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四麵,我們講怨習。
這一科都是在談:我們從一念的清淨本性,怎麼就會有這麼多的因緣果報出現呢?
原來我們在多生多劫當中,有很多很多習氣的種子,乃至到了今生,我們又不斷的去增長它的勢力,不斷的生起現行、不斷的隨順它;因為種子跟現行的交互作用,就把很多很多痛苦的果報,自己創造出來了。所以我們常說:自作自受,你自己把果報創造出來,還得由自己來承受這一切的果報;六道的果報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也由自己去承當這些果報。
怨習
怨──就是隱藏在心中的怨恨。怨恨跟瞋有什麼差彆呢?瞋心是直接表現出來,你刺激我…我馬上就發脾氣,這個叫瞋;怨是當下並沒有發脾氣,而是把心中的恨隱藏起來、把它累積起來,恨累積久了就叫怨!
總標: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
彆明:
【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怨的特點就是嫌──心中有很多、很多的不滿;因為不滿,他就會造很多很多的業,這個業是嫌恨之業。也就是說,他經常在暗中想要去傷害彆人…找機會。因為它累積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他已經懷很多的恨,而這些恨,他一再的等待機會去采取行動,就是發於銜恨。
因為他因地當中,經常想要去報複彆人,所以得果報的時候,故有飛石投礰──恨本身也是一種躁動不安的相狀,所以他會看到空中有很多的飛石;這些飛石是大石頭,在空中飛來飛去;投礰,礰是小石頭,空中很多小石頭,比較尖銳的小石頭;就是一種很躁動不安的相狀。或者匣貯車檻──匣就是一個密閉的箱子;檻是一個密閉的車子;他發覺自己被關閉密閉的箱子跟車子當中。甕盛囊撲──或者他會發覺自己被關在一個大的缸中,甕就是缸,我們講水缸,大的缸中;囊撲就是被綁在大的布袋當中…都不得自在!
怨的相貌是什麼呢?佛陀講出一個譬喻:如陰毒人,懷抱畜惡。就是這個人陰毒,他心中一直想要去報複某人、暗中要去傷害某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心中已經累積很多很多的怨恨。在過去的種子跟今生的習氣相互作用之下…故有投擲,投擲──被人以石頭來丟擲;擒捉──就是被抓到大的缸中,或者是被抓到大的布袋當中,不得自在;或者擊射──被用很尖銳的利器來加以擊射;或者拋撮──在空中被拋來拋去等等諸事。
所以十方一切如來,以智慧眼看到這個怨恨之心,就像危害鬼;危害鬼他不是公然的傷害你,他是躲在黑暗的地方,突然間跑出來傷害你。菩薩見到怨恨之心,就像一個人飲鴆酒,表麵上好像是一個甜美的酒,其實是有毒害的。
怨──它是恨的累積,它跟瞋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馬上發脾氣;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積在心中。不過現在的醫學已經證實,從一個身心靈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經常累積負麵的能量,對你身體是很不好的。你不要小看我們內心是無形無相的,《楞嚴經》一再強調,我們心中會創造相狀出來。所以你心中的恨會產生細胞病變,因為它的那一種力量,是無形相的。我們在觀內心的時候──即空、即假、即中──它沒有形狀,但是它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我們一定要適當的把自己負麵的能量化解掉!
