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_楞嚴經修學法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楞嚴經修學法要 > 第28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第28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1 / 2)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九麵,我們看丁二、正明五陰之相。

前麵一段講到:我們一個修行上路的人,跟一個生死凡夫的心態,是不同的。一個生死凡夫,他的心是──心隨妄轉,他的心完全是隨順過去的妄想,所以他過去打什麼妄想,現在他還打什麼妄想,那當然就沒有所謂的五陰魔境這件事,因為他是順從妄想。

但是當你研究《楞嚴經》之後,你的心開始逆流照性──逆生死之流、逆妄想之流,照了清淨光明的本性。這時候你心中有兩種力量:你過去的妄想跟你現在的正念,真妄交攻;這時候你會出現很多、很不平常的影像,還有很多、很不平常的感受跟妄想。而你麵對的方法就是:保持平常心──不迷、不取、不動,你該做什麼功課,你還是做什麼功課,不要管它,它不是你對手,黑暗一靠近光明,黑暗自然消失掉。如果你向外攀緣,你隨順它而轉,那就糟糕了,你就前功儘棄了,你前麵的修行全部白費了,所以你不得不小心。你會把你過去生,跟你小時候的那些顛倒想逼出來,你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被它所轉!

佛陀最後把這五陰的相貌講出來,讓我們提高警覺。五陰的真實相是什麼?你清楚了,你就不容易被五陰的魔境所轉,因此追根究底,你還是要有一些智能的判斷:

丁二、正明五陰之相(分三:戊一、總明。戊二、彆示。戊三、結成)

戊一、總明

先看五陰相狀,佛陀作一個攏總的說明:

真本無陰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迷執故有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陰本妄想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這一科有三段,首先真本無陰──真實的心性本來是沒有這個五陰的假相。說:在我們一念的精真妙明,精純而不夾雜,真實而不虛妄的微妙光明心性當中,是本來清淨、本來圓滿的;它本來就沒有三界的生死果報,也本來沒有煩惱的塵垢,乃至於無相的虛空,也是一念的無明妄想所生起的。所以在我們本覺妙明的、真精的心性當中,主要是因為一念的愛取妄想,而創造了種種的世界的差彆,這種情況猶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是一個公案,我們說明一下:

什麼叫演若達多?

佛在世的時候,在室羅筏城,有一個人叫做演若達多,這個人早上起床的時候,還沒有很清醒…就半迷半睡的狀態,他去照鏡子;那麼他本身沒有很清醒,鏡子又模模糊糊的,所以他照鏡子時,突然間…欸!怎麼隻看到我的身體,沒看到頭呢?沒有見到頭啦!他就以為他的頭失掉了,到處去找頭…這時候有一個善知識過去啪——把他頭打一下;欸!醒過來,原來頭還在。

佛陀用這個故事是比喻什麼呢?

就是:這個人──他隻相信鏡子的影像,他不相信他自己的頭;他自己頭在,但是他不敢承認,他看到鏡子上沒有頭,他寧可相信鏡子的影像,他也不相信他真實的頭在。

我們凡夫,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隻相信——我們心中的影像,我們不相信我們內心——清淨的本質。

沒有一個人去肯定、去回光返照,那個能念的心,它的本來麵目是清淨的,我們在乎的是──心中出現的那個假相;這個就是演若達多迷頭—迷失了真實的頭,我們隻承認鏡子的影像。

佛陀這個譬喻,譬喻的很好!我們由於過去的業力,創造了五陰身心這個假相,我們隻承認這個鏡子中的假相,至於這個假相背後那個鏡子──那個能念的心、清淨的心,我們卻不敢承認。怎麼辦呢?當然靠佛陀的出世。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不但所變現的五陰假相是虛妄的,乃至於能變現的這個五陰的妄想,它也是一個沒有真實的起處。你說妄想從什麼地方來?當然覓之了不可得!妄想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從虛妄中來。如果說妄想是真實的,我們本來就有妄想,那就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所以妄想是不真實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佛陀隻好在眾生的妄想當中,安立一切法是因緣生──諸法因緣生;因為你一定要打妄想,那隻好說諸法因緣生,從因緣當中勉勵我們要斷惡修善,至少能夠創造一個安樂的因緣。

很多人問說:佛陀說三界的果報──人天、地獄、餓鬼、畜生是夢幻泡影;那這個夢幻泡影到底是有、沒有?你覺得三界果報到底有、沒有?對!答案是很難講!你要是迷,那當然是有,你要繼續迷惑顛倒、繼續的攀緣下去,它對你肯定是有──夢裡明明有六趣;但是你回光返照的人、安住真如的人,你要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沒有這個東西──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三界果報有、沒有就看人而異。

