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族淩大族常有的現象,防大族更甚於防外邦,從根源上講便是其等從未將大族當作過自己人。
手段都用於穩固自身地位,沒想過國家發不發展,國家爛了壞了,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反正這地方在百多年前也不屬於他們。
目光短淺且毫無氣量。
李念又道:“二則是大航海時代到來。”
“兩千年曆史的大多時候,華夏都領先於西方,華夏比其等要文明先進。華夏設禮儀律法時,西方很多部族同野人比,也好不了多少。”
後世某主流的白人種族祖宗,就是群野蠻人,曾被羅馬人視為蠻族,後來羅馬滅亡,這些蠻族入侵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現在的那些白人,祖上真不是啥文明人,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古埃及人有文明,不代表他們祖上就有。
“可說華夏穿衣時,他們還在以樹葉蔽體,華夏用碗筷等餐具時,他們還在用手抓。”
“當然,西方也有不錯的古老文明,但與其等關係不大,反倒因其等入侵而沒落,乃至滅亡。”
“因此,在很長時間裡,華夏都領先於西方。”
“西方這些人野蠻歸野蠻,卻也有些優點,像其等重利不怕死,為利益敢冒險……”
扶蘇道:“我大秦子民也同樣敢冒險!”
華夏先民不缺乏冒險開拓精神,也很有血性,輕生死,重然諾。
李念歎道:“確是這樣,可到後來,華夏的文化發生了複雜的轉變,文化思想逐漸趨於保守,還不如春秋戰國時,華夏子民的冒險精神也被條條框框給壓製束縛。”
文明發展應該是向前進的,可華夏的古代曆史卻是不僅沒有前進,還往後大退步,吃老祖宗的本,幸虧老祖宗的本夠厚。
扶蘇道:“所以,華夏冒險開拓之思逐漸不足,西方人卻還有保持,此消彼長下,西方人才有機會超過華夏?”
李念道:“若隻這方麵,西方人就算能超過華夏,也還得要再用些年份,且西方人也並非完全有開拓冒險精神,他們故步自封、愚昧頑固也不差,否則怎會有‘黑暗中世紀’之說?”
“比於華夏,他們得到了一個機遇,還將之給抓住了!”
“這個機遇,華夏也曾遇到,隻是由於陳腐的文化觀念,白白給錯失了,甚至可說是華夏自己丟了。”
“當然,就是將機遇直接擺到那些腐儒麵前,其等恐怕也難看上一眼,隻會讓其白白錯失。”
“在他們眼裡,華夏地大物博,物產豐饒,乃世間最靈秀之土,其他地方皆是蠻夷貧瘠之地,且海外開拓會讓君王好大喜功,從而濫用民力,不利於國邦穩固,有何可開拓之處?”
從李念話中,扶蘇明白了一事,華夏後來的文化思想轉變和儒家有關。
李念道:“這個機遇便是‘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開啟,西方諸國投身到大航海中,賺的盆滿缽滿,憑借所獲迅速發展,而華夏錯失此番機會,逐漸被西方諸國趕上。”
扶蘇道:“這‘地理大發現’是指發現新的土地?”
李念點了點頭:“差不多。兄長因我已知在大秦外還有廣袤的海外之地,可對‘地理大發現’前的人,他們卻不知世界有多大,在他們國家地區外還有多少土地。”
“而當‘地理大發現’開始,西方人發現在他們已知的國家地區外竟還有新的地區。”
“那裡有大片的土地未曾開墾,有大量金銀等他們挖掘,有大量奇珍異獸等他們捕捉……”
“對西方人來說,發現這些新的地區,不僅能讓一夜暴富,還能獲得巨大聲望。”
“於是,諸多西方人參與到大航海中,他們的船隊出現於世界各大洋,尋找著更多不為人知的國家和地區。”
“像玄洲、迎洲便是西方人發現,其等以玄洲、迎洲為殖民地,從當地土著手裡奪走了大片土地,挖走大量金銀礦物,這不僅促進西方經濟發展,還使得他們技術進步。”
“無論是遠洋航行,還是保障殖民地安全、讓殖民地產出更多利益,技術都是越先進越好,這讓西方人加大了對技術的投入。”
“在大航海時代前,西方的技術不比華夏強,甚至還弱不少,像火藥、造紙術都是從華夏傳到西方。”
“可在大航海時代到來後,西方人的技術迅速發展,華夏卻因錯過大航海時機,技術沒太多長進。”
一方曾十分領先,但停滯不動,一方雖在很長時期落後,卻抓住了機遇迅猛發展,前者自然會逐漸被後者追上並超越。
李念道:“西方會有地理大發現,還有一原因,即是他們耕種水平不高,糧食不足,為填飽肚子,許多西方人隻好選擇出海搏命。”
“其實,當時的華夏完全有能力和技術開啟大航海,鄭和曾奉明成祖之令七下西洋,據說曾抵達過合洲,還將合洲長頸鹿當作麒麟帶回華夏。鄭和能七下西洋,足以證明華夏當時有遠洋航行的能力!”
“可惜,鄭和七下西洋卻未引起大明朝廷重視,其帶回的海圖被束之高閣,最終還因失火而被毀。”
“鄭和出海所用的最大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整支船隊有數萬人。即使鄭和下西洋的百年後,西方也難以組織起這等規模的遠洋船隊!”
扶蘇聞言也覺可惜,明明領先了這麼多,卻還是被人超過,可歎可惜。
“大明朝廷不重視鄭和下西洋的成果,一是朝中很多官員認為遠洋航行勞民傷財而無所獲,不願再繼續;二是天朝上國的觀念作祟,覺得海外皆是蠻夷之地,無好處可得;三是擔憂民眾會效仿出海,從而讓國內不穩……”
“後世王朝,朝中文臣幾乎都是儒家弟子,其中很多人思想較為迂腐頑固,讓其等支持華夏王朝向海外開拓,很難。”
李念搖了搖頭:“儒家,於華夏有功,但亦有過,華夏會故步自封,停滯不前,與儒家有不小關係。”
“從大秦到曆代王朝,或相隔數百年,或上千年,卻未有多少進步,甚至某些時候還往後退。”
扶蘇想到他在回鹹陽時,父皇曾問如何看儒家之法,他當時回答儒家之法要強行推行,要麼國改,要麼儒家之法改變。
現聽李念之言,儒家顯然是改變了自己,適應了君王,可這種改變給華夏帶來了不良影響,否則李念話中也不會說“腐儒”、“迂腐頑固”等詞。
李念道:“西方能超過華夏,不是其等天生比華夏子民聰慧,而是因華夏本身的問題,加之其等抓住了大航海機遇。”
“華夏從不比任何民族差,不然華夏憑何領先其等如此久!”
扶蘇道:“原來妹婿想大秦拓展海外,還有此中緣故。妹婿儘管放心,大秦不會蹈此覆轍!”
都知道了後來的曆史發展,要是還跟曆史一樣,那不是說他們既無能,又無智。
說完這句,扶蘇決定問點其他想知道的,他道:“這清和明都是後世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