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大臣在心中暗道:‘過去的一年,陛下也發生了不小變化!’
始皇的話明明白白向眾人告知了他的選擇,朕要的是強秦,即使其國祚可能無法太長,那也不需要一個懦弱卻長久之國。
這才是始皇話裡真正的不取:朕所欲者是強秦,即便弱秦國祚可能更長,但朕也不取!
強秦也許比弱秦國祚要短,但就算到了覆滅那一日,強秦也當以強而亡,給後人留下“國恒以弱滅,而秦獨以強亡。”的評價。
這明顯是始皇帝在聽了漢唐曆史後,想讓他的大秦成為和漢唐一樣的王朝,不,在始皇心裡,恐怕是要超越漢唐!
聽到始皇這番話,那名被始皇稱為“陶卿”的大臣向始皇恭敬一禮:“陛下之意,臣已知曉,臣收回方才之言,請陛下罰臣之過!”
不是每個帝王都有魄力做出這等選擇,這也讓眾臣從心裡對始皇感到欽佩,他們這位陛下當真非常人。
對這名大臣請罰之言,始皇道:“陶卿忠言為朕,何錯之有?陶卿請座!”
經過這一番,眾臣已完全明白今日朝會的真正意圖:陛下是有意在今日向他們表明自身的態度,朕對此事持支持之態,爾等今後不可再言反對,爾等當向朕支持的方向發展。
簡言之,便是統一眾臣的人心,即在大秦帝國高層統一思想,共同往實現大秦偉大強盛的目標上使力。
知曉始皇明確的態度後,沒大臣再出言反對,陛下自己心裡都門清,那還有啥可反對?
陛下已彰顯態度,發展強大大秦,哪怕強盛起來後的大秦可能不再歸嬴姓趙氏統治,那也給朕強大!
既然陛下自己都不那麼在意,他們這些當臣子的,也沒必要那麼在意,皇帝都不急,他們急什麼?
大殿很快又變得熱鬨起來,眾臣對文件中的內容商討起來,或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詢問不懂之處。
這一日,通過了多個將影響大秦發展的政令:設大秦科學院、設大秦工程院、設大秦商賈部,原本歸屬於禮部的外事往來事務,也被獨立出來,設大秦外交部……
大秦要從地方性大國向國際化發展,同更多國家往來,與更多國家的人打交道,那麼外交事務就變得十分重要,再歸於禮部之下便不再合適。
臨到下朝時,李念提醒道:“大秦要變得強盛,確實要向外發展,但諸公須謹記:當以國內發展為先,‘打鐵還需自身硬’,若自身實力不足,一切皆如水中月,鏡中花。”
王綰附和道:“李念公子之言甚是,諸國願遵從大秦之令,是因大秦比其等強,倘若大秦實力不在,其等必不會聽令。國內治理為第一之要,隻要國內發展優異,才好向外發展。過去一年,國內的發展便極為不錯!”
去年天下剛一統,可以說多個地方都百廢待興,朝廷還許諾減輕了徭役賦稅,不少大臣都以為朝廷去年的收入可能不會太高,結果卻是遠超預期。
從整體收入分布看,從百姓那征收的賦稅占比有所減少,可其他方麵卻在增長,彌補了因為輕徭薄賦所帶來影響,像通過和匈奴、百越諸部貿易所獲,像賣雪鹽、蜂窩煤等所得。
這也改變了許多大臣對國家財政稅收的本來想法:原本在他們看來,從百姓那征收的賦稅才最重要,隻要保證好這就行,其他的都不關鍵,就算收也收不了多少錢。
因此,去年李念和始皇在對大秦做改革時,不少大臣其實有些不看好,甚至有人等著李念和始皇失敗後,要上書給始皇,將始皇勸回“正途”,莫要再聽那禍國妖人之言。
做的好,就是驚世奇才,做的不好,就是禍國妖人!
這也是李念和始皇在去年時雖對大秦有改變,卻並未對大秦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原因,要在今年大勝後才開始。
不拿出成績,任憑道理說的天花亂墜,也沒法令人心服,去年的大秦財報一出來,這些大臣驚訝發現:
跟他國貿易和商賈收入竟然能讓朝廷獲利如此之多,雖依舊比不上從百姓那征收的稅賦,可也不能小覷。
並且,從百姓那征收的賦稅基本再無餘地可挖,若要強行挖掘,倒也是能挖,隻是百姓的怨氣條就要跟著漲了,這條要是漲到臨界,百姓就要舉起農具打人了。
而與他國貿易和商賈收入卻不同,仍有廣闊的餘地可挖掘,跟匈奴、百越諸部貿易都能賺這麼多,要是多跟幾個國家貿易往來,貿易的種類更多更頻繁一些,豈不能賺更多?
這也是眾臣今日願意認同這份文件的原因之一,從去年得到的成績證明了這條路可行。
過去一年,還除去了六國舊貴勢力,為大秦解決了一大禍患,雖說未能將其等全部留下,讓某些六國貴族跑到了海外,但其等在天下的名聲已臭,即使日後再返回大秦,也難成事。
且海外可不是什麼好地方,多是愚昧土著,還多瘴癘,六國舊貴逃到海外能否適應,也極難說。
儘管才隻有一年,但隻要去年那種欣欣向榮的氣象得以延續,大秦必會一年又勝過一年,如今的大秦有著光明美好的未來,遲早會出現一個盛世大秦。
王綰繼續道:“然也不可因去年之好便心生懈怠,當使今年勝於去年才是。去年是統一天下第一年,都能有此成果,今年當更勝!”
眾臣無不頷首,雖說對內對外並不是二選一,但國內都沒治理好,想要國外發展也不容易。
一些大臣不禁回想起一年多以前,那時的他們還在著眼於六國,偶爾向外,也隻是隨便瞧一瞧,哪像現在謀劃諸國,談論著大秦要如何在諸國之間構建秩序,獲取利益。
時代真的變了,跟他們以往所處之時大不相同,不少大臣不由心生緊迫,大世將變,他們若不能跟上,縱使現在還身居高位,遲早也會被落下。
看來為了不被落下,他們隻能更加努力去學習新的東西,學習那新秦字,學習格物、算數,了解世界諸國。
國想變,當是人先變,因有人才有國,若人不變,國又如何變,今大秦群臣心生變化之念,意味大秦將真正迎來一個巨大的變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