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麵對艾美獎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吉姆·帕森斯將會回想起,來自古老東方國度的年輕作家,對他說要“先閹了你”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張潮見慣了被矚目的場麵,絲毫沒有什麼不習慣,仍舊不疾不徐地道:“這一集的‘謝爾頓’,還不夠讓人討厭。”
飾演者帕森斯若有所思,編劇查克·洛爾和比爾·布拉迪對視一眼,由查克·洛爾問道:“能詳細說一說嗎?”
如果彆的什麼小投資人,這兩個好萊塢頗有名氣壓根不會理,但是張潮畢竟是在美國也有名氣的作家,他對人物的意見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張潮拿出手機的記錄本看了兩眼,才道:“謝爾頓和萊納德都是天才的人設,但是萊納德顯然更有‘人性’,更善解人意,更渴望正常的社交,更希望與佩妮這樣女生交往,並且會為太過‘nerd’的愛好、習慣感到羞恥。
相比之下,謝爾頓就是顯得不近人情,並且毒舌、刻板。我這麼總結沒有問題吧?”
帕森斯和查克·洛爾等人都紛紛點頭,張潮的總結並不算全麵,但都說到了要點上。
張潮接著道:“既然謝爾頓是這麼一個人設,為什麼還要給他留那麼多‘小尾巴’嗎?”
“‘小尾巴’?”大家顯然被張潮臨時起意的“中式英語”給弄懵了,許蕊雅很快接過來解釋道:“中文裡‘小尾巴’指的是處理問題時沒有完全處理乾淨,遺留下來的部分。”
這些大家明白了,查克·洛爾有些明白過來了,於是問道:“你的意思是,謝爾頓的形象與萊納德有一點重複了?”
張潮點點頭道:“是的。既然萊納德已經表現出了‘天才’的‘人性’一麵,那麼謝爾頓在這一集的一些表現就顯得多餘了,包括——
一開始在‘高智商米青子庫’的辦公室裡填寫表格時,萊納德說謝爾頓是‘半職業選手’,說明謝爾頓‘自我安慰’的行為非常頻繁。
然後在初次遇到佩妮的時候,謝爾頓與萊納德一樣被佩妮的外表吸引了,表現出了明顯的愛慕意味。
隨後佩妮來到他們的房間時,謝爾頓在‘白板事件’上的表現,又近乎於和萊納德‘爭風吃醋’。
緊接著在佩妮坐了他的‘專座’以後,他雖然表現出‘不適’,但是仍然會屈從於萊納德的抱怨。
此外還有一些零星的台詞和表現,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我感覺到你們在處理‘謝爾頓’這個人物的時候有些猶豫,既想用他來展現‘nerd’極致的那一麵,但又怕觀眾覺得他討厭,然後放棄追劇。
不知道我說的對,還是不對?”
查克·洛爾和比爾·布拉迪聽完以後,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張潮說的每一點,都“紮”到了他們的心坎上。
對於這麼一部表現“天才書呆子”的情景喜劇究竟應該怎麼拍,如何在表現人物的時候既突出特征,又不讓觀眾們討厭,這其中的平衡很難把控——因為沒有先例。
在《生活大爆炸》之前,表現天才的典型影視劇要麼是《美麗心靈》裡納什博士那樣,純粹、極致,但人生近乎悲劇;要麼是《心靈捕手》裡的威爾,從叛逆、孤獨走向與自己以及世界和解,最後灌觀眾一肚子雞湯。
當然,剩下的基本全是高智商犯罪分子——《貓鼠遊戲》裡狡黠的小弗蘭克·阿巴內爾,或者《沉默的羔羊》裡有優雅卻凶殘的漢尼拔博士。
但這些電影在刻畫“天才”方麵的內核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消除美國大眾對“天才=nerd(書呆子)≈weirdo(怪胎)”的刻板印象,竭力體現他們“人”或“類人”的一麵。
《生活大爆炸》的邏輯是完全相反的,他們是把刻板印象放大到極端來製造笑點,但是又要讓觀眾不反感,甚至覺得這很“可愛”,其實是很難的。
查克·洛爾道:“我們去會議室聊吧。”
福克斯電視網的高層沒想到查克會這麼重視張潮的意見,不禁大感意外,但還是老老實實地跟著去了。
馬伯慵和許蕊雅就更不用說了,都是一頭霧水。馬伯慵倒是抓到了一些要點,也開始明白張潮為什麼非要把他拉來美國了。
和剛剛看的試播集相比,他的裡主人公和他一樣溫吞水般的性格,確實缺乏魅力。
幾人在會議室裡坐定,查克·洛爾就迫不及待地問道:“你說的我們其實考慮過,也確實擔心觀眾的反應。”
張潮心下浮現出上一世記憶裡自己追過的《生活大爆炸》12季的一個個經典畫麵,隻能說對一個“觀測”過這部劇整個周期的資深劇迷來說,他現在比兩個編劇、兩個主演,更能把握人物性格和劇情走向。
梳理了一下思路,張潮才道:“這部劇最大的賣點就是滿足普通人窺探‘天才’日常生活的好奇心。他們為什麼會顯得那麼怪異?為什麼要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情?
