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2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26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2 / 2)

訟就是本身有了過失,卻用言詞上的爭辯,來隱瞞自己的過失叫做訟。

總標: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

彆明:

【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這裡的煩惱相是──訟習交諠,就是在言詞上的爭辯。那他為什麼爭辯呢?因為他要覆藏自己的過失。他的內心當中,因為不斷的爭辯,要覆藏自己的過失,最後就有鑒見照燭──他就會不安。為什麼不安呢?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總是覺得好像…內心有一個眼睛,在看他一樣;就像一麵鏡子…他經常感覺到有一麵鏡子在看他一樣,這就是鑒見照燭,使令他內心不安穩。

比方說:如於日中,不能藏影。這就像太陽出現時,他再也沒辦法隱藏,因為真如本性不同意的!

當我們造了惡業之後,內心會不安穩。為什麼?表示西方有人不肯!

真如本性是良善的,你在真如的心中,不斷塞臟東西,佛性當然不同意!

當我們造了惡業以後,夜深人靜時,我們心中會不安穩,這個《大乘起信論》叫做真如內熏──真如在警告你,你不可以這樣子了!所以說是如於日中,不能藏影。

二習相陳──種子、現行相互的作用,所以臨命終時,有惡友──過去跟你共同造罪的同伴,來和你對質;業鏡──顯現善、惡造業的情況;火珠──明亮的水晶球,來顯現你當初的想法;披露宿業──就是前麵的惡友、業鏡跟火珠,來彼此的對照,披露這個造罪人的過失,依此來加以對照檢驗,使令我們無法逃避。

所以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的過失就像陰賊,躲藏在暗處的賊,他並沒有真正的消失,隨時會跑出來。菩薩看到覆藏,就像一個人戴著高山,要通過生死大海;覆藏的人,內心很沉重、很不安,你要通向解脫生死的大海就很難,因為你的負擔太大了。

以上十習因──我們看經文,都是種現相熏。不是說你今天人家刺激你,你生氣了就馬上墮地獄,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你輾轉相續、無慚無愧,沒有加以對治,然後產生這樣的結果。

圓瑛老法師在十習因這段文,講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大家要注意──

他說:十習因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的,但是站在淨土宗──帶業往生的角度,他提出一個重要的思考模式,這是合乎唯識學的。

圓瑛老法師說:什麼叫帶業往生呢?有因無緣,苦果不生這八個字。

什麼叫做因呢?就是我們過去累積的種子,我們沒辦法去控製過去,所以當我們覺悟的時候,我們對於過去,隻有概括承受,你不可能回到過去去懺悔,懺悔隻能夠懺悔現在,過去都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的種子,因是不能改變的,從唯識的思考,的確是這樣。但是改變在緣,你要注意你的現行──你不能讓它增長廣大;你從緣來斷,它就不能得果報,所以苦果不生。有因無緣,苦果不生這是淨土宗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這個思想跟唯識學是相合的。

唯識學它提出業有兩種:一個叫增長業,一個叫不增長業。

我現在問大家關於業果的問題────比方說:

一、某甲:某甲去做一個罪業的事情,他第一天造一次,第二天造兩次,第三天造三次,第七天造七次,他造業是不斷增加的,這是某甲。

二、某乙:他第一天造了七個罪業,第二天造六次,第三天造五次,第七天造一次,這是某乙。

兩個人造罪的次數完全一樣,你們看哪一個業比較重?某甲?某乙?…

對啦!有智慧!某甲比較重!

為什麼?因為他在造增長業,某乙在造不增長業,因為他開始在抗拒了。

諸位要知道:業的可怕就是你放縱它;一旦放縱,它就有氣勢,你絕對不能讓業的氣勢增長起來!

我們講造勢、造勢,你看我們台灣選舉很喜歡造勢對不對?他本來是選票落後,但是他那個勢力越造越旺、越造越旺;一開始你本來領先,結果你不斷的節節敗退,因為你的勢頭在衰退中,他的勢頭正在提升中。

春秋戰國有一場戰役叫長勺之戰,從這個故事你就了解業的消長。長勺之戰是齊桓公小白,他那時候還沒有回國做國君之前,是公子小白,在外麵流浪,因為他跟父親不合,他爸爸要殺他,所以他往外逃,後來他父親死了之後,他就回國去做國君。他在流浪諸侯國的時候,魯國對他很不客氣…羞辱他,所以公子小白回到齊國登位以後,得到管仲的扶持,軍事強大,齊桓公相管仲,九會諸侯一匡天下,他要報魯國一箭之仇,就派鮑叔牙領著大軍攻打魯國;魯國那時候隻是個小國,怎麼經得起齊國大軍壓陣呢,當然節節敗退,打到了魯國的京城,在春秋的戰爭很少這樣,分出勝負就應該停止了,沒有人說一直逼攻的,幾乎要把魯國滅掉。魯國國君非常緊張,苦無對策,好不容易在民間找到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叫曹劌…把他請出來。這個曹劌本來是隱居山林的一個修行者。曹劌說:好吧,看在魯國即將滅亡的份上,我幫你打這一戰。這就是長勺之戰。