蕅益大師他提出了:如何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第一個、隨緣消舊業想:這是我們一般常用的方法。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把我當一回事……那就是欠你的!前生欠你的,來還債!一個人經常去做一件好事情,但是你所得到的果報,卻是跟你所做的因地不相符合,你的果報非常的差,那就是有兩種情況:(一)你本身有罪業,先把罪業逼出來。有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善法,它不是先表現善法,它先進入阿賴耶識,先把惡法逼出來,就是你本來有三惡道的果報…重報輕受。(二)你真的欠他,沒辦法,沒得說!隨緣消舊業,這是比較消極的看法。
第二個、當善知識想:這是積極的!欸!這個是菩薩示現來考試的,我必須通過這個惡因緣來增長我止觀的力量、來增長我忍辱的功夫。忍辱的功夫不是在順境完成的,忍力是從逆境的觀照當中,點點滴滴的,不斷的調整自己,失敗了不放棄,不斷的調整,慢慢、慢慢,你的忍力才會培養出來,是從逆境中培養。
第三個、代眾生受苦想:這更難了!代眾生受苦想,就是我們從逆境當中學吃虧,從吃虧當中培養一種慈悲的胸懷、菩提心的胸懷。
懺公師父說:一個菩薩你不學吃虧,你很難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的根本在學吃虧,這個吃虧就是──忍讓。
不過也有人說: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唱唱爐香讚也不錯,欸對了!妙境長老就這麼講:有時候我們在修念佛止觀的時候,欸!很順暢,這車子開得很順,路上沒有什麼石頭;有時候你怎麼修,就是都不得力,挫折感很重,欸…唱唱爐香讚…真的有效。你就在山中哼個爐香讚,唱完再去打坐,欸不同…整個情緒有變化…總而言之,你一定要把負麵的能量,把它釋放出來。
有一個西藏法王說:一個人經常把負麵的情緒隱藏在心中,你很難去關心彆人,你就很難發菩提心。
因為:你自己都不可能快樂,你不可能給彆人快樂,這是個很重要的思考!你自己就悶悶不樂了,你怎麼去幫助彆人呢!所以我們要知道怎麼去化解自己的障礙,我們內心本來是沒有障礙的——心本無生,因境有。
我們學習《楞嚴經》一路走來,得到一個訊息:我們心中是什麼都沒有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因緣假相顯現出來的,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
一個東西──它會假借因緣生,它一定可以假借因緣而滅。
你有本事把它創造出來,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它本來就沒有的。所以佛教是講雙向的,你能夠讓它緣起,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如果說:煩惱是本來就有的,那就糟糕。本來就有你怎麼消滅呢?所以菩薩要有善巧──你要怎麼去化解…人生的確是充滿了不圓滿,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善業,但也累積了很多的罪業;在得罪業果報的時候,的確是有一些困境,我們應該要不斷的去化解它,不要繼續讓它產生一個怨恨。
見習
見:是指心中的邪知邪見,對於宇宙真理的一種錯誤認知。
總標: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
彆明:
【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臨毒壑。】
我們看邪見因果的相貌——
八者見習交明,邪見為什麼叫明呢?因為一個有邪見的人,他是要假借語言文字來發明他心中的想法,他要表達出去的這叫明。
關於邪見的相貌,以下提出了三個(應該是有五個,後文再補充):
第一個、最重要就是薩迦耶見。這叫身見或者我見,這是我們一般凡夫最容易產生的邪見,我們認為在這剎那、剎那生滅的五陰身心當中,有一個真實的自我,由這個我來造業,也由這個我來得果報,這個思想是錯誤的!我們這個身心世界,完全是假借因緣所生,等到因緣結束的時候,完全覓之了不可得,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
第二個、邊見或者斷見、常見。斷見就是人死如燈滅;常見就是人死了之後繼續做人,豬死了以後繼續做豬,這是一種常見。
第三個見──見取見。是指非果計果,把無想天的果報當作涅盤,就是見取見。
戒禁取——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戒禁取見──非因計因。比方說,外道持牛戒、持狗戒,把無益的苦行當作生天之因。
邪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邪見──撥無因果。說:造善業不可能得到安樂的果報,造罪也不可能得到痛苦的果報,生命是沒有章法的,人生隻是個偶然,既然是偶然,那就實時行樂了,完全不重視自己的罪業,這就是邪見。
因為五種的邪見,他內心當中就發於違拒,出生相反──他對真理會產生抗拒,而且會產生一種違背真理的想法;出生相反就是相反於真理的一個知見;佛陀說諸法是因緣生,他卻說一切法是真實有…相反。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他臨命終時,就遇到閻羅王,或者是善惡童子的審判,乃至於種種許多證明文件的東西,在臨終的時候顯現出來,使令他無法爭辯。這個王使,就是閻羅王。
很多人都問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閻羅王?答案是不一定!
對啊…一般來說佛教徒不太可能遇到閻羅王,一個人臨終發現閻羅王一定是外道,邪見的人;我們的心本來沒有閻羅王,閻羅王是怎麼創造出來,諸位知道嗎?是邪見,看經文就知道。所以我們看到那些把閻羅王講得頭頭是道的人,這個人一定是外道種性,佛教徒不可能有閻羅王,有閻羅王表示你這個人沒有正知正見,狡辯的人,才會產生閻羅王。
我們的內心——本來清淨,但是你打什麼妄想,它就會出現什麼相貌出來!
