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國際文化糾紛_重生2004:獨行文壇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重生2004:獨行文壇 > 第285章 國際文化糾紛

第285章 國際文化糾紛(1 / 2)

「出生於我們偉大國度的偉大女性作家基蘭·德賽和她的《繼承失落之人》(《TheInheritanceofLoss》)以一種恥辱的方式,落選了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最佳”。」

「要知道,《繼承失落之人》剛剛在2006年獲得了英語的最高獎“布克獎”,基蘭·德賽也成為最年輕“布克獎”的獲得者。但是她和她的卻被美國書評人協會給忽視了!」

「竊取這個榮譽的是來自中國的流行偶像作家“Zhang"Chao”和一部庸俗的曆史,也許是因為他身上的“異國風情”贏得了評委的青睞。」

「《大醫》甚至都不是一部英文原創,隻是一部翻譯作品。」

「《大醫》隻是幾個年輕醫生無聊的遊曆與冒險,夾雜的一些老生常談的對殖民者和軍閥的控訴。」

「《繼承失落之人》不偏不倚地展現那些背井離鄉尋找新生活的人如何發現自己在新舊兩地間的流離失所,深切地刻畫了人性與智慧」

「與《繼承失落之人》相比,《大醫》就像是一部中學生的習作。」

「我們不知道Zhang"Chao施展了何種魔力才讓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將“最佳”頒發給他,大概是來自東亞的某種薩滿巫術。」

「我們注意到出版《大醫》的出版社是美國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的Simon&Schuster,而出版《繼承失落之人》的,隻是獨立出版社GrovePress(格羅夫出版社)。」

「《大醫》為它的出版商賺到了大量的錢。很難講,出版商的“權力”在這次評獎當中起到了多少作用。」

「我們不應該再期望這些傲慢的美國書評人會重視我們印度作家那無與倫比的洞察力和創造力,我們應該擺脫這些自大的白人精英設置的文化陷阱。」

「他們就是想通過抬高中國人的地位,來馴服我們印度人,讓我們對他們卑躬屈膝,用奴隸的態度對待他們。這是舊歐洲殖民者的延續。」

「印度人在美國已經足夠努力,卻仍然不能得到承認,這多麼讓人沮喪啊!」

……

基蘭·德賽是近年來湧現出的印度作家中的翹楚,15歲移居美國。她的第一部作品《石榴園裡的喧嘩》就頗受關注。而在2006年出版的《繼承失落之人》更是助她一舉奪得了布克獎。

布克獎是當代英語界的最高獎項,影響力巨大,不過在2014年以前僅限於英聯邦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

基蘭·德賽在2006年10月得獎以後,印度文化界陷入狂歡當中,甚至有印度的文學批評家認為她可以在近年內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這次落選美國書評人協會的最佳獎項,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這篇報道登載在印度最大的報紙《印度時報》的文化板塊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印度時報》創辦於1838年,不僅在印度本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還是許多印度的海外僑民必訂的報紙之一。

在2007年的美國人口普查中,印度裔雖然人數略少於華裔,但卻是美國外來移民當中最抱團、最熱衷於參與政治、文化等公共事務的外來族裔。

所以這篇報道的影響力在印度裔人士的推動下,迅速成為了美國文化界的輿論焦點之一。

也難怪他們激動——《繼承失落之人》從題材到敘述方式,都是標準的英美新移民作家心目當中,英國和美國主流文化圈喜歡的樣子。

一名居住在美國的非法移民,試圖為自己創造新生活;一名在印度與祖父一起生活的英化印度女孩;一個厭惡印度方式和習俗、卻從未被英國人完全接受的印度老法官……

種族歧視、文化衝突、宗教爭端……

可以說在他們眼裡,基蘭·德賽的每一行字都打在了英、美文化界對新移民作家固有認知的心坎上——但是卻落選了。

獲獎的《大醫》在印度人眼裡看來是怎樣的呢?

幾個年輕的、毫無背景的醫生,學習了一些醫學知識以後,竟然就滿中國地跑來跑去要拯救自己的國家和老百姓——多麼荒謬與不切實際啊!

很快,一篇名為《中國青年作家獲得美國書評人協會大獎——後美國時代文化中心的偏移》的批評文章出現在《紐約時報》上,作者是印度裔著名記者法裡德·紮卡利亞。

「在一年多前,張潮被美國的左翼媒體追逐、吹捧後,美國書評人協會又迫不及待地把代表非美國公民創作的英語出版的王冠戴到了這個年僅22歲的年輕人頭上——這種現象原本隻會出現在流行音樂界。」

「我無意評價《大醫》的文學水平,即使我也是個作家。我更想從“911事件”以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遷的大背景衡量其意義與價值。」

「張潮獲獎不僅是一個異國青年俘獲美國麗人芳心的勵誌故事,還是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它象征著文化中心的偏移,以及後美國時代全球文化格局的重塑。」

「張潮的作品能夠獲得美國書評人協會的青睞,部分原因可能是其作品中所體現的中國視角和中國經驗,這與全球經濟重心向亞洲轉移的趨勢相吻合。」

「美國書評人協會之所以表現出對張潮異乎尋常的熱情,恐怕更多是源於對美國政府對國內文化活動越來越多乾預的一種隱形的反抗。」

「這似乎成為了美國文化界對傳統價值觀和全球影響力焦慮的一種反映。」

「如果把獎項授予一個少數族裔的新移民作家,還不足以彰顯自己的多元化與包容性,那乾脆就授予一個來自曾經敵對、至今也在合作中充滿對抗的國家的作家。」

「我們注意到,美國政府曾經透過文化基金會與NGO組織,積極扶植中國國內那些象征反叛、自由的年輕作家,給予他們便利的出版途徑和很高的國際關注,但是張潮卻後來居上,以一種近乎溫順的姿態,收獲了更廣泛的認同。」

「張潮的獲獎,也可以被視為美國文化界對內政外交政策的一種反思。在經曆了一係列國內外政策挑戰後,美國可能正在尋求通過文化的力量來重塑其全球形象。」

法裡德·紮卡利亞是極有影響力的專欄作者,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客》都開設過專欄,同樣是來自印度的新移民,不過早就躍升精英階層了。

他雖然被稱為“無政治立場”的自由主義記者、評論員,但是政治可以沒有立場,族裔、家庭、信仰……這些羈絆可不容易擺脫。

法裡德·紮卡利亞巧妙回避了比較《大醫》和《繼承失落之人》的文學水平,而是從政治和經濟角度,闡述張潮獲獎折射出來的美國文化版圖的變動。

其中甚至一句沒提《繼承失落之人》,但是遠比其他其他印度人發表在媒體上的文章更具有殺傷力。

這篇文章中隱含了一種“誘導”,試圖讓讀者認為張潮和《大醫》獲獎,是美國文化強勢擴張由盛轉衰的象征性事件,是美國文化乾預政策失敗的標誌,是美國左翼力量對政府的一次成功反撲。


最新小说: 就看吧,看把不把你頭笑掉就完事 大唐第一女判官 盜墓:誰把我棺材蓋兒蓋上了?! 一睜眼我無敵了,也失憶了 造個係統做金融 綜武:救下李莫愁後,她讓我負責 惡雌帶崽,誰家毛茸茸獸夫醋瘋了 我,解夢師,不好惹! 玫瑰戟 火紅年代:從片警到刑偵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