口,要求見這個大力士,這個大力士說:欸…我是一個武士啊,佛陀是修智慧的,我們之間不相應的,不見!佛陀就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就把佛身隱藏起來,現出一個年輕的大力士來找他:我要找你的主家,找你家的主人比鬥。欸,這大力士就出來了,看到這個年輕人,瞧不起這個年輕人。但是一跟他比鬥的時候,佛陀入火光三昧,這個大力士看到整個四邊都是火,心生畏懼,就對佛陀產生恭敬心,驕慢心就收起來…佛陀現出佛身,就為他講:緣起的善惡業…緣起的道理,這個大力士當下心開意解,向佛陀真誠的懺悔,七天死掉之後,往生到善趣去了!
這表示什麼意思呢?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不是說:全部的業力,都把它懺到業儘情空;像我們前麵說過,一個汙濁的水,你第一件事情讓它沉澱下來,你不能再造作了,讓你慚愧的心生起,然後斷相續心,關鍵在這裡。
為什麼有些人造了惡業他來生會得果報,有些人造了惡業,他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
《唯識學》說:因為有些人的業力轉成增長業,有些人的業力是變成不增長業,就是你有沒有懺悔?《唯識學》說:一個人造惡業不得果報有兩種原因:第一個懺悔,第二個對治──你開始修對治,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讓這個業力,變成增長業;你要讓它自然的沉澱下來,就是破和合識,斷相續心。然後在臨命終的時候,保持正念,隨念往生淨土。
求生淨土的人——雖然你不能把業懺得完全清淨,但是你一定要把業懺到變成不增長業,變成沒有強大得果報的力量。
業的力量,被你破壞了,破壞以後,很多人會重報輕受;越是懺悔,身體生病痛、發生小小的車禍、出現種種的災難,這個是好事情,因為那個業力被你破壞,破壞以後…啪!釋放出來,重報輕受,然後你也會夢中見到一些瑞相,關鍵在於斷相續心。當然一個人會斷相續心,你要預先看到未來的火、未來的寒冰的果報,主要是一個人要畏懼當來的果報。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