曹劌到了戰場上看──哦,對方是鮑叔牙領著大軍,當齊國大軍攻擊的時候,曹劌就說退兵,第二次再擊鼓攻擊,又退兵;第三次又退兵…退到第三次的時候,曹劌才擊鼓開始攻擊,結果一下子把齊國打得落花流水。魯國國君就很奇怪說:哎呦…他們的軍隊將近我們的十倍,你是怎麼打的。他說:打仗不是看人數,打的是氣勢,曹劌用軍重在氣勢。他說:他氣勢旺的時候,我們退嘛──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打到最後他自己沒有氣勢了,我們氣勢正旺,就把他打敗了。

諸位要知道:造業也是這樣──

你看你念佛,你以前念一萬聲,後來變三千,現在變一千…欸這樣糟糕了!越念越沒有氣勢,你這樣念佛在造不增長業;你最好是今天念一百聲,明天念兩百聲,後天念…欸,這樣不錯啊!因為你那個勢頭越造越旺,到臨命終的時候,剛好是你勢頭最旺的時候,這個最好。

什麼叫帶業往生呢?

你要去抗拒!你不能讓業的氣勢,越造越重──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不能這樣子。比方說,你造了某一種業──殺盜淫妄業,你一定要讓那個業,越來越少…越來越少,這個業力就很難主導你;隻要保證它的次數是越來越少,它那個氣勢被你破壞了,你就可以帶業往生。我們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業,哪一個得果報,當然是強者先牽。

什麼是強業呢?唯識學說增長業叫強業。

我們要讓佛號的力量,對阿彌陀佛的皈依,是與日俱增,每一天不斷的進步;我們要讓罪業不斷的在減損,你一定可以往生的。因為你罪業的勢力,被你破壞了,你的罪業變成不增長業了,而你念佛的業是增長業;就像這個齊國跟魯國打仗一樣,它的氣勢衰,你的氣勢旺,所以打仗跟修行一樣,重在氣勢。有些人念佛沒有氣勢,念得好像有念,又好像沒有念一樣,這個就很糟糕,沒有那種皈依的力量。

我們常說懺悔業障,其實很多人誤解這一句話,我們不是在懺悔業障,我們是在懺悔我們的心念——斷相續心。

業障你懺不完的,你怎麼懺得完呢?如虛空一樣這麼多。懺悔業障的根本精神在斷相續心,懺悔惡念的相續,把那個相續心破壞掉,它的氣勢也被你破壞了,這個業由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就很難得果報。這就是圓瑛老法師所說的──淨土宗的修學者,一定要讓自己的煩惱跟罪業變成有因無緣,苦果不生就是在這八個字,說穿了就是斷相續心──破壞你的現行。

丁三、結勸(分二:戊一、顯妄果本空。戊二、示妄因顛倒)

戊一、顯妄果本空

首先佛陀先顯示:這六道的果報其實是不真實的,它的本性是空寂的。

依妄而成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

本無所有

【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佛陀說:這六道的果報當中,比方說地獄、餓鬼、畜生、人跟仙道;這個『仙道』是從人道開出來的,我們一般講六道,《楞嚴經》講七道,就是修仙術的人;修仙道的人,有點像道家;天、(洎就是及)阿修羅,總共是七趣。

七趣的果報是怎麼來?

就是:一念的攀緣心而產生的,所謂的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依照次第應該是妄想隨業,妄想受生──由妄想而產生業力,由業力而去受生這個果報。

當我們把這一切法,回歸到一念的妙圓明──微妙圓滿光明的心性當中,這個不生滅心當中,我們站在心性的角度來看六道輪回,就像空中的華;空中應該沒有華,華應該長在陸地上,因為你眼睛有毛病,才看到空中有華,所以它根本是元無所著──沒有真實的體性,隻就是一種虛妄的假相,根本沒有來處。所以我們看到有:人天的果報、三惡道的果報,就像空中的華;當你眼睛有毛病,你看到空中有一個華,你說有?還是沒有?

如果我們沒有學佛,六道輪回對一個顛倒眾生來說──就真實有,因為你找不到回家的路,對你是如此的真實。

對一個覺悟的人來說──它是沒有的,我們講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

你說:六道輪回到底是有?還是沒有?答案是:很難講…我怎麼知道有沒有?你是顛倒的,那當然就是有;你覺悟了…你找到一個回家的路,你就可以慢慢的有因無緣,苦果不生,有辦法讓它不得果報。所以有沒有六道輪回,是看你的心,你要繼續顛倒下去,那是沒完沒了的,那肯定是有的;你開始回光返照,它會慢慢消失,你開始在治療眼睛了,華是因為你有毛病,才創造出來的──攀緣的心;我們因為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緣,就是妄想隨業,妄想受生。所以六道輪回是你一念的妄想創造出來的,當你開始消滅妄想的時候,這個果報已經慢慢在消失當中……

既然六道輪回是妄想創造出來的,那怎麼就有妄想呢?妄想是怎麼來的呢?