為什麼異乎尋常地喜歡漫畫和科幻劇?為什麼無法與‘普通人’進行正常的社交?……”
張潮一邊說,其他人不時輕輕點頭,馬伯慵更是掏出了筆記本不斷記錄。
張潮道:“目前劇集裡出現的4個天才,謝爾頓、萊納德、拉傑和霍華德,其實各自代表刻板印象裡對‘天才’的幾種解讀。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讓謝爾頓擁有和其他人混淆的‘人性’呢?他在劇集中的地位如此重要,甚至是奠定整部劇基調的所在,怎麼能如此不純粹呢?”
帕森斯這次搶先問道:“那應該……?”
張潮看了他含情脈脈又充滿好奇的大眼睛一眼,心裡打了個寒顫,開了個玩笑道:“首先要閹了你!”
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帕森斯更是惶恐地捂住嘴。
張潮這才笑著解釋道:“我說的是你飾演的‘謝爾頓’這個角色。這裡的‘閹’,不是指生理上的,而是說要讓謝爾頓‘去性化’。
他應該是一個生理性彆為男,但是對‘性’不關心、不追求、不回應的‘無性人’。
這樣,謝爾頓才能在個人形象上與其他幾人完全剝離。說實話,爭風吃醋上霍華德、萊納德就夠了,不必再讓謝爾頓參與。
在這方麵,他應該是一個冷靜、客觀但是刻薄的評價者。”
張潮這麼一說,大家先鬆了一口氣,但隨即思索起來。
尤其是兩個編劇和飾演謝爾頓的帕森斯,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但是仍有疑慮,另一個編劇比爾·布拉迪道:“這樣不是很多觀眾會討厭他嗎?
我們往謝爾頓身上加入‘人性’,就是希望他可愛一點,不那麼刻薄。”
現在的製片方會這麼想很正常,因為《生活大爆炸》的第一季,也是整整用了小半季的時間,根據大量觀眾的反饋,才逐漸“閹割”掉謝爾頓的‘性’征的。
這幾乎是決定《生活大爆炸》命運的最重要調整,也讓“謝爾頓”這個角色徹底破圈。
張潮道:“讓他可愛有很多種方法,但不需要用‘性’。雖然‘性’是美國電視劇中,最容易編排笑料的題材。
但謝爾頓應該是‘無性’,甚至‘反性’的。其實你們在一開頭讓謝爾頓反對‘賣米青子’,認為這是一種‘基因詐騙’,就展現了他在這方麵的極端潔癖。
與其讓謝爾頓也說那些爛俗的性笑話,不如讓他成為旁觀者,甚至審判者。彰顯‘天才’的‘神性麵’,才是謝爾頓在第一季當中應當展現出來的。”
張潮說完,會議室裡陷入一陣竊竊私語。張潮的建議無疑十分專業而且有參考價值,但是這樣一來,前期的一些腳本就得推倒重來。
好萊塢的情景喜劇通常是邊拍邊播。比如《生活大爆炸》在原時空當中,就是34集連拍,播出後看觀眾反饋,然後調整劇本,接著拍下麵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