佛陀因眾生的堅固妄想,安立了諸法因緣生的這個教法,這是在對治這些外道,因為外道迷因緣生,一切法自然。什麼叫自然呢?一切法是沒有因緣的,你會做人、這個人福報很大、這個人很苦惱…生命隻是一個偶然,沒有什麼道理的,這就是自然。其實:彼無相的虛空,尚且是真實心性當中的妄想所生起的,所以因緣跟自然都是眾生的妄想分彆執著所安立的。佛陀看到我們眾生迷自然之法,所以佛陀隻好約著眾生的妄想,而安立諸法因緣生。

佛陀說: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佛陀為了使令眾生了知五陰是虛妄的,隻好說五陰是因緣所生,這是針對人天種性跟二乘種性而安立的。所以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實際上,能生起五陰的妄想尚且不可得,更何況是由妄想所生的五陰的假相,那更是了不可得的,元無所有,更是了不可說。意思是說:連能變現的五陰妄想都不可得了,何況是所變現的這些枝末的五陰,那更是不可得!更何況那些愚癡外道,還把五陰的相狀當作自然;說因緣生已經是一個不圓滿的教法,何況是自然的法則,那更是顛倒了!所以如來在圓滿的教法當中,發明五陰的根本原因──隻就是一念的妄想所變現,在一念的清淨心當中,是了不可得!

佛陀的說法是以二諦說法。佛陀剛開始麵對苦惱眾生,他的大乘善根沒有成熟之前,佛陀隻好說諸法因緣生。因為眾生一定要堅固的執著於妄想,認為妄想是真實的,好…那你不能舍棄妄想,那起碼你打好的妄想──你打布施的妄想、持戒的妄想、忍辱的妄想…。所以佛陀在人天教法中、在二乘教法中,講到了諸法因緣生──以世俗諦的角度,安立諸法因緣生。但是到了大乘第一義諦的時候,佛陀從勝義諦的角度講諸法本自無生──佛陀說本來就沒有五陰、本來就沒有生死。

佛陀說諸法因緣生,也說諸法本自無生

你不能說佛陀的教義相矛盾!佛陀以前說造善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現在說從真如的角度,根本就了不可得,這有矛盾嗎?當然沒有矛盾,是淺深的問題!當你的程度還不能夠接受真如的空性,佛陀隻好說諸法因緣生;實際上,當你在佛法上,往上提升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諸法本自無生。所以從世俗諦的角度來看諸法因緣生是對的,但是你要入勝義諦,從真如的角度來看一切法──一切法本自無生。這兩句話並沒有矛盾,諸法因緣生也對,諸法本自無生也對;一個是從真如的作用上來安立,一個是從真如的本體來安立,都可以。

戊二、彆示(分五:己一、明色陰相。己二、明受陰相。己三、明想陰相。己四、明行陰相。己五、明識陰相)

己一、明色陰相

首先看色陰──就是一切的物質世界,包括內在的根身、外在的山河大地、草木房舍等等,都叫色陰。

體因想生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引喻詳釋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

結示立名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那麼既然我們本來是清淨,為什麼現在就有這個色身呢?怎麼就會有這些男眾的色身、女眾的色身、還有各式各樣的色身呢?佛陀說: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我們的色身,主要是由於父母彼此間有情愛之想…這第一個;其次,我們自己也打妄想,假設我們不打妄想,也不能來受胎;我們打什麼妄想呢?愛憎之想。

如果你今生是要投胎做一個男眾,你在中陰的時候,你會對那個女方生起貪愛之想,對男方生起憎恚之想。所以說我們是在想中傳命,因此我們今生的色身,是三個人打妄想共同創造出來──第一個、你的父親打妄想;第二個、你的母親打妄想;第三個、你自己打妄想,這三種妄想就把我們今生的色身創造出來。

佛陀舉例說明這個道理──如我先言:如前麵經文:譬如我們心中想象酸醋的滋味,口中就產生口水,這口水從什麼地方來?是你想出來的。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我們觀想自己登上高山,我們的足心,就有酸澀的感受,這個感受從什麼地方來?也是打妄想創造出來!因為事實上懸崖並不現前,酸醋的物品也沒有真實的到來,如果我們的色身跟內心的想象是不相通的話,那麼口水從什麼地方來?這種酸澀的感受又怎麼產生呢?所以物質的世界跟妄想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我們的色身是由一種堅固的妄想創造出來的。