戊二、示妄因顛倒

妄想就是一念的顛倒想,自己的顛倒想創造出來的。

迷真起妄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

輾轉相續

【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

前麵講到:我們六道輪回的果報,是一念的妄想創出來的,那怎麼就有妄想呢?佛陀回答:此等眾生,不識本心,應該再加一個不識本心,用諸妄想,就是我們沒有好好的回光返照我們這一念真實的心;我們沒有真實覺悟這一念心是本自清淨,所以你總是覺得:我好像要向外攀緣,我才會快樂,你就會有一種向外攀緣的心,結果就妄想受生,妄想隨業,就受此輪回。雖然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你永遠不可能得到清淨,因為你方向錯了…向外攀緣,你永遠找不到家的。

這六道輪回是怎麼來的?結果會怎麼樣?

前麵是講因,這個是講最後結果,皆由隨順殺盜淫故,皆由前麵的文有點省略,就是三惡道的果報,都是因為我們隨順殺盜淫的妄想所產生的。

三善道是怎麼產生的呢?

反此三種──我們產生無殺、無盜、無淫的善念,又創造了人天的果報。所以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殺盜淫的惡念叫鬼倫,沒有殺盜淫的果報叫做天趣。那麼有跟無之間呢,由是互奪不已,生起輪回的本性。

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一念妄想在流轉。

妄想為什麼會創造出六道輪回來呢?(這一段很重要)

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關鍵在有無相傾這一句話很重要!

我們一般不學佛的人──是一個不知道真如本性、整天向外攀緣的人,為什麼到三惡道去呢?因為他遇到染汙的因緣,起了惡念,造了殺盜淫就得果報了。那麼一個人到三惡道的時候,他在苦中,會起慚愧心;慚愧心久了,累積到一個能量,他的慚愧心,又變成一種堅固妄想了;慚愧心表現出來,他就產生無殺盜淫的善念,變成他的一個強大的勢力,就出現人天果報:人天果報久了以後,他那個慚愧的善念,又慢慢放鬆了,累積了一個放逸的堅固妄想;一個人一旦放逸了,就驕慢;驕慢之後,貪瞋癡慢又出來了,又累積一個惡念出來…所以他的生命,就永遠在惡性循環,痛苦的時候起慚愧心;慚愧久了,得到快樂又開始放逸,然後就這樣不斷的輪回!

印光大師提出一個觀念,跟有無相傾,起輪回性。這句話相符的──

他說:善中有惡,惡中有善。這一句話是針對凡夫。說:凡夫在造善的時候,已經產生一個惡的因緣在裡麵,因為他貪愛果報,所以他造善之後,快樂果報現前的時候,他肯定會放逸的,結果就埋下三惡道的一個因種。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從事相上的覺悟是不算的。你說:我現在很痛苦,我真的不敢造惡了。這個覺悟還不夠!因為事相的覺悟,好了傷口,忘了疤。我們過去在三惡道多痛苦,卻沒有一個人記得了,所以真正的覺悟是從道理上的體會。

我們沒有通達心性的人,怎麼作,都不可能離開輪回:造善、快樂的時候,開始放逸;放逸久了,產生痛苦;痛苦了,又起慚愧心,慚愧心…又開始造善、放逸。就是這樣──善中帶動惡,惡中帶動善,而產生一種惡性循環,這就是我們三界的果報。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楞嚴經》…你才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事,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原來我的本性是清淨的!所以讀《楞嚴經》的人,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很冤枉,無量劫來,白白的受苦,實在是很冤枉!所以你會重新開始創造未來。

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善心跟覺悟的心是不同的!

慈善的心是隱藏惡念的,因為他貪愛這個果報,所以諸位要把慈善的心跟覺悟的心分清楚。一般的宗教徒、慈善家,他們的確有慈善心,但是慈善的心,就如本經說的,有無相傾,起輪回性。善心當中夾帶著惡的因種,所以你慈善心的背後,一定要有覺悟的心──正念真如,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才能夠從輪回中跳出來。

這個地方,在分彆什麼是慈善的心、什麼是覺悟的心。我們一定要證得無生以後,才能夠把空中的華慢慢的熄滅…光是修善不可能的,因為善中,你就是夾帶一種攀緣的、有所得、惡念的因種在裡麵,你還是在輪回當中,這一段,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跳出輪回的方法。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估計應該還有兩堂課就把《楞嚴經》講圓滿了。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我真是被迫加入樂隊的! 逆行諸天萬界 穿成極品惡婦,靠美食養崽逆風翻盤 從影評人到文娛大佬 獻祭辣條出紅光,拜金前任悔哭了 一人:師兄張之維,通滿級金光咒 全球異能:隻有我在修仙 奇俠係統 滬上來了個小神獸,叉腰旺全家! 末世重生,掠奪男女主異能會上癮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