這個閻羅王就是邪知邪見創造出來的,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不過我們一般民間傳說有十殿閻羅,本經講到主要有五個階段──五殿(待會說明)。
如行路人,來往相見。這個邪知邪見的人,他平常用語言文字來狡辯、來為他自己的邪見辯護,但是到臨命終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子,就像一個人在道路行走,完全沒有遮障,這時候你的所作所為,完全被彆人看見了…來往相見。
一個經常生起邪見──現行跟種子作用的人,他臨終的時候,要經過五個程序:
第一、勘問:他死亡之後,先到閻羅王的地方,作初步的審問──閻羅王親自審問。
第二、權詐考訊:如果不認罪,閻羅王就用種種的嚴刑拷打,來使令你認罪。
第三、推鞫察訪:如果再不認罪,閻羅王用各種方式旁敲側擊,來證明你的過失。
第四、披究照明:再不認罪,用一種很特殊的業鏡,把你今生所造的罪業,從鏡子中把它顯現出來!
第五、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再不認罪,就請善惡童子出來,就是我們頭頂上麵的善惡童子,拿著記載的文簿,把你在什麼地方、做過什麼事講出來,而且配合文辭,加以詳細的解釋你當時的心態,使令你無法抵賴。邪知邪見特彆重的人,他臨終就有五個階段的勘問審查。
所以十方如來看到邪知邪見,就像一個人掉入到坑洞一樣,爬不出來。菩薩見諸不實的遍執,就像一個人墮落到一個充滿毒蛇的深坑,是必死無疑的。
我們都知道──在貪瞋癡當中,癡造罪是最重的,但是癡心造罪,還比不上邪見。
諸位要把愚癡跟邪見分清楚:
愚癡是這個人完全沒有概念;邪見是說他有概念,但是他的觀念是錯的。換句話說:愚癡他對真理不會排斥,他什麼都不知道,你講真理,它有可能會相信;邪見的話,他是發於違拒,出生相反,他對真理是抗拒的。
諸位看《菩薩戒》裡麵,佛陀是很嚴重的警告初心菩薩:你沒有通達諸法實相,你不可以學外道法門,因為你先入為主。一個人邪知邪見,那就糟糕,你永遠沒辦法回頭了,沒有人可以導正你。你有過失,你還會產生自覺,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最可貴的就是他自我反省,他隨著他生命的成長,他不斷的自我反省,自覺就會產生自審、然後自調;一個人邪知邪見,他自我反省的功能喪失了,你看這個糟不糟糕!變成外道種性了。
我們學《楞嚴經》的特點:
沒有錯,我們現在煩惱很重,我們罪業也很深,但起碼我們的方向是對的。就是你啟動一個正知正見的方向,你從今以後依止現前一念心性開始修學,你不斷的返妄歸真,你的生命不斷、不斷的進步,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邪知邪見就不是,你根本不可能調整自己,所以這個邪見的過失是很可怕的,因為他問題在無慚無愧!
枉習
枉就是用不真實的言詞來嫁禍於對方,他明明沒有做,你冤枉說他有做,這叫做枉習。
總標: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
彆明:
【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
勸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枉習的煩惱──就是種子跟現行的交互作用引生的;這個人過去很喜歡誣謗彆人,今生也有這樣的習氣,沒有自我反省、自我調伏,他所造的業就是誣謗,經常用不真實的言詞,來毀謗陷害對方。
我們知道──毀謗對方,會給對方產生壓力,因為他明明沒有做,你一定說他有做,對方就會產生一種冤屈,就有壓力!所以我們自己得果報時,就給自己產生壓力。在《楞嚴經》上說,你釋放出的任何東西,最後一定回到你的身上,所以最後是合山合石,你就會遇到這些山、大石頭,當你走進去之後,就馬上合起來——來壓迫你。碾磑耕磨,碾是用火熱的鐵輪,在頭頂當中來壓迫這個罪人;磑是尖銳的小石頭,在你的身上來壓迫你;耕是用犁來耕你的舌頭;磨就是用大石頭壓在你身上,不斷的研磨。
這種枉習的情況——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一個諂媚的盜賊,用暴力的方式來逼迫善良的人,這樣種、現相互的作用,來生就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押是你經常被東西押在身上;捺是重物在身上不斷的左右揉捺;槌是上下的震動;按是壓著不動;蹙漉是身體被捆綁在布袋當中,然後上麵有一塊石頭,把他壓住;衡度是整個人被懸空吊掛起來。因為我們在因地的時候,去誣謗彆人,給人家產生很多、很多的傷害,很多、很多的壓力,所以得果報時,就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壓力在壓迫我們。
所以:十方一切如來,看到怨謗,以怨恨心來毀謗對方,就像讒虎──就像一隻老虎去傷人一樣,當然最後是傷到自己。所以菩薩見到枉——如遭霹靂,就像一個人被閃電莫名其妙電擊到一樣,這種突如其來的傷害叫做枉。
枉有很多的因素,是因為嫉妒心而來的,嫉妒彆人的功德,所以就用不實的言詞來毀謗對方。
訟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