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直接被一筆帶過了。
甚至是更多的用來凸顯鐵三角其他兩角的重要。
就好像,電影的導演是完全在刻意的將羅恩塑造成一個醜角,一個拖後腿的角色。
除此之外,還有金妮與哈利的感情線簡化。
原著多次鋪墊金妮的異常,如被日記控製後精神萎靡、多次欲言又止,電影僅保留零星互動,導致感情發展突兀。
更彆提金妮身為哈利的官配,實際上她的人設才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美女。
是那種純粹的外向火辣美人,和帶刺的玫瑰一樣。
相比之下,其實赫敏才是長相平平無奇的那個。
但是到了電影裡,情況反過來了。
夏遠覺得這樣很可能會讓金妮這個角色的觀眾緣大降,甚至可能會被罵。
當然,這些都是他以一個導演的經驗去揣摩的。
接下來扭傷配角背景缺失。
雷古勒斯·布萊克,小天狼星弟弟的故事(盜取魂器犧牲)被完全刪除,克利切的忠誠轉變缺乏鋪墊。
皮皮鬼,霍格沃茨著名搗蛋鬼全程缺席電影,原著中其惡作劇是校園生活重要部分,電影裡直接一點不剩。
崔老妮教授,參與霍格沃茨大戰並用水晶球擊倒狼人,電影未呈現。
然後還有世界觀與設定的省略。
魔法社會的規則嚴重缺失,比如未成年巫師校外禁用魔法這一條。
到了赫敏在列車上修複哈利眼鏡,也就是電影第一部就開始呈現的情節,就嚴重違反此規則。
而原著中由成年巫師亞瑟·韋斯萊,也就是羅恩的爸爸修複。
魁地奇規則,電影未說明“抓住金色飛賊≠必勝,易誤導觀眾。
伏筆與道具的忽略也同樣嚴重。
比如活點地圖製作者,也就是月亮臉、蟲尾巴、大腳板、尖頭叉子”四人組死亡順序的伏筆未點明。
三強爭霸賽獎金未說明,哈利將獎金贈予韋斯萊雙子開店,電影未提及其創業資金源頭。
伏地魔無愛之因,其母用迷情劑迷惑父親,導致伏地魔天生無法理解愛,電影未解釋。
太多太多了。
如果非要讓夏遠來做一個總結,那麼他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電影和相比,細節的缺失程度起碼起碼得有個40%!
甚至這還是保底數字,真實的可能還要更多一些!
當然,他也更能理解,畢竟這是電影,還是要為了時長考慮,時長是很重要的。
要是真全部拍出來了,可能再多個兩部都打不住,這樣就會顯得太過於冗長了,是很致命的,也無法保證一部電影在結構上的整體完整性。
既然有收獲,那麼就必須要犧牲一些東西,這是很正常的。
真想要不刪減,全部拍出來。
這不現實,也不可能。
他隻能跟著這麼走,這麼拍。
但是擺在他麵前的問題同樣很顯然,也很致命。