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道:“皆是,清在明後,明也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
“漢人”一詞讓扶蘇愣了下。
“漢人”應是後世華夏子民之稱,就像秦人、齊人、趙人一般。
但這個“漢”是從何而來?
而且,不對啊,在清之後,還有新的後世之國,難道那個新的華夏之國不是以漢人為主?
聽了扶蘇之問,李念笑道:“會說明朝時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是因在明清後,再無王朝,後世華夏非一家一姓之王朝,而是天下華夏子民共有,華夏子民皆為主人,為共和國。”
聽後,扶蘇笑道:“那妹婿豈不還是後世華夏之主?妹婿來到大秦,豈不是降了身份?”
雖在笑,但扶蘇心裡十分震驚,後世的華夏之國竟不是王朝,而是人人皆為國家的主人,這遠超出了扶蘇想象。
他瞄了眼始皇,發現始皇毫無所動,必定是早就知道了後世華夏的情況,他又有一些疑惑在此刻得到了答案。
原本他覺得父皇反常,某些作為利於大秦,卻不利於帝位穩固,這不像父皇會做的事,他看不透其中原因,然而現在明白了:父皇早就知道王朝必被更迭,沒有永遠不倒的王朝,但某些事卻可被長久銘記。
父皇隻怕是想成為古今功績第一的帝王,使後來者隻能眺望而難追及,至於大秦後來的帝王,有能力坐穩帝位,那就讓大秦繼續延續,要是坐不穩使大秦覆滅,那也是應當。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要擋了本皇的千古一帝之路!
李念並未多言,隻說了句“兄長玩笑了。”,扶蘇未再談這,轉而問道:“妹婿,那‘漢人’又是從何而來?莫非在後世有一個名為‘漢’的強大王朝?”
李念道:“正是,‘漢人’之稱正源於大漢。”
“在華夏曆史中,有兩大最璀璨奪目的朝代,一者為大漢,一者為大唐。”
“我們可稱‘漢人’,也可稱‘唐人’,漢人多用於我等自稱,唐人則是外邦稱呼,在外邦的一些城市還有唐人街。”
兩大最璀璨奪目的朝代,而大秦卻不是其中之一,讓扶蘇心中頗為遺憾。
但想想也知,秦國國祚悠久,可秦朝隻有短短十多年便被覆亡,覆亡時遍地起義,連老秦人都唯恐不為秦王,怎可能被選入其中。
“漢,其實就是秦之後的王朝!”
聽到此言,扶蘇心中一動:“這漢莫非是那項籍所立?”
說出這話後,扶蘇立刻又自己否去:“不,那項籍雖勇,可其性情難為天下主,難道……是那劉季?”
他看的那份密卷記述中,劉季、項籍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劉季出身不如項籍,但其有為君之度,在密卷記述的眾人中,隻有劉季最有可能擊敗勇猛的項籍。
“正是劉季!”
真是難以想象,在密卷記述中,劉季起義時已年過四十,居然還能建功立業,成為建立那大漢的帝王。
原來父皇將劉季委以重用,不僅是因為劉季再入鹹陽時未屠戮宗室,還是因為劉季此人是大漢開國帝王,父皇想讓劉季到西域為大秦發揮出其才智。
至於劉季是否會背叛大秦,建起一個西域版大漢?
扶蘇認為不會。
劉季在最初時哪有那麼大野心,不過是被逼走上這條路罷了。
如今的大秦不會再將劉季逼到不得不起義的地步,反之還待其不薄,劉季沒背叛大秦的理由。
並且,大秦也不是曆史上的大秦了,父皇不再如曆史所記那般濫用民力,對大秦各方麵弊端已進行修正,他也不會再自儘,而是成為大秦儲君,還有……
扶蘇看了眼李念,大秦還有妹婿這位自後世而來的來客!
即使劉季想叛亂造反,又有何懼?
扶蘇道:“大漢因何而為後世銘記?”
李念道:“漢唐強盛,打出了漢人的威名,後世有位大思想家曾說過一句話‘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大漢即便在衰弱時,國內諸侯混戰,也依舊能擊敗周邊諸多異族,使其等難翻風浪。”
扶蘇在心中默念“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劉季建立的那個漢究竟得有多強,其國威傳播到了多遠?
“至於唐,其強盛時不遜大漢,破滅多國,使諸國來朝,突厥可汗曾進犯大唐,結果被大唐給抓到長安跳舞。大唐不僅武威赫赫,在文的方麵同樣毫不遜色,唐詩也是華夏文化中奪目的一顆星,有‘唐詩宋詞’之稱。”
“兄長若想更了解漢唐,可翻閱我講過的漢唐之史。”
扶蘇道:“此等強大的朝代,我必會了解,借其長,避其短,以為大秦之用。”
見今日時日不早,扶蘇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妹婿,後世是如何評價於我,應當不是好評吧?”
對扶蘇的問題,李念毫不意外,在得知曆史後,絕大多數人都會想知道後世對自己是如何評價。
李念道:“大多數人對那位扶蘇的評價都是‘歎其可惜,怒其不爭’。”
李念在話裡刻意將大秦現在的這位扶蘇和曆史上的那位進行區彆。
扶蘇聽出了他的意思,這是在告訴他:你已經不是曆史記述中的那位扶蘇,不必將他的事認為是自己的事。
“後世人認為繼承大秦帝位是那位扶蘇而非胡亥,大秦國祚有可能得以延長。”
“可無奈那位扶蘇自己不爭氣,兄長與蒙恬將軍掌有三十萬大軍,卻因一份未確定真假的詔書便自儘,殊為愚腐。”
扶蘇沉默片刻,道:“妹婿也這般認為?”
李念搖頭道:“不,我認為即便是那位長公子扶蘇順利繼位,也沒法改變大秦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