這個堅固的妄想如我們前麵說的──是一種習慣性的妄想。比方說:有時候我們偶爾起惡念、偶爾造一個惡法,這個不能構成堅固妄想,這在唯識學為不增長業──你一生當中,你的想法都是正常的,突然間你一時的胡塗、造了某一個惡業,之後你非常的懺悔,馬上更正過來,這個業對於來生,不能有招感果報的力量,因為這是偶一為之的;如果你經常、習慣性的打某一個妄想,那你就要注意了,這個叫堅固妄想——數數現行,輾轉增勝。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長者叫賢麵長者,他在王舍城是富貴第一的長者,他的錢財多到他從倉庫裡麵滿出來,不要說走不進去,連倉庫都滿出來,他的珍寶多到這種程度。但是這個人雖然福報大,他有兩個很不好的習氣:第一、慳貪的心特彆重,第二、瞋心特彆強;有人向他乞食、乞物品,不管是貧窮人、修道的沙門,他就起瞋恨心把他們趕走。

後來賢麵長者(看這個意思:他活得不是很長,應該在中年就往生了)臨死之前非常生氣,他說:我好不容易積集這麼多錢財,現在要離我而去,他非常不甘心…起瞋心。因為瞋心的妄想力量的加持,他死後馬上變成一條大蟒蛇…(馬上哦!幾乎是沒有投胎,直接轉成大蟒蛇);這條大蟒蛇就盤繞到倉庫珍寶的地方…在那個地方圍繞。他的家族不敢住,都離開了,乃至於過路人,一靠近這個倉庫,它就用毒氣去噴他,受到它毒氣噴的,不是死亡就是重傷。

經典上說毒蛇有三種:最下品的毒蛇──是用咬的,它的毒液在牙齒裡麵;中品的毒蛇──噴毒液,牠不用咬你,它遠遠的噴毒液,你身體沾到毒液你就死亡;最上品的毒蛇──噴毒氣。賢麵長者就是變成這個噴毒氣的,所以這時候沒有人敢靠近牠了,但是有些外地人不知道,從那邊走過去,就被它傷害了。

當時國王就很擔心,報告佛陀,請佛陀去調伏這個毒蛇,佛陀就帶著缽,走到長者的倉庫前,這條毒蛇看到佛陀走過來,它就噴毒氣警告他,但是佛陀還照樣走過來,它非常生氣!這時候佛陀把手掌舉出來,放五種光明入慈心三昧。這條毒蛇受到光明的照耀,它的身心清涼柔軟,瞋心就化解掉了。佛陀就對它說:長者!你有沒有想一想,你前生就是因為瞋心,變成這個相貌,這麼的醜陋,你要繼續的這樣顛倒下去、你再繼續害人,你來生到地獄去,你知道嗎?那有多可怕呢!長者也是有善根,他生長佛世,聽了之後很慚愧…一個人開始回光返照,就有希望,他就向佛陀懺悔、皈依三寶。佛陀說:好,你既然皈依三寶,那你就爬到我缽裡麵來吧,蟒蛇就跑到佛的缽裡,佛陀就把這個缽蓋住…帶它回精舍。

當然,這件事情就轟動整個王舍城,很多人想要來看這條蛇,到底長什麼樣子?佛陀帶回精舍的時候,外麵很多人圍觀、看熱鬨的;這條蛇聽到外麵很多人要看牠,它很慚愧,就閉氣不呼吸,死掉了。因為它臨終之前,有慚愧心又皈依三寶,它依止那一念的善念,生到忉利天去了。一個天人,他剛投生天人的時候,他會知道他的來處——善知來處啊,他知道因為皈依三寶的關係、因為佛陀說法的關係,所以他生感恩心,夜晚的時候,來到佛陀的麵前,圍繞三匝、禮拜佛陀;這個時候佛陀為他講《四諦法門》,這個天人當下即證得初果。

我們看這位賢麵長者──他從一念的瞋心,堅固的妄想,變現成一條毒蛇的色法;也因為皈依三寶的心,變成一個人天的色法,最後證得初果。所以這個色身,就是我們的妄想創造出來的。

我們一個人,好好看你內心的妄想,會知道兩件事情:

第一個:你會知道你前生大部分打什麼妄想,因為你前生的妄想,才創造現在的你。

第二個:你會知道你來生會什麼樣?比方說…你麵對財物的所緣境,你打什麼妄想?你會選擇跟大家分享?還是選擇自己完全占有?如果你選擇跟大家分享,你來生是有福報的,你念念之間,都是在栽培你來生的財富。所以財富從什麼地方來?堅固妄想,就是從布施的妄想創造出來的;比方說,你遇到煩惱活動的時候,你選擇克製?還是選擇放縱?你選擇克製持戒你來生是尊貴;比方說有人刺激你的時候,你會選擇寬恕?還是選擇瞋恨對立?你選擇寬恕你來生就長得莊嚴。

