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國家的年輕作家相比,他的獲獎經曆會不會單薄了點?聽說日本那邊又有20幾歲的年輕作家拿到芥川獎了。”
“他拿了幾個獎來著?”
“呃,好像就一個莊重文獎。華語傳媒大獎的潛力新人……他不是和‘南方係’鬨掰了嗎?就沒給他。”
“胡鬨。不是聽說他還領了個日本的什麼獎?”
“嗨,那個獎獎金高,但是不上台麵。”
“多高?”
“聽說有30萬?日元兌換我算不過來,大概就這些。”
“謔哦,不上台麵都30萬?那上台麵得多少?”
“中篇獎呢?還有一些雜誌社獎呢?一個也沒有?”
“他就寫過一個中篇,還是發在《花城》上。後來他就自己辦雜誌了,稿子也不外流。散文倒是在《美文》上有幾篇,但是不夠分量啊。”
“有些獎項,要不就是停辦了;要不就是在雜誌社自己的作者圈子裡選拔;要不影響力太小,你頒給他他也未必願意去領。”
“難辦,難辦啊!”
燕京,作協辦公室內,煙霧嫋繞,主席鐵寧和一眾副主席們正在開會。
“咱們的青年文學獎項太少了,確實是個問題。”副主席劉衡說道,接著又道:“已經影響了我們文壇的新陳代謝了。”
薑子龍聞言笑道:“你可彆提‘文壇’兩字,去年以後大家都不好意思提了。”
劉衡無所謂道:“哎呀,那是他們有些人不地道,問心有愧。咱和小張什麼關係?”
章抗抗皺眉道:“你們先少抽點煙,你看人小張就從來不抽煙!你們也不好好和人家年輕人學學。”
高紅波問道:“不抽煙,腦子轉不過來——誒,這一屆的茅獎是怎麼個章程,出來了嗎?”
茅獎,自然指的是茅盾文學獎。
鐵寧既是作協主席,也是茅盾文學獎的評委會主任,聞言答道:“這一屆是評的是2003年到2006年的作品,按照慣例評委會下半年才會籌建,年底開始征集作品,評出來要到2008年年底了。”
茅盾文學獎4年左右一評,偶有5年的。每一屆的作品之所以要放到次年的年底才開始征集,是為了讓那些卡在末期(例如2006年年底)的作品,有時間可以發酵口碑和銷量,避免錯過佳作。
又因為是頒給長篇的獎項,每屆各大出版社報送的作品加起來至少上百部,評委要想做到儘量公平、公正,光看完這些作品都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巨大工程。
所以才會出現2008年年底才給2003年2006年的作品頒獎的情況。
雖然坊間對茅盾文學獎評獎口味單調多有詬病,但是哪個文學獎沒有自己的調性?茅獎已經算是在這方麵做得不錯的了。
李存保猶疑道:“現在他談茅獎,未免太年輕了點吧?阿來拿獎也過了40了吧。”
劉衡看了一眼李存保道:“我啥時候說他這屆就要獲獎?我的意思是,咱們總得考慮一下像他這種特殊情況,應該怎麼好好鼓勵一下吧?
還記得上次開會——就小張也在那次——人領導怎麼說的?‘要大力發展青年作家隊伍,不斷為鞏固文化陣地,堅持對外文化輸出,為國家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
話都說到這份上,咱們總該有點行動才是。”
聽到劉衡的話,大家都沉默了。張潮上次參加作協的會議,雖然隻是“列席”,但是受到的關注卻是最多的。甚至有種說法,上級部委之所以召開這個會議,主要是因為張潮近年來在海外引發的巨大而正麵的影響力。
所以哪怕張潮現在隻有22歲,哪怕張潮沒有一官半職,甚至連作協都沒有正式加入,但是至少在短期內,他的一言一行,都牽動著許多有心人的目光。
鐵寧眉頭緊鎖,身為作協主席,她當然知道領導這句話的分量,尤其是開完會以後,張潮就蹦躂到鷺島去了。說是去廈大做交流訪問,但是從廈大傳回來的他的講座內容,一次比一次勁爆。
一開始張潮還隻是談一談自己的創作曆程和親身體驗,漸漸地他就開始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水平頗有意見了,尤其是認為中國當代沒有產生像帕慕克一樣有能力為後來者掃清障礙的大師。
帕慕克是剛剛獲得諾獎的“當紅炸子雞”,這口氣也就忍了。
但是再往後,張潮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意見”就越來越尖銳,尤其是在談到許多國家作家學習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等世界先進潮流不加節製時,更是毫不客氣,甚至捎帶著把自己老師於華、默言都有所批評。
而讓這次作協會議,專門要拿出一個章程來討論文學獎項一事,正是張潮近期在鷺島的一次公開課,主題是——《文學獎項背後的權力結構與文學價值觀》。
張潮在這堂公開課上,針對國內外不同文學獎項,對本國以及世界文學潮流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演講全文在當天晚上就被熱心的學生整理出來,放在網絡上了。
張潮在公開課中,發表了一些頗為敏感的觀點:
「文學獎項往往與權力結構緊密相關,它們不僅反映了國家意誌,而且在權力場內文學場的建構與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
「文學獎項的設立和評選過程體現了特定的文學價值觀,這可能導致文學創作的單一化,使得文學作品趨向於符合評獎標準的風格和主題,抑製了文學多樣性和創新性的發展。」
「權力結構通過獎項的設立和評選機製,對文學創作和評價施加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學場的權力關係和資本分配。」
「我們國內的文學獎項缺乏國際影響力,不僅是因為過去我們的國力不強,更因為價值觀的單一,和對商業運作的排斥。」
「我們過分地重視文學獎所謂的“公平性”,實際上天底下沒有任何一個由人投票產生的獎項是沒有爭議的。害怕有爭議是一種病!」
……
第二天,就有媒體報道出爐了——《不滿國內文學獎潛規則,張潮或將退出獎項評選》。
這層窗戶紙不捅破還好,捅破了大家才發覺:嘿,張潮出道3年多了,有影響力的作品一部接著一部,竟然就拿了一個“莊重文文學獎”!
這個“莊重文文學獎”在業內的分量還挺重的,屬於中青年作家夢寐以求的獎項,但是普通讀者不認啊!莊重文是誰?哪個大作家嗎?有魯迅、茅盾、老舍出名嗎?
一時間,輿論沸沸揚揚。
遠在燕京的作協諸位看到以後人都麻了。
這邊領導剛開完會,張潮那邊就鬨這出——這是高級版的“會哭的娃娃有奶吃”嗎?
但作協諸位也苦啊,因為掰著指頭算國內的有分量的文學獎,張潮是四六不靠:
茅盾文學獎,4年一屆,頒獎要要再等2年,而且張潮的年齡顯然不太合適,和不太可能獲獎。
魯迅文學獎,2年一屆單獎,4年一屆大獎,設有中篇獎,張潮倒是合適,但也得等到年底。
老舍文學獎,2到3年一屆,但是隻獎勵給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燕京出版、發表的優秀作品,張潮顯然不符合條件。
人民文學獎,1年一屆,隻頒給在《人民文學》上發表過的作品,張潮倒是發過一個長中篇《懸崖》,卻是和權勇先合作的,權勇先的名字更在張潮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