有人說:一個人到四十歲,大概你的想法固定了,所以你將往哪裡而去?其實就你看你日常生活當中遇境逢緣你習慣性打什麼妄想,你來生的藍圖、那個色法大概可以畫出來了;除非你改變,你真實的覺悟、真實的改變,否則你大概就往那個方向去。你將往哪裡而去?一個人四十歲大概是大勢已定,差不多了!你看你打什麼妄想,你大概就知道——你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色身、什麼樣的物質世界,是安樂的、莊嚴的?還是醜陋的?還是痛苦的?大概可以看得出來。

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就是說明:既然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麼這個色法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堅固妄想變現出來的!

己二、明受陰相

受陰:前麵的色陰是物質,以下的受想行識都是心法。受是我們心中的領納跟一種感受。我們的感受從什麼地方來?看經文:

轉想成受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結示立名

【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即此所說,正如前麵佛陀所舉的例子,臨高想心,觀想自己麵臨高山,我們的足心就會生一種真實酸澀的感受。由因受生,能動色體,也由於這樣心中的感受,牽動了我們色身種種的受用,所以我們現前的順益違損,麵對順益的境界,產生增上快樂的感受;麵對違逆的境界,產生折損痛苦的感受;這兩種感受,在我們的心中,互相的奔馳、交互作用,這就是我們說的,虛明第二妄想。

感受為什麼是虛明呢?

因為色法的存在是比較長久的,比方你買一棟房子,你今天住這個房子,你明天還住這個房子,它色法的存在性是長久的,它是一種習慣性的、長久性的妄想變現出來!但是感受是暫時的,為什麼呢?因為感受有兩個特色:虛──它虛妄不實;但是它又明──它又清楚分明,像真的一樣。比方我們有些人喜歡吃榴蓮,他的心跟榴蓮接觸的時候,感覺這個榴蓮真好,顏色也特彆美妙、滋味也特彆美妙。但是等他吃久了以後,榴蓮吃多了,他就厭倦了,它又變成不好。所以感受是怎麼樣呢?變化的。虛就是虛妄變化的,它不像前麵的色身,堅固妄想是持久性的;感受的妄想是變化的,但它雖然變化,又感覺那麼的真實、那麼的清楚,叫做虛明妄想──是又虛、又明的妄想創造出來的。

己三、明想陰相

身念相應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

結示立名

【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由汝念慮──由於我們心中的念慮,(就是:心中的思慮),才趨動我們的色身來造業。這個業──身口二業是由心的思想推動的;比方說你去佛堂拜佛,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動作呢?你心中一定有出現一個想象──欸…佛的功德莊嚴,我要去禮拜他、我可以懺悔業障、可以積集資糧,你一定有這樣的一個想象,才會推動你去佛堂拜佛。那你為什麼想聽經呢?你一定有所想象,欸…聽聞佛法來開啟我心中的光明智慧;所以我們每一個行為,都是由念慮來推動我們的色身。

但身非念倫,但是色身是一個物質,想象是一個心法;一個是物質,一個是心法,兩者怎麼融通呢?

汝身何因隨念所使?我們的色身,又怎麼能夠隨心中的想象來驅動呢?色身是沒有明了性的,想象是一個有明了性的心法,因為,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我們的心先取著一個相狀,你要拜佛的人,一定取著一個佛的功德相;你要聽經的人,一定取著一個法的功德相,對這個相——產生愛取,就使令我們內心去相應、來推動我們的身口。

這種情況包括──寤即想心,寐為諸夢,白天的造作是由覺醒的心、想象來推動;做夢的時候,為什麼夢中你也有一些造作呢?夢呢!是由夢中的想象去推動。你白天在做事的時候,晚上也在做事,各有想象!則汝想念搖動妄情──我們一天當中,由於心中的想象,推動我們身口二業,去做種種妄情的行為,這叫做融通妄想。什麼叫通呢?因為它通內、通外。


最新小说: 穿成九零孤女,大唐公主富可敵國 朱顏執鼎 夏鼎商鼐 心神變 影中先生 穿越後我成了人生贏家 驚!獸世萬人迷竟是純人類 毛茸茸哨兵?那疏導也不是不行 武道燃星 驚天大瓜,我在幕